竅訣寶藏論釋

全知無垢光尊者著頌

索達吉堪布譯釋

譯序

眾生的無上怙主全知無垢光尊者的色身雖已融入法界,然而,為悲憫我們這些濁世愚昧的眾生而留下了以甚深古薩里派《四心滴》、廣行班智達派《七寶藏》以及《三休息》《三解脫》為主數目驚人的豐厚遺產。 其中的七寶藏可堪為寧瑪派的璀璨明珠、無價之寶。

《七寶藏》中的《如意寶藏論》有頌詞與自釋,共分二十二品,詳細論述一切顯密乘。 《實相寶藏論》有頌詞與自釋,共分四品,分別闡述無有、自成、平等、唯一四大誓言。 《宗派寶藏論》共分八品,卷首略述釋迦牟尼佛出世經歷,綱領全文,繼而破斥教外各宗,以諸聖法分別成立佛教共不共乘。 《勝乘寶藏論》共分二十五品,依《大密決定十七密乘經》詳細闡明一百一十九教言要旨。 《句義寶藏論》共分十一品,全文以道用之方式宣說基位實相、道位串修、現前果位。 《法界法藏論》有頌詞與自釋,共分十三品,以空界部要旨為主,論述密乘大圓滿之基、道、果。 《竅訣寶藏論》是以六偈教言的方式為修行人開示深法。

七寶藏不愧為享用不盡的寶藏,它囊括了顯密一切佛法,真可謂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對於這部宏篇巨著,作為寧瑪派的修行人如果一無所知,實在是一件憾事。 大圓滿傳承上師華智仁波切曾經感慨萬分地在《勸閱七寶藏》一文中寫道:“奇哉殊勝功德七寶藏,並非未依聖典自臆造,大海之中所獲如意寶,從劣境中隨意豈得到?證悟智慧日輪之光芒,需依未失加持師竅訣,否則一切盲修瞎煉者,行至妙道本地極鮮少。無有聞法世間過雖大,顛倒聽聞較彼罪更大,故具拜閱智者論此時,為何不睜聽聞之雙目?此世間中唯一摩尼珠,全知上師論典之至寶,除此之外無有餘佛陀,於此誰人不生大喜悅?”

在藏地,凡是寧瑪派的修行人對七寶藏最起碼也略知一二,而在漢族的修行者中了知七寶藏的卻寥若晨星。 之所以如此,無非是沒有漢譯法本,雖然法尊法師的傳記中記載他曾翻譯過七寶藏,但經多方查尋至今仍未找到原譯本。 據說大陸的郭元辛居士也譯過此著,但只見過《實相寶藏論》與《句義寶藏論》,也許由於版本的不同,其中也有與藏文原文不符之處。 前幾年,台灣佛教界也曾薈萃群英,著手翻譯,由於種種原因,現今也杳無音信了。

作為一名真正的修行者,無一不想得到竅訣,無一不希望自己能如理修持,早日成就而利益無邊眾生,但多數人苦於無有真正的竅訣,更有許多至力於修行之士翹首以待七寶藏的問世。 為此,我今將其中的《竅訣寶藏論》譯成漢文,奉獻給有緣者。

此論其中所包含的內容既廣博,又極其富有針對性,既有共同乘的竅門,也有頂乘大圓滿直指本性的密訣。 其中也運用了大量恰如其分的比喻。 它好似一面無垢的明鏡,將我們的污點一一顯露無遺,又如一盞明燈,指點迷津,使我們脫離歧途,猶如一把利劍,一一擊中要害。 此論的確是名副其實,完全是竅訣雲聚。 華智仁波切也曾經讚歎此論說“攝集一切竅訣之精華,每六偈皆圓滿妙法藏,如此妙道縱然遇真佛,一時圓滿聞聽豈不難?”

因為本論只有頌詞而無自釋,藏文中也有些許之處極難理解,所以難免有不妥之處,譯文若有不恰當的地方,在此特於傳承上師以及護法神前誠心懺悔,以求寬恕,也希望諸位在閱讀時聯繫前後句,反复思維,絕不可斷章取義,否則無法了達其中的真正密義。

雖然七寶藏暫時不能圓滿翻譯成漢文,但我想,如果是想真修實證的人從其中的一部論也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加持與收益。 這的確是活靈活現的無垢光尊者,即便是真正的普賢王如來與無垢光尊者親自降臨恐怕也不會有較此更甚深的竅訣可言了。

注:本來,無垢光尊者著此竅訣論時均是六偈頌詞,可是本文中卻有不足六偈之處。 如“證悟法性實義之六法:……。”也有一處是七偈,即“忘失解脫正道之六法:……。”

二○○二年二月三日

竅訣寶藏論釋

全知無垢光尊者著頌

索達吉堪布譯釋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譯禮)

梵語:俄巴得夏那夠卡那瑪

藏語:門阿仁波切奏

漢意:竅訣寶藏論

頂禮大恩傳承上師!

首先解釋論名。 竅訣就是言簡意賅地演示諸種修行法門的要訣。 在此無垢光尊者為利有緣弟子,以簡明易懂的文句來宣說修行必備的深廣法要,故稱為竅訣。

寶藏:“寶”顯珍貴義,對修行人而言,修行的竅訣萬分珍貴。 因為佛經論典卷帙浩繁,在一期短暫的生命中難以窮其底蘊,唯有依靠歷代傳承祖師薈萃了經續論典深要的竅訣方能即生取證菩提聖果。 “藏”即涵藏,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義。 該論涵藏了無量如珍寶般的竅訣,如同寶藏一般。 又因具備能斷除眾生的無明煩惱、端正意念、軌正修行等作用,故名為論。

雖然經續論典取名的方法有多種,但本論是依意義與比喻相結合的方式命名的。

論首冠以梵名有四種必要:一表明來源清淨;二為憶念佛恩;三是為了獲得殊勝加持;四為令異域見聞者在心相續中種下梵語的習氣與善根。

頂禮一切佛菩薩

這是無垢光尊者作論前的頂禮句,為示皈敬、祈求加持、增上順緣,亦為遣除作論過程中的違緣而禮敬諸佛菩薩。

依其大悲勝智之大舟,救渡眾生趨向有海岸,

已詣勝位如意之商主,一切佛陀佛子前頂禮。

在此,作者將十方一切佛菩薩喻為商主,諸佛菩薩依其無為的大慈悲心與殊勝智慧之大舟,廣事救渡飽嚐輪迴痛苦的無量眾生,令彼等越過三有苦海,到達安樂彼岸。 如是在已詣勝位如意寶洲的商主——一切佛與佛子前恭敬頂禮。

為欲解脫殊勝善緣者,總集經續竅訣之精華,

無餘開顯一切最深要,此以六法宣說請恭聆。

此頌不僅演示了作者造論的目的與必要,亦涵攝了全文的一切內容。 首先我們應了知該論的所化眾生,此歸納為兩方面:一是欲求解脫、具有強烈的出離心之人,不具出離心、耽著世間八法者則非為法器;二是具有殊勝善緣之人,有者雖具希求解脫之心,但因緣份不佳而不能值遇具有法相的善知識,或根機低劣、智慧淺陋,故無緣直接受持甚深法義。 尊者為欲求解脫、具有殊勝善緣的修行者總集佛陀與歷代傳承祖師之經續論典的精華,開顯此本尊、空行、護法三根本如心血般愛護的甚深要訣。 此等皆以六門之方法而宣說,法法涵攝成佛之道。 如是殊勝的妙法,並非無因無緣能以值遇,而是行者在百千萬劫中累積無量的善根與資糧所致。 萬望具善緣者屏息諸緣、不生雜念、恭敬諦聽、百般謹持,以期即生取證普賢如來的果位。

最初趣入正道之六法:道之基礎護持三學處;

無偏廣聞多思各種法;三門寂靜調伏自相續;

警惕罪業增上諸善法;知慚有愧生起大信心;

依止一切善友善知識。 此於諸初學者極重要。

首先教誡最初趨入正道者應具之六法:一應了知諸道之基礎是護持戒、定、慧三學。 我們若能秉持戒法逐一修行,則能由戒生定,由定發慧。 經云:“智慧之基,曰戒曰定,如是三學,次第應修,先持淨戒,並習禪定,乃得真實,甚深智慧,依此智慧,方能利生,猶如蓮花,不著於水,斷諸分別,舍諸執著,如是觀察,一切諸法,心意柔軟,語音淨妙,以無礙眼,等視眾生,具修一切難行苦行,是為成就,菩薩之道。”二是修行者不應耽著門派、心懷門戶之見,因各宗各派非但互不相悖,且有殊途同歸之妙。 如雲:“諸宗觀點,貌似有別,意趣同歸。”所以我們應當遠離偏執,廣聞博學諸佛菩薩的教典,思維抉擇各種深廣法義,斷除疑惑、樹立正見以備修行之用。 三應身口意三門寂靜,依教調伏自心相續。 如果身心浮躁不安,則無論何種行門都不能如理趣入,若法不能入心,則歷劫修行也得不到毫許利益。 因此要依教調伏自心相續,令身口意三門寂靜。 四是我們要時時提持正念,警惕罪業生起,即使微如毫端的惡業亦要勵力斷除,莫以惡小而為之。 並儘力增上一切善法,莫以善小而不為。 五要了知修行人必須具有知慚有愧的品性才會時時不忘正知正念,謹慎守護根門,循教軌正自己的言行,最重要的是應對上師與法生起極大的信心,遠離一切散亂,專意受持上師的所傳授的一切教言竅訣。 六應了知親近善友善知識非常重要,因為修行的旅途是坎坷而曲折的,我們要跨越生死的大沙漠,度過恐怖的羅剎洲,穿過稠密的邪見林,趟過無底的欲泥塘,若無善知識演示教理、指點迷津,又無善友勉勵助道,則很難到達解脫的彼岸。 此六法對於初學者十分重要。

若欲獨自居於寂靜處,事先需要具備之六法:

辭別上師自己能獨立;遣除疑障無有可問事;

身體無有病魔及違緣;銷聲匿跡遠離諸人群;

具足成辦二利之教授;內心斷定正見之密意。

假如您想獨自往詣罕無人蹟的森林、岩洞等寂靜處閉關,那麼事先必須要觀察自己是否圓滿具備閉關之六法。 一是辭別上師後自己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即與上師之間達到“身雖遠隔重洋,心實未間毫許”的境界。 二是已經無礙精通一切教理及修法,通過聞思、研討、辯論等徹底遣除了心中的一切疑問,並諳熟領會於心,無有任何懷疑與可問之事。 三是閉關實修期間身體要十分健康,無有內在的病魔與外界任何違緣等阻撓,能順利地用功辦道。 四是銷聲匿跡遠離人群,斷絕一切人際交往,隻身一人安住寂靜處,專事修持法義。 五應泯滅一切妄想分別,圓滿具足能成辦自他二利的殊勝教授,不僅自己修有所證,且能延續法身慧命,利益他眾。 六是內心對萬法的本性通徹無礙,能斷定無上正見之甚深密意,生起無偽的定解,如是方能如探囊取物般證達本地風光——究竟法界的本性。

如果自己已經具備了上述的六種條件,就可以到寂靜處掩關靜修。

獨自所居靜處之六法:具足寂靜方位諸特點;

前輩成就者曾作加持;無有失戒晦氣護法聚;

無有散亂憒鬧諸逆緣;易得修法順緣諸資具;

無有人與非人之損惱。

對獨自修行要居住的寂靜處亦有六種觀察方法。 一是對寂靜處的風水、地脈、山勢等逐一觀察,看彼處是否有利自己修行,若是過去諸仙人、大修行者、大瑜伽師們禪坐過的地方,則可安然無憂地安住下來。 在蓮花生大士的《密咒寶鬘論》中就有選擇寂靜處的觀察方法,喬麥仁波切的《山法》中也有說明。 二是前輩大成就者們曾經作過加持的地方,如桑耶青普、剛日托嘎神山、漢地的四大名山、喇榮山谷等。 喇榮靜處是第一世敦珠法王曾住錫加持、並成就了十三大光身的淨土,如今也是集聚了成千上萬僧眾之寶地,這樣的寂靜處對行者與修行都有極大的加持和利益。 三是欲獨自安住的靜處必須是未被毀誓者的晦氣染污並且護法雲聚的淨地。 有些地方過去雖很清淨,但後來被破誓者的晦氣所染污,或於該處肆行殺生等諸多惡行,這種地方就很不利於修行。 四是該地無有散亂與憒鬧等不利於修行的逆緣,行者獨自安住於林間,幕天席地,以鳥獸為伴,渴飲甘泉,飢食野果,無牽無掛,真是優哉游哉似神仙。 五是該處必須易得修法必備的資具,如炊具、餐具、飲食等資具。 六是該地無有人與非人的損惱,一般來說,只要自己具足正知正念及對上師三寶的誠敬信心,則任何人與非人都不會加害於他,反而會悉心竭力予地以護佑。

修行相應順緣之六法:飲食生活不墮於二邊;

具足所需供品修法物;俱全甚深竅訣經續論;

具足遣除障礙緣起物;所需一切圓滿無所缺;

無有多餘財物之牽連。

能令我們的修行相應一切順緣之法有六種。 一是飲食生活條件適中就好,如果生活條件過於優越,整日沈浸在五欲之中,則難以靜心息慮思維法義。 此身雖為四大假合之軀,但它是我們獲得解脫的基礎,若生活條件太差,甚至口中無食、背上無衣,也會成為修行的違緣,故飲食等生活條件適中,不墮於優劣二邊才有利於修行。 二是應當具備花、香、燈、水等供品以及修法的勝物,如鈴杵、手鼓等法器。 三是應具足所修持的甚深竅訣以及經續論典,就是說要精通此等法義,如果心相續一片空白,只是閉著眼睛如一潭死水般枯坐則毫無意義。 四應積聚遣除障礙的緣起物,如加持丸、解脫丸、金剛帶、系解脫、護身咒等都是遣除障礙的勝物。 五應圓滿具備修行中的一切所需,如食物、藥品等必須無有缺乏。 六是除修行所需以外的一切財產皆當捨棄,令身心自在,不被多餘的財物所牽累,因為財產會增加行者的煩惱與執著,是故必須放棄惡業之因的財產。 如雲:“未必錢多樂便多,財多累己自招魔,阮囊何事堪羞澀,富有恒沙是佛陀。”

所依殊勝道友之六法:種姓高貴善良性調柔;

具大信心精進智慧高;修法一致相處極方便;

無有我慢諸根皆調順;誓言無垢具有清淨觀;

情真意切嚴守秘密者。

我們在修行中所依靠的殊勝道友亦應具足六種條件:一是彼之種姓高貴,心地善良,禀性正直,身心調柔,如是賢善的道友方可依止。 若是種姓卑劣、噁心遍布、野蠻狂妄的惡劣道友則不能依止。 如雲:“求友須在良,得良終相善,求友若非良,非良中道變。”二是我們所依止的道友必須對上師三寶具有很大的信心,對聞思修行亦有很大的精進心,並且具足深邃的智慧和正知正念,能明辨取捨,不昧因果。 三是與見解相同、修法一致、志同道合的道友相處極為方便,可以促進彼此的修行。 四是為人謙卑無有貢高我慢,諸根皆極調順者。 如非禮勿動、非禮勿聽、心意寂靜之人,其言談舉止、行住坐臥都能給人一種和善清淨的感覺。 五是平時謹持上師的教言,嚴守誓言不令破損之人,這種道友非但不妄論他人過失,且能時常口出贊言妙音,一切禁行清淨無染,對上師、道友以及密法等都具有清淨觀。 六是對上師、道友以及其他人均能坦誠相待,情真意切,毫不虛偽,亦能嚴守一切秘密,無論何者委託的秘密絕不洩漏。 若有具足上述六種條件的人,則可作為自己修行的終身伴侶。

究竟修行六種殊勝法:依據教證以理而抉擇;

實修竅訣次第圓地道;引導高低諸眾離邊執。

上述自己、靜處、道友等應具足之法都圓滿齊備後,我們就可以正式掩關起修,其究竟修行亦有六種殊勝法門。 一是凡所修法都依據佛經等金剛語為教證,也就是說,我們的一切修法都完全符合教證的內外密意。 二是所修之法不僅以教證為依據而且以理論萬般觀察亦不得任何過失,如何抉擇亦能成立為正量,諸如大圓滿、大手印、大中觀等甚深法門。 三是一切竅訣皆應實修實證,將其運用到心相續中實地起修,切莫“珍藏”於書本中。 若如鸚鵡學舌般僅說不修亦是枉然,如雲:“說得千丈,不如行得一尺。”四是修法不能奢望一步登天,必須依循次第才能圓滿一切五道十地的功德,取證大菩提聖果。 如金剛密乘是通過累積資糧、懺悔業障後,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實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至無上大圓滿。 一切修行法門皆應如此。 五是為能引導六道眾生,佛以大悲心安立了無量乘門,以契合眾生千差萬別的根機。 六是待眾生根機成熟之時,再施以超離一切邊執戲論的一乘了義法門。 《法華經》雲:“十萬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鍥而不捨修行之六法:縱然遭殺心不捨正法;

縱然生病心不生邪見;堅守誓言不被違緣摧;

入定覺受後得相圓融;未得成就之前永精進;

值遇外緣立即依對治。

能令我們一生鍥而不捨地勤於修道之法有六種:一是縱然遭到殺害亦不捨棄正法,能夠坦然面對,並將此惡緣轉為道用。 二是縱然身患疾病,痛苦不堪,我們的心也要安然忍受,對上師三寶不生邪見,思維此乃宿業的果報,以此代受眾生諸苦、清淨累世罪業而提持正念。 三應時時如護眼目般防護自之根門,堅守所受持的誓言,令誓願有始有終,不被違緣破壞,直致修行圓滿。 四是我們入定時的體驗、覺受應與後得位的行為相圓融。 若於入定時諸根調柔,而出定時心浮氣躁、言行狂妄就完全背離了正道,非為真實禪修,唯是影像而已。 如果在入定時見到無有緣相與執著的法性本體,那麼出定時亦應念念不離諸法如夢如幻的觀修,使出入定的境界相圓融、不相背離。 五是乃至獲得真實成就之前,當恆時精勤於道業,毫不懈怠。 如雲:“有一天光陰,忙一天法事,不是益他,總須利己。”當知過一寸時光,則失一寸命光,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經云:“人身難得而易失,光陰易往而難追,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待何時度此身。”因此我們應當常以身事無常、輪迴苦重警策自心,提持正念勇猛精進修行,以期即生取證菩提。 六是在值遇不利於聞思修行的外緣時,應當立即採取防範措施予以對治。 比如在遇到引生嗔心的外緣時,應立即修慈悲觀對治;遇到引生貪心的外緣時,則立即修不淨觀對治......

應當深深思維之六法:一切不幸來源於自己;

一切痛苦來源於宿業;宿業亦依暫時外緣生;

惡緣由自分別動念生;妄念亦隨迷亂外境生;

迷亂外境遮障解脫道。

應當深深思維之法有六種:一應思維我們所遭遇的種種不幸之事,皆源於自己往昔的業力,因為“凡所造業,必有因果”。 眾生只因一念無明導致曠劫迷惑,在六道中流轉不息,因此所有的不幸都是自己的業力所感。 二是身心所感受的一切痛苦均來源於自己宿世的惡業,如行殺業者必定會感受短命多病等苦報;行偷盜者必受飢寒貧窮等苦。 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楞嚴經》雲:“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世間千差萬別的尊卑貴賤,都在揭示真實不虛的因果規律。 三應了知宿業亦要依靠暫時的外緣才能成熟果報。 若僅有往昔的業因,而無現前暫時的外緣,亦不能產生業果。 但最終因緣具足之時必定現前其果。 《百業經》亦云:“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四應了知一切惡緣皆來自於自己的惡念,逃不出分別心的範疇。 五是一切分別妄念也是因為自心隨逐迷亂外境而產生的,由無明覆障導致沉淪於慾海中。 六是依此迷亂外境而沉淪於苦海中,遮障了解脫的光明正道。 我們只有樹立正見,精勤修積三學功德,才能根除三毒煩惱,洗滌罪業垢染,成辦殊勝道業,乃至打破實執,返璞歸真。

諸罪為己所造之六法:生死苦惱皆由自所造;

尋而不得尋苦自所造;維護生計苦惱自所造;

貪親嗔恨怨敵自所造;怨會愛離苦惱自所造;

三惡趣中劇烈大痛苦,亦非他造自業所導致。

我們應了知一切罪業苦果皆為自己所造之六法:一是一切生死苦惱皆由自己無始以來造就的惡業所感。 眾生流轉於輪迴,生死循環,苦惱各異。 比如人類在住胎時,整整十個月安住在臭悶、狹窄、黑暗的胎獄之中,四肢蜷縮如被繩縛;期滿臨盆之時,如墜入荊棘叢中一樣。 漸次長大,其間飽嚐了人生的各種酸甜苦辣。 一期短暫的人生旅程眨眼即過,到死亡之時,又得萬般無奈地感受四大分離、氣息瓦解等痛苦,這一切皆因自己耽著世間法而不尋求出離解脫所致。 二是對一心貪戀的世間圓滿苦苦追尋卻始終不能得到。 眾生之所以痛苦,就在於盲目地追求緣起假相,如是上下求索,種苦因、感苦果,所以萬般痛苦無不是自己所造。 三應了知維護生計的苦惱亦為自己所造。 因為眾生都耽著四大假合之軀,為尋求物資受用殫智竭慮,不惜身臨險境,但慾望卻永遠無法滿足,便有了“世間般般有,種種不現成”的感慨。 這些苦惱亦是自己造就的。 四應了知眾生以無明分別心而產生貪愛親友嗔恨怨敵的痛苦,是故怨敵亦是自己所造。 五是怨嗔會、愛別離等苦惱亦為自己的分別妄執心所造。 六應了知三塗惡趣中的劇烈痛苦非為他人強加於己身,而是由自己的惡業所造。 如嗔心重者感墮地獄、貪心重者感墮餓鬼、痴心重者感生傍生,非他人把自己推墮此等痛苦中,而是我們自己的惡業所致。

迷亂惡分別念之六法:自心未調外敵無窮盡;

怨敵亦是自心不淨相;尋覓空洞聲響之踪跡;

於逸然心執著而破立;苦樂不定執著為固定;

懷恨在心焚毀自相續。

我們應當認知容易引起迷亂的惡分別念之六法:一是自心未調故外敵無有窮盡。 如果不善於調伏內在的嗔恨心,那麼外在的怨敵是無窮無盡的。 《入菩薩行論》雲:“頑者如虛空,豈能盡制彼,若息此嗔心,則同滅眾敵。”二是一切怨敵都是自心不清淨的顯現,無實有自性。 如果心能得清淨,則一切怨敵亦會消失得無影無踪。 三應了知他人的讚嘆毀謗等音聲皆由迷亂分別心所安立,彼之體性內外中皆了不可得,唯是分別心的執著,亦是緣起和合的一種假聲相。 所以,應當提起正念,切莫對這些空洞聲響的踪跡苦苦尋覓。 四應知自心本來是逸然離戲的,但因無始時以無明遮障不見其本性,起虛妄分別而串習執著其有所破與所立。 五是身心所感受的苦樂本來是互相觀待、無有決定性的,但由分別心執取為有自相的苦樂,因而遇緣觸境總是喜怒於形色,殊不知一切苦樂皆來源於充滿無明習氣的執著心。 六是在遇到某些違緣與不順時難以透視其自性,故懷恨在心而伺機復仇,如是以嗔怒之火必將焚毀自己的相續以及多生累劫的一切善根,所以我們應斷除此等迷亂的惡分別念。

遣除迷現大利之六法:於害安忍生起大悲心;

不執為魔視為父母師;於執迷亂修煉無實體;

剷除迷亂根本之自心;一切外緣顯現轉道用;

不外散亂依止對治力。

能遣除一切迷亂顯現、使我們獲得極大利益之法亦有六種:一是無論自己遭到何種損害皆應安忍,以大悲之心觀照造害之人,如是對我們修心有極大利益。 二是若將魔障執著為實有則必遭魔殃,此乃修行之極大障礙。 因此,對一切魔障不應執為實有,而應視之如父母師長般深懷恭敬慈愛之心,如是亦有利於我們的修行。 三是於一切執著與迷亂境現均觀修為無有實體、空寂離戲之自性,這樣數數修煉就能滅除迷亂執著等一切痛苦。 四要剷除一切迷亂之根本——分別心。 若能根除分別心,則諸迷亂亦就隨之而寂滅於本性之中。 如經云:“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五應將一切外緣顯現轉為道用,簡而言之,即是我們在修行過程中當視一切善緣如夏日彩虹而不起喜執,反之亦不應嗔於惡緣,當視之為一切順緣的基礎。 六應攝伏自心不散亂於外境,一旦分別念現起時,即刻提持正念,以對治力遣除。 這樣行持對我們修心有極大利益。

危害自心輪迴之六法:身心恆受痛苦無安樂;

尋求現世苦惱無離時;自身未得自在無樂事;

希求興盛無有安樂時;業未盡前遭受輪迴苦。

危害身心的輪迴法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六種:一是在輪迴中身心恆時感受無量痛苦,如身體感受生、老、病、死苦,心裡感受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嗔會苦等,分別心執著諸苦,的確無有少許安樂。 如《法華經》雲:“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二是世人為了飲食受用而早出晚歸,甚至連區區螞蟻也會為覓食而四處爬行,若我們也如是尋求現世諸法,則永無脫離苦惱之時。 三是在自己的身心獲得解脫與自在前,永無安樂之時。 如人世間的三苦八苦,身心無不為之所縛。 四是希求興盛之人永遠無有安樂的時候。 譬如,力求名利雙收之人,往往是費盡心機,百般以詭計爭名奪利,結果卻是求福不得、避禍不及,真是苦不堪言。 五乃至我們的宿業消盡之前,必定會遭受充滿罪惡的輪迴痛苦。 (原藏文中即缺第六法。)

思維一切無用之六法:不入正道所作無用途;

不修善法一切無用途;不行正法長壽無用途;

除正法外饒益無用途;不積二資資具無用途;

未修菩提一切無用途。

我們應思維除修行以外的一切均無任何用處之六法:一是不趨入解脫正道者,一切所作均無用途,即便是達官顯貴、巨賈富豪之人,其所作之事都無意義。 二是不修積善法者一切無有用途。 我們若能修積善法功德,則於今生來世皆有利益,此外無論擁有何等豐厚的家當、崇高的地位均無意義。 三是若不行持正法,則壽命再長亦無用途。 依人身造惡者枉得為人,彼若得長壽僅是徒增罪苦而無有任何意義。 四是除了正法以外,諸如財產、地位等世間利益均無有用途,只有大恩上師以正法對我們所作的饒益才是使我們獲得解脫與安樂之因,也是最有利益與用途之法。 五是若不修積福慧二種資糧,則希求一切資具、受用均無用途。 因唯有無漏的福慧二資才能助成解脫之佛果,其它的世間資具只能助成輪迴的流轉與痛苦。 六是除了修持菩提正道之外,一切世間瑣事對於修行者來說都顯得毫無用途。 因為勤苦行持菩提正道之人,能漸近安樂的彼岸,此外,疲於奔命地忙碌世間瑣事的結果只能是沉溺於惡趣痛苦的深淵中而難以自拔。

解脫商主上師之六法:燃慧燈引漂於暗處者;

令處險地眾人入正道;賜予為水沖者大樂舟;

引陷囹圄眾至解脫地;令沉苦沼者詣解脫地;

以智劍斷束縛者二取。 是故當視上師為真佛。

如大商主般能引導我們趨入解脫安樂寶洲之上師亦應具足六法:一是上師應具有點燃智慧明燈的能力,因為他要以大悲心引導漂泊於三有黑暗處的無量眾生。 二是上師能令身處罪惡險地的眾生步入光明正道。 眾生依自己的無明煩惱昧於因果,造諸惡業,如是身壞命終之後必將墮落惡趣深淵。 而與佛無別的上師不忍眾生的苦楚,時時處處廣設方便布教,演示因果真理,引領此等眾生脫離恐怖險境,趨入解脫正道。 三是上師能賜予被三有苦水、四大瀑流所衝擊的眾生大樂之舟楫,令眾生順利地脫離苦海,到達安樂的彼岸。 四是上師能引導身陷執著囹圄的眾生到達自由的解脫地,永遠不為業惑苦惱囚禁。 五是上師能令沉溺苦沼者脫離一切痛苦,詣至解脫之地而獲得究竟安樂。 六是上師能以智慧的寶劍斬斷被縛眾生的二取執著。 是故應當視上師為真佛,如雲:“侍師如侍佛,必得佛加持。”如是方能祈望上師引導我們出離輪迴的罪苦深淵,現見本有的法身慧命。

無常壞滅有為之六法:思維因緣聚合故滅性;

昔日生者皆亡故定滅;器情變化無常故定滅;

壽命不定死亡故壞滅;晝夜瞬間即逝故壞滅;

生際必死之故定壞滅。

我們應了知無常壞滅之六種有為法:一應思維因緣聚合之理,應知世間萬物無有亙古不變者,皆是壞滅的本性,終究趨於滅亡。 二應思維昔日生者皆已死亡,回首過去,百年以前之人與事都已經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生滅之循環是必然的。 三是思維器情世間無常。 人事萬物變化莫測,今有後無,循環不失。 《佛說無常經》中云:“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譬如路旁樹,暫息非久停,車馬及妻兒,不久皆如是。譬如群宿鳥,夜聚旦隨飛。”又有云:“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是故世間一切人事萬物必定難逃無常的大網。 四應思維壽命無常之理。 人的一期壽命長短不一,有的朝生暮死,有的三百六十日亡,長壽者亦少有超過三萬六千日的。 龍樹菩薩雲:“壽命害多即無常,猶如水泡被風吹,呼氣吸氣沉睡中,能得覺醒極希奇。”如是當知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失人身易,得人身難,我等行人當以此教言作為警世鐘,提持正念,恆不忘失,精進修行,以期早證菩提。 五應知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間往往就在不知不覺中流逝,故當思維晝夜瞬間即逝之無常。 六應思維生際必死之無常,人之有生即必定有死。 我們從降生之時起就步步接近死亡,不知死神何時出現在面前。 《匯集經》雲:“所住之處為無常,故當憶念為淨土;飲食受用皆無常,觀修禪悅以為食;床上睡眠亦無常,迷亂修為夢光明,財物珍寶無常故,應依聖者之七財,親友近鄰無常故,當於靜處修出離;名譽地位無常故,應恆處於低劣位,言談話語無常故,當勤念咒與誦經;信心出離心無常,故應堅定立誓言;思維分別念無常,應具賢善之人格;有為證相無常故,當至法界之盡地。”因此我們應當深深地思維“人事萬法無常”之真理,徹底放棄對世間妙欲的貪執,生起真實無偽的出離心而策勵精進修行正法。

修持正法功德之六法:信解聽聞佛法與隨喜,

讚頌趨入正法稍行持,皆離輪迴播下解脫種。

修持正法之功德有六種:一是信解佛法之功德。 我們首先應對清涼的甘露妙法生起希求與信心,如獲至寶般地作意思維。 如雲:“無信心之大地,難長功德之莊稼。”可見修學佛法,信心尤為重要。 二是聽聞佛法之功德。 如理地聽聞佛法將會獲得不可思議之功德。 佛經云:“由聞知諸法,由聞遮眾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三應隨喜一切善法的功德,乃至他人一毫之善也要隨喜讚歎,我們若能深心隨喜,必將獲得無量功德。 《匯集經》雲:“三千須彌可稱量,隨喜善根不可量。”四是讚頌佛法之功德。 我們若能誠意讚歎佛法,也將獲得不可思議之功德。 五是趨入正法之功德,如雲:“皈依三寶,趨入正法,聞思修行,功德無量。”六是雖然不能恆時勇猛精進地修行,但在因緣聚合之時能稍事行持佛法亦將獲得無量功德。 譬如敬獻五供、懺悔禮拜、誦經持咒等眾善行皆是殊勝功德之因。 如是行持之人的相續中即已播下了解脫的種子,必將超出三界。

如理行法功德之六法:眾人恭敬讚歎天尊護;

今生多樂死後生善趣;究竟成就圓滿菩提果。

如理行持佛法之功德有六種:一能受到眾人的恭敬。 若修行人持戒精嚴,威儀具足,並且時時以慈悲心護念眾生,那麼此人必定會受到眾人的恭敬,古往今來的高僧大德皆以言傳身教證明了這個道理。 二能受到人天讚歎。 凡是如律如法行持之人,人天都會歡喜讚歎彼之功德,時常親近依止於他。 三是受到天尊的護佑。 如法行持之人,無論身臨何境、作何事業都自然能得到天尊的鼎力相助,並時時護持不離左右。 四是今生多樂。 如理行持之人,不僅現世中不遭受惡緣的違害,而且一切時分順緣具足,身心都充滿安樂。 五是死後轉生善趣。 依彼如理行持之功德,暫時必定會轉生到人天善趣,並且一切衣食受用具足圓滿。 六是究竟獲得佛果。 依彼如理行持之功德,能得如意之成就,即獲得圓滿斷證功德之菩提聖果。

不具正法過患之六法:無明遮障如同盲老婦;

易受世人欺騙如娼妓;無義散亂如觀集市戲;

易被外境誘惑如孩童;無有主見如同諸兒戲;

難斷迷現如魚被網擒。 如是毫無意義耗人生。

反之,不具足正法的過患亦有六種:一是被無明煩惱遮蔽了智慧的雙目之人,不知取捨,顛倒邪行,如同盲目的老婦,已行近險境卻不自知。 二是無有智慧與正見者易受世人欺騙。 因為不具正法者不會如理抉擇和正確取捨,喜於道聽途說,隨處輕信,結果往往是上當受騙,如同娼妓般卑賤可憐,身為受害者,不僅得不到他人的憐愍反遭眾人唾棄。 三是不信佛法之人的所作所為皆無意義,其身心極度散亂,如同在集市中觀賞戲法的人一樣在散亂中虛度光陰。 四是未被佛法的正見攝持者,容易被緣起假合的外境所誘惑,執妄為真,顛倒取捨,認為有能執之真我與所執之真法,心隨境轉猶如愚稚的孩童一般。 五是不具正法智慧之人,身心漂浮不定,無論作什麼事情都沒有主見,總是隨聲附和,從不觀察,如同小兒的遊戲一般。 六是未從正法中引生智慧之人,執著習氣非常堅固,通常因無明而迷執不捨,故難以斷除能所二取之迷亂境現,如魚落入網中一般,難以獲得解脫。 如是此等補特伽羅毫無意義地空耗了人生寶,實在可悲!

捨離正法過患之六法:遭受較自下劣者輕蔑;

惡名遠揚人間天界中;為正士棄如同骯髒器;

護佑天尊舍之違緣多;所願不成失毀諸福德;

後世墮入惡趣受痛苦。

我們應當了知捨離正法之六種最為嚴重的過患:一是捨棄正法者容易遭受較自己下劣者的輕蔑與呵斥。 雖自己修學佛法很有智慧,但若被違緣所伏而捨棄正法或破毀清淨戒行之人,無疑會遭到名聲、地位、智慧等皆不如自己之人的呵斥。 二是捨棄正法者,其惡名將遠揚人間與天界。 俗語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若人捨棄正法,其惡名很快就會遠揚人間乃至天界,人與非人都會紛紛議論彼之過患。 三是捨離正法之人,如同骯髒雜毒之器皿般必定會被道友及善知識們所捨棄。 因為捨棄正法為佛門重戒,此等舍法者實非佛陀弟子,如是罪孽能毀壞以前曾積累的諸多功德,並且障礙往生及一切解脫,生生世世不遇正法,與之接觸者亦將被彼之過患所染。 四是護佑不離的天尊亦會捨棄這種人,使之孤立無援,舉步維艱,因此現世諸事必將為萬般無奈的諸多違緣所害。 五是捨離正法之人心裡所願之事不會有成功的時候,且於無形中失壞以往所累積的諸多福德。 六是捨棄正法者後世必定墮入惡趣中感受無量的痛苦而難得出離。

拖延修法過患之六法:若獲暇滿身時未修法,

恍恍惚惚度日人壽盡;死亡不定死主驟然至;

死後漂於輪迴墮惡趣;劇烈痛苦逼迫自身心;

縱然心生後悔亦太遲;無解脫時長久住輪迴。

拖延修法之過患亦有六種:一是獲得暇滿人身時,如果未能修持佛法,在恍恍惚惚之中虛度了美好時光,無義耗盡一期難得的壽命,豈不惜哉? 經云:“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二是倘若拖延修法的時間,則有當面錯過修法良機的過患。 如雲:“莫待老來方修道,孤墳多是少年人。”因為死法、死緣、死處毫無定準,四大假合之軀本來脆弱不堪,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死主閻羅軍從來都是驟然而至的,無有絲毫商量的餘地。 如雲:“一盞孤燈照夜台,上床別了襪和鞋,三魂七魄夢中去,不知明朝來不來。”如是當知“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倘若一息不來,便成千秋永別。”三是愚昧無知之人,迷盲取捨、非理妄行而又未事懺悔業障過愆,由此死後必定漂泊於輪迴,甚至直墮惡趣深淵。 四是無義空耗暇滿人生者,將會感受輪迴中的劇烈痛苦,以致逼迫自己的身心,不得自在。 五是不事修行之人,在臨命終時或感受痛苦時,縱然心生後悔,亦為時晚矣,萬般補救之法都無濟於事。 六是得人身而不修行者,必定會久居苦域,永遠沉溺輪迴,了無出期。

畏懼輪迴各趣之六法:思維人類痛苦真悲傷;

思維非天痛苦真恐怖;思維天人痛苦真懼怕;

思維傍生痛苦真想哭;思維餓鬼痛苦能驚呆;

思維地獄痛苦心顫栗。 是故逃離六趣時已到,

不僅已到而且已稍遲。

畏懼輪迴各趣之苦,歸攝為以下六種:一是得人身者,即有三根本苦(苦苦、行苦、變苦)和八分支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嗔會、近取蘊苦)等纏繞逼迫自己的身心,受苦無量,片時難安。 二是阿修羅的心相續中充滿了嗔恚與嫉妒,不忍天界福報而敵對天人,故經常興兵與其作戰,由於非天矮小無能,戰中不是陣亡就是根殘腰折,乃至血流成河,屍橫遍野,倖免於難者亦是抱頭鼠竄地逃回修羅宮中,苦不堪言。 三是天人之身心都耽著樂受,時時沉醉在五欲之中,不了知輪迴的痛苦,不具足出離心,在香雲靄靄、繁花艷艷中放逸地度盡時日,待彼之天福時至終極,立即現前五種衰相而倍感痛苦。 四是傍生愚笨可憐,恆被驅役,不得自由,並且為人噉食或互相噉食,由無量重苦逼迫著身心,無有片時安樂。 五是若細細思維餓鬼之痛苦會被驚嚇而呆若木雞。 《大圓滿心性休息》中云:“餓鬼住界與空遊,身大腹寬手足微,口如針眼喉腔細,不得飲食飢渴逼。見花藥樹等即枯,境不悅意食嘔物,雖見飲食亦被護,內障腹部燃燒火,口中噴火冒濃煙,共障餓鬼極貧窮,恐怖受害無依怙,痛苦逼迫處慘境。”六是若思維地獄痛苦自心將不由自主地顫栗。 其中八種熱地獄分別為複活地獄、黑繩地獄、眾合地獄、號叫地獄、大號叫地獄、燒熱地獄、極燒熱地獄、無間地獄。 八寒地獄分別為皰起地獄、皰裂地獄、頞嘶吒地獄,曤曤婆地獄、虎虎婆地獄、裂如青蓮地獄、裂如紅蓮地獄、裂如大紅蓮地獄。 此外尚有孤獨地獄和近邊地獄。 各地獄難以堪忍之苦楚詳見《大圓滿前行引導文》。

見聞此等重苦,我們方知逃離六趣苦逼之時日已到,不僅已到而且是稍遲,故當立斷輪迴之業緣,刻不容緩。 若能深深思維輪迴痛苦之理,必能激發我們的出離之心,進而鞭策自己精勤修行。 《念住經》雲:“地獄有情寒熱苦,餓鬼感受飢渴苦,傍生感受互啖苦,人間三苦與八苦,非天感受爭鬥苦,天境感受放逸苦,輪迴猶如針之尖,何時亦無有安樂。”

從中能獲解脫之六法:斷除常見其後不懈怠;

所有財產用於正法上;棄庸俗行趨入正法軌;

依止四力對治淨罪惡;盡力以十法行積二資;

加行正行後行入法道。 依此迅速脫離輪迴處。

欲從輪迴無邊苦海中獲得解脫之法亦有六種:一是依靠經論教理來斷除迷執諸法為永恆之常見,從而樹立起殊勝的正見,依此不懈怠懶散,精勤修持。 二是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財產都用於正法上,如資印經書、建修佛塔、塑造聖像、供養僧眾、布施貧者……此等上供下施皆有極大意義。 三是應當棄離一切庸俗的行為,不求名聞利養,遠離世間八法,令身心一併趨入正法之軌道而秉教修行。 四是在一切日用中皆依“所依對治力、返回對治力、厭患對治力、破惡對治力”四力來清淨過去、現在的一切罪惡,令將來一切罪惡之行不再生起。 五是盡力以十法行來積累二種資糧,十法行即:書寫、供養、施他、諦聽、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維、修習。 對此若能數數精勤依修,則能圓滿成辦福慧二種資糧。 六是依加行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後行迴向殊勝而趨入正法之道。 此等六法若能如理行持,必定會迅速解脫三有輪迴之苦域,獲得究竟涅槃之大樂。

正法障礙錯誤之六法:高位傲慢散亂大官錯;

忙碌諸世間法僧人錯;名相講經度日法師錯;

五毒焚毀自心咒師錯;愚昧邪命養活行者錯;

自心沉迷世法士夫錯。 改錯勤修正法極重要。

我們在行持正法的過程中,應當認知容易產生障礙之六大錯誤:一是有些人在獲得高位時即傲賢慢士,目空一切,欺上瞞下,肆無忌憚地胡作非為,這是作官的一大錯處。 二應了知,身為僧人而不務修行正業過患極大。 本來剃髮染衣、遁跡伽藍者當行佛事,秉持戒法,弘宗演教,救度眾生。 若背道而馳,忙碌於世間瑣碎之事,如經商謀利、趕經懺等納受供養,如此貪圖享受、逐名求利等不如法行持者乃為僧人之一大錯處。 三是有者雖貴為法師,然僅為消遣時光或某種目的而在表面上講經說法,內不調伏自心相續,滋生分別妄念,煩惱熾盛,不具出離心,也無愍念眾生諸苦之大悲心與菩提心,這是法師的一大錯處。 四是作為密咒瑜伽師,就應已調柔自心相續,一切無明煩惱皆盡融入法界,具有殊勝的正見,如是之人才堪咒師之稱。 若以嗔心降伏鬼魔,以貪心聚納手印等,則為咒師的一大錯謬之舉。 五應了知有些愚昧無知之徒居心叵測、不擇手段地納受財物,唯依詭詐(詐現威儀)、虛談(諂媚奉承)、現相(旁敲側擊)、方便(巧取訛詐)、假利求利(贈微博厚)五種邪命養活。 這是修行者的一大錯處。 六應了知若人無有出離心,不修解脫法,成日醉生夢死於世間法中,則對於任何身份的士夫來說,此迷亂之舉皆是一大錯處。 改正這六種錯誤,精勤修持正法極為重要。

毫無錯謬有利之六法:聽從慈悲上師之教授;

堅信依止佛陀之教法;晝夜座間盤算善與惡;

思維後世生處之緣起;斷除珍愛身體受用執;

以諸經續竅訣調伏心。 如是而行快速成佛果。

我們應當了知修行毫無錯謬並有大利益之六種法要:一是聽從慈悲上師之教授,無論上師傳講什麼法要,皆應逐一聽從,熟記於心,領受奉行,毫無違逆,時時攝心正念專一精進修持,如是對自己定有極大利益。 二是以堅定不移的信心來依止佛陀之教法。 《華嚴經》雲:“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三是修行人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不管是正修還是座間皆應觀察自己所作所為是善是惡,善則歡喜,並將善根迴向菩提,普利一切有情;惡則呵斥,力行懺悔,誓不再犯。 我們應當這樣時時檢點自己,勵力軌正自己的發心與行為。 四是思維後世生處之緣起。 人人皆有離苦得樂之心,故當為未來之樂奠定基礎、助成賢善之緣起,其實也就是為後世往生清淨剎土而修積資糧。 凡是欲離痛苦之人,皆應棄惡從善。 五是修行人不應過份執著此四大假合之色身及緣起假合之一切資具受用,對一切內身外物皆應看破、放下,如是方能獲得自在之安樂。 如雲:“持愛自己災害百損門,持愛有情一切功德基。”六是我們應當恆以諸經續論典之竅訣義來調伏自心相續,如法行持。 如是依教修行者能快速地成就佛果。

如理詳細觀察之六法:且觀世間瑣事有益否?

且觀放下財物離人世;且觀恩將仇報之實例;

且觀離開人群獨自去;且觀務農積債自壽終;

且觀權勢名聲棄而亡。 如是觀後向內觀自心。

我們應當如理詳細觀察之法亦有六種:一應觀察世間一切瑣事有益否? 如護親滅敵、積累財富、經商貿易等對我們自己有無真實的利益,對此應當善加觀察,正確取捨。 二應觀察現前所見諸人,無論他擁有多麼優越的物質受用,但在臨命終時,也不得不放下一切財物而兩手空空地獨自離開人間。 經云:“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由此當知積累財物毫無意義。 三是觀察世間中那些恩將仇報之實例,方知饒益親友亦無意義,故應往詣林間獨自修行。 四應觀察人際關係是否有意義? 當死亡來臨之時,親密的朋友、迷戀的眷屬等一切人群都要徹底離開而獨自往詣中陰界,故知人際交往無有意義。 五應觀一觀那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夫們,整日農作,最後無不是積債眾多而自壽終。 六應觀察富有權勢名聲之人,看他們最終也無一不棄離一切內身外物而自趨死亡。 是故當知“名如好聽之歌,聽過便無,利如昨日之食,食過便無。”如是觀察後,已知世間諸事均無意義,進而向內反觀自心相續,檢查有否上述世間法的執著,有則勵力捨棄,力行斷除。

具大意義無悔之六法:為法苦行縱死亦無悔;

處於低位遭謗亦無悔;背井離鄉貧困亦無悔;

為法捨財挨餓亦無悔;棄罪墮入惡趣亦無悔。

具大意義無悔之法有六種(原文中只有五種,請詳察):一是我們為求佛法而風餐露宿,常受飢寒交迫等苦,無棲身之處,無果腹之食,無禦寒之衣,為能求得佛法,縱然至死亦無悔意。 二是在聞思修行的過程中,自己應忠誠厚道、循規蹈矩地處事,不求名利高位,欣然樂處於低劣下位,縱然是遭受到別人的誹謗與蔑視亦無悔意。 三是為求正法,我們往赴異域他鄉,四處茫茫,舉目無親,縱然落得食不果腹、捉襟見肘之境亦無悔意。 四是我們為了正法而捨棄一切財物,即使自己挨餓受凍亦無悔意。 五是自己明辨取捨,斷惡行善,如是棄離了一切罪業,即便是墮入惡趣亦不必後悔,此墮落之因有可能是往昔所造,受報消業,業消心安,故應逆來順受。

遠離正法劣器之六法:所得皆食不修如老豬;

不能共處自大如孔雀;性情頑固獨斷如磐石;

到處插入不穩如荊棘;自心不調粗暴如毒蛇;

上竄下跳不定如猴子,智淺不懂正法如大象。

故斷此等修法極重要。

修行人應當了知遠離正法之六種劣器(原文中有七種,請詳察):一是所得皆食、不事修行、如老豬一般貪吃又好睡者決非正法之器。 二是貢高我慢、目空一切之人,猶如自以為美艷無比的孔雀,總以高位自居,孤芳自賞,不能與道友和睦相處。 三是性情頑固,獨斷專行,如磐石般剛強難化者,也不堪為正法之器。 四是隨處插入,人格極不穩重,總是隨聲而去,十處打鑼九處有他,這種如荊棘樹般見縫易插者即為正法之劣器。 五是自心不能調柔,性情粗暴,噁心遍布,煩惱深重,如毒蛇一樣之人也是正法之劣器。 六是不具威儀,行為越軌,上竄下跳,毫不穩重,片時難安,猶如猴子。 此外,智慧膚淺、不懂正法意義,無論怎樣苦口婆心地為他灌輸法義,亦不理解少許,猶如大象般愚不可及者也是正法之劣器。 是故行者斷除此等障礙,勵力勤修正法是極為重要的。

不為劣器所轉之六法:將求今生乞丐逐出門;

喜愛善法天女納入內;擯除貢高我慢之惡鬼;

修行成就前兆持低位;捨棄對治執勝之魔眾;

妄念現伴惡兆視吉祥。 具足此等則為妙法器。

能使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不為劣器所轉之法有六種:一應了知作為修行人,我們要捨棄耽著今世之利養,如同將乞丐拒之門外一般,這裡將尋求今生物資受用之行為喻如乞丐。 二是將喜行善法喻如姝妙天女,也就是說,我們應當歡喜從事一切善業,如同將姝妙的天女接納於屋內一樣。 三是將貢高我慢喻如凶神惡煞般的魔鬼,我們應當立即將之擯除。 否則,依此我慢,不僅現在功德不生,就是前所造就之功德亦將毀於一旦。 四應了知修行成就之前兆,是行為謙卑,不求名利,攬過於己,揚功於人,身處低位,內閉萬行。 五應了知末法時期的某些修行人,自認修行有成,自我感覺分別心的對治也是立竿見影,所修之法亦極其殊勝,甚或以聖者自居,沾沾自喜,這種執勝之魔眾亦應捨棄。 六應了知當分別妄念顯現時,我們應將之視為修行的助伴而轉為道用,切莫為之苦惱。 要知“不怕念起,就怕覺遲”的殊勝道理。 若能了認分別心的本性,這就是智慧,以此攝持則無一不是修行之助緣。 視一切惡兆為吉祥,無論是作惡夢或遇惡事等皆意念為吉祥的相徵,如是轉為道用是極為殊勝的。 具足此等修行功德之士夫則為勝妙法器。

究竟正法意相之六法:畏懼死主如被屠夫追;

厭惡輪迴如劣丈夫妻;厭煩迷現如吐者見食;

厭棄世法如受密友欺;不願積財如遭霜災田;

斷絕親情如子孫結怨。 具足此等即為法究竟。

修行究竟正法之六種意相:一是人人都畏懼死亡而珍受自己的生命,然卻如同被屠夫追逐的眾生一樣終將一死,是故我們當思維自己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趕快提持正念精進修行。 二是我們應對生死輪迴的大苦海深生厭離,如同性情卑劣的夫妻,總以吵鬧打罵度日,互相厭惡,為此應當機立斷,揮手決別,義無反顧。 三是我們應如嘔吐者見到油膩的食物一般厭煩世間的一切迷亂顯現。 四是我們應如遭受密友的欺騙般厭棄世間法,誓不與之交際,斷絕執彼之心。 五是修行人應當生起不願積累財物之心,因為一切世事榮貴都是毀滅的本性,其實也是一種累贅。 譬如農夫,辛勤地耕耘、播種、灌溉,待到莊稼即將成熟之際,卻被一場無情的雪霜毀損,以致顆粒無收,因而心裡十分懊喪。 積累財物亦復如是,任何財產都將被無常這一災害消之殆盡,故豐厚的財物最終毫無意義。 六是修行人不應耽著親友,眷戀不捨,而應該斷絕一切親情,割愛辭親,隻身一人往赴靜處修行。 如同與子孫結下怨仇後,痛心疾首故對彼不再生起眷戀之心。 具足此等出離心乃為法的究竟意相。

不具此等意相之六者:雖聞法然爭論詞句者;

雖講法然心生嫉妒者;雖修法然羨慕妄念者;

雖思法然貪求財利者;雖獨處然妄念染污者;

雖持戒然雜染虛談者。 觀具此六眾生當遠離。

我們應當認知不具此等意相之六種人:一是雖聽聞佛法,但喜於爭論詞句之人。 二是雖能講法,但心生嫉妒之人。 三是雖有修法,然起種種羨慕等妄念之人。 四是雖有思維法義,然貪求財利之人。 五是雖孤身獨處,但心相續被妄念染污、身在深山而心戀紅塵之人。 六是雖持戒律,然雜染虛談之人。 我們應當遠離具此六種惡劣意相者。

向內反觀自己之六法:觀己輪迴之根已斷否?

觀己於親怨有貪嗔否? 觀己出門時有貴物否?

觀修行時獲得道相否? 觀利他時退失信心否?

觀臨終時出現淨相否? 如是而觀則為最妙想。

我等修行人向內反觀自己之六法:一觀察自己有否斷除輪迴之根——分別執著,若已斷則能解脫輪迴,否則將永遠沉溺不得出離。 二應觀察自己於親怨有無貪嗔之心。 因貪愛親友、嗔恨怨敵等不僅非修行人所應行之事,且為墮落惡趣之禍患。 三應觀察自己在出門時有無貴重物品。 因為隨身攜帶珍貴物品者會處處謹慎、時時擔憂,故此亦非修行人應行之事。 四觀自己的修行有否獲得一定的道相。 所謂的道相即是調順相續,熄滅貪嗔癡等分別念之烈焰,斷除人法二執。 五應觀察自己在利益他眾時,有否退失信心。 有些人表面上雖在講經說法,但內心對上師三寶卻毫無信心,若我們也這樣行持,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 所以,要想做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就應當依各種善巧方便生起信心,具有信心後,令之穩固;退失信心者,令之重新生起。 如此才不辜負自己的初衷。 六應觀察我們在臨命終時能否出現淨相,也就是說應觀察自己是否已為臨終作好了充分的準備,如積資淨障的瑞相有否現前等等。 能如是觀察自相續方為最勝妙之想。

遠離正法過患之六法:不修法義未念死亡致;

貪圖權勢未知欺惑致;慈愛親友未知必離致;

貪愛欲妙未知多患致;積蓄財物未知終留致;

修行懈怠未知無常致。 必須斷除此等之過患。

一般來說,遠離正法是由六種過患所致:一應知懈怠懶惰、不願實修法義的原因就是未憶念死亡無常之理。 二應知不擇手段地追逐名利、貪圖權勢,是未了知其僅為欺惑自心的幻相所致。 三是慈愛親友由未了知一切親友必將離別所致。 世人亦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不知此理之人則格外耽著親情關係。 四是貪愛欲妙之樂由未知其多患的自性所致。 世間的慾妙本來就潛伏著極大的隱患,愚昧凡夫不知此理所以不斷地追求。 五應了知積蓄財物是由未知一切財物終將遺留在人間之理所致。 佛陀告訴我們“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然而不知如是至理的庸俗凡夫卻絞盡腦汁拼命斂財,甚至不惜以生命為註。 六應了知修行懈怠由未知萬法無常的本性所致。 若能了知生際必死、集聚必離、欲妙眾患、萬法無常等理,人們怎能安然香睡飽食呢? 是故我等修行人必須斷除此等過患而精進修行。

自心與法相應之六法:貪執自滅猶如拋尸衣;

悲潤相續猶如獨子母;自生功德猶如春大地;

恆時修法猶如寶劍輪;迷現自解猶如蛇結開;

徹悟實相猶如商主歸。 具如是量即為最勝士。

我們應當了知自心已經與佛法相應的六種果相:一是自心若與法相應就自然能熄滅一切貪執煩惱,猶如拋棄在屍陀林的破舊衣服一般不會有任何執著之心。 二是慈悲心越來越深切,大悲的甘露時時滋潤心田,關愛一切有情猶如獨子之慈母一般。 三是自然能產生信心、悲心、菩提心等功德,猶如春回大地之時,萬物復甦,花草叢生。 四是自然能恆時修習諸法要,而且法喜充滿,毫不懈怠,猶如旋轉寶劍輪一般無有間斷。 五是自心與法相應者自然能夠解脫對迷亂顯現法的一切執著,猶如蛇結自然解開一樣無須勤作。 六是自然能徹底了悟諸法的究竟實相,直趨本地風光,猶如商主自寶洲滿載而歸一般。 若具足如是果相,則可推知其為心相續與佛法已完全相應的大修士。

不符正法迷亂之六法:貪執輪迴之心實難離;

未得果位之心易受欺;六聚迷亂外境善誘惑;

無義輪迴瑣事易令散;夜以繼日壽命速耗盡;

無義虛度人生者極多。 思維此等實當修正法。

既不符合正法又容易使自己的身心迷亂之法有六種:一是相對不具足殊勝智慧的異生凡夫來說,貪執輪迴之心實在難以遠離。 因為無始以來沉溺輪迴,由串習力故對萬事萬物的執著極其深重,若僅依短期修行的力量欲以遣除,則好像是勢單力薄之人力敵千軍萬馬一樣,是故唯有依靠長期的精勤與努力來對治頑疾方能起到藥到病除之功效。 二是尚未獲得聖者果位之心很容易受外境的欺誘,隨境所轉不得自在。 三是六種識聚所產生的迷亂外境以種種善巧誘惑著尚未具足正見的補特伽羅。 諸如眼識所境之美色,耳識所境之妙音,舌識所境之美味佳餚等等,除菩薩以外很難有人不被迷醉。 四是無義之輪迴瑣事極易令身心散亂,諸如修整房屋、耕種莊稼、梳妝打扮、經營謀算等皆為散亂之因。 再放眼外界,觀一觀各階層人士,他們的所作所為除了以罪惡告終外別無意義。 作為修行人我們應當時常內觀身心,查看自己有否生起為利眾生的發心,所作所為是否乖離修行準則。 如是捫心自問、俯首沉思後應當善加取捨,凡是對眾生無利益或對自己修行有損等散亂之事均當遠離。 五應了知無常迅速,我們每一個人的壽命在夜以繼日剎那不停地飛速趨向滅盡,猶如風中殘燭,步步走近死亡,人生幾十年光景,瞬間即逝,如同昨夜夢境今不再現。 六應了知在世間中無義虛度人生者多得不可勝數,而精進用功修行者卻寥若晨星般少之又少。 思維此等道理,我們實當棄離一切散亂而精勤修持正法。

激勵自求真義之六法:定欺貪嗔二者何時欺?

定離身心二者何時離? 定散四大借物何時散?

定滅此生顯現何時滅? 定棄虛幻財物何時棄?

定至死亡恐怖何時至? 應當日日夜夜深思此。

激勵我們求得真實義之法有六種:一是我輩凡夫隨著無始以來的業力牽引,將來一定會遭受到貪嗔怨敵的危害和襲擊,但這二大怨敵何時殃及我等卻難有定準。 二是我們的身心必定會有分離的時候,但此二者何時分離卻難有把握。 佛經中常將血肉組成之軀喻如客棧,心識喻如借宿的客人,我們應當如是閉目靜心,細細思維。 三是一切集聚必有分散,此身乃四大假借之物,豈有恆長自性? 經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四大者,毛髮爪齒,皮肉筋骨,腦髓垢色,皆屬地大;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汁,大小便利,皆屬水大;暖熱歸於火大;動轉氣息歸於風大。 故身體唯由四緣假合,最終必定會肢離破碎、散失無形。 四應了知生滅循環是世俗的自然規律,此生之一切顯現,必定會有毀滅的末日,但其何時滅亡我們卻難以得到定準。 五是我們最初赤裸裸地來到人間,最終亦會光溜溜的離去,縱然擁有萬貫家產,臨終時亦不能攜帶分毫,必定會捨棄這些虛幻無實的財物,但何時棄離卻難以預知。 六應了知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趨向,不僅是人類眾生,且連飛禽走獸,小至螻蟻含生都必鬚麵對這一無情的事實,但此恐怖的死亡何時會來臨呢? 除聖者以外卻難有預知和把握之人。 對於此等道理,我們應當日日夜夜深深思維,以資警醒,提持正念而精進修行。

正法融入自心之六法:欲滅貪欲內心依知足;

欲滅怨敵調伏內嗔恨;欲成他利發起菩提心;

欲調他眾內心具加持;欲詣淨剎修自證光明;

欲息痛苦內心具大樂。 依此內在緣起而外現。

能令正法融入自心相續之方法有六種:一是想滅除貪欲的修行人,首先內心應依修知足少欲的教言,當然我們為療形枯,滋養修行之軀,求得溫飽亦並無不可,但切莫貪得無厭,若能隨行前輩高僧大德們的足跡則是極為殊勝的。 二當了知嗔恨心是增強外在怨敵之因,若我們能調伏內在的嗔恨心,則外界怨敵亦就煙消雲散般不攻而自滅了。 三是凡欲成辦眾生利益者,皆應發起殊勝的菩提心。 四是欲以各種善巧方便來調伏眾生者,自己的內心必須要具有傳承上師的意傳加持,或自己已得本尊空行的直接攝受,如是方能得心應手地調伏他眾。 五是欲往詣清淨剎土者,首先要修自證之覺性光明,諸如修持大圓滿、大手印中的竅訣等,則將任運前往淨剎,無有任何阻礙。 六是若欲息滅痛苦者,內心要具有大樂的智慧,或者心如太虛無所不容,或對教義看破、放下,本然安住,如是內心就自然會充滿安樂與智慧。 依此內在的菩提心以及調伏嗔恚心等緣起力,則外現一切滅盡怨敵、利益眾生等事業均能如意自成。 這就如同寶鏡中呈現的影像一般自然合成。

雖獲暇滿空耗之六法:捨棄對治無明之聞思;

棄離加持根本之上師;捨離悉地源泉之本尊;

延誤所修根本之禪定;不除罪障想去諸病魔;

他人面前假裝諸行為。 無心人如吸鐵集此過。

雖獲暇滿人生,但卻被空耗之法有六種:一是聞思佛法是無明煩惱強而有力的對治法,因為它是遣除一切痴暗的明燈。 若不聞思,即使獲得暇滿,亦只能是以空耗人身而告終,所以無偏的聞思是修行者最首要的行門。 二是若想求得加持則應當祈禱金剛上師,因為上師是賜予加持之根本。 如果捨棄了上師,無論修什麼法皆成盲修瞎煉,不能獲得絲毫的加持,甚或走火入魔,以致空耗人身。 三是若欲獲得成就的悉地,應當祈禱本尊,因為本尊是賜予悉地的源泉。 如果捨離了本尊,無論修什麼法都不能獲得悉地而空耗人身。 四應了知修行本來是刻不容緩之事,所以我們應不回憶過去、不妄想未來,而應抓住現在暇滿之機,靜下心來如理如法地精進用功修行,切莫推遲延誤所修之法,否則亦會空耗人身。 五是如果不懺除自己的罪障,而妄想祛除纏繞身心的諸多病魔,那簡直是癡心妄想。 因此修行人在遭遇病魔所害之時,首先不要過於執著,應當深深懺悔累世罪障,對一切病魔生大悲心等,如是方為祛除病魔切實有效的良藥。 否則亦將空耗人身。 六是如果在別人面前偽裝一些善妙的行為,而內在卻不善調自續,此亦會空耗人身。 夏冬格西雲:“如果不看破世間,表相的聞思亦不能真實解決問題。”在認知此等利弊後,我們應當善加取捨,若仍固執地空耗如珍寶般的暇滿人身,難道不是已成無心之行屍走肉了嗎? 此無心(無智慧)之人猶如吸鐵石般必將累積諸般過患。

補特伽羅當舍之六過:無有決心多事不成辦;

貪親嗔敵無法解縛索;貪圖食物恆時忙溫飽;

恆依言詞遠離實修義;起信未修無有成就時;

如今不修中陰業難斷。 觀察斷此六過極重要。

修行的補特伽羅(人)應當捨棄六種過失:一是如果作事無有決心,事事欲作,作時卻虎頭蛇尾,或遇難卻步,半途而廢,最終一事無成。 如是妄立誓願有始無終,是修行人應當捨棄的過患。 二是行於世間,人際交往在所難免,然若過份地貪愛親友而嗔斥怨敵,自投己編之惑網中,那麼這樣就很難解開束縛自己的網羅,因此修行者應當捨棄不平衡的貪嗔之心。 三是作為修行人,如果時時貪著美食妙物,整日忙碌於溫飽之事而虛喪光陰,則很不應理,故當勵力捨棄。 四是修行人若不依文解義、實修實證,恆依美妙言詞尋章摘句,或口若懸河地滔滔不絕,這亦是修行途中的一大錯舉,如此豈不枉負初心? 五是當我們對上師三寶生起信心之時,若未能趁機實修佛法,則必定無有成就的時候。 故當捨棄懈怠,在信心和出離心的基礎上精進實修。 六是當我們在萬事齊備、緣起吉祥的時候,若不事修行而虛度人生,到臨命終時,中陰那可怖的境現則難以斷除。 是故觀察此等過患而勵力斷除是我等行人當務之急。

以六觀法調伏自相續:實執外境觀四季遷變;

常執壽命觀草上露珠;不明因果觀種子苗芽;

不知外境為心觀睡夢;不知一味觀糖與甜味;

不知無二且觀冰與水。 如是而觀各自能對治。

以六種觀察方法來調伏自己的相續:一是對實執外境以觀春夏秋冬四季的遷變來予以遣除,如雲:“春日方逢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春回大地,和風細雨,枝吐綠芽,處處洋溢著勃勃生機,無不令人心曠神怡。 夏季來臨之時大地一片蔥籠,奇花異卉爭芳吐艷,魚游鳥唱,蜂飛蝶舞,好一片大自然風光,宛若天界樂園。 秋季來臨之時,秋風橫掃落葉,綠草漸近枯黃,百花凋零,漸失夏日的絢麗,夕陽下的原野已是一片淒涼。 嚴冬來臨之時,寒風凜冽,拂面如同刀割,大地凍結,堅硬如石,皚皚白雪鋪天蓋地。 此時盎然的春意已不復存在,夏日的絢麗也只能成為心中美好的記憶。 細看這四季的交替與更換,深深思維萬法的無常,漸漸地就能削弱對外境的執著心。 二是執壽命為常有者可以通過觀察夏晨草尖的露珠來了知無常迅速、生命瞬間即逝之理。 三是不明了因果者,可以觀察種子與苗芽之間的關係,種因與芽果無不明示此因果真理。 如豆芽的產生並非無緣無故,而是依其近取因(豆種)以及陽光水土等緣才得產生。 如是我們所感受的苦樂等都是因緣而產生的。 四是若不了知外境為心者,則應觀察睡夢中的心境,夢中的山河大地除心的睡眠習氣成熟顯現以外,無有毫許實體存在。 以此推知,醒覺位的一切萬法皆因無始以來分別心的迷亂習氣成熟而顯現。 五是不了知二諦一味的本體者,可以觀察糖與糖的甜味,如是就能了達世俗諦與勝義諦本來是一味大平等性的。 六是不了知現空無二者,可以觀察凍結的冰相與水體的關係,看彼二者有否分割,這樣就能了達諸法的顯現與本體空性是無二無別的大法界。 如是觀者,則能對治一切執著及與彼不相應之違品。

轉為道用作想之六法:殊勝上師作為名醫想;

道友護士實修療病想;自作病人法作妙藥想;

獲得果位作為病癒想。 應當斷除一切顛倒想。

在日常修行中轉為道用之觀想有六種:一是將具法相的殊勝上師作為名醫想,對彼生起正信,確信上師能拯救自己出離苦淵。 二是將秉持教法而共住的道友作為賢善的護士想。 觀彼之言行皆對自己有利,於彼不起分別煩惱而樂於相處。 三是將實修法義作為療病想,已得聖師對症施治,為早脫疾苦自當精進實修。 四是把自己作為病人想。 對於身患重疾的人來說,應當無慢謙卑。 五是以法作為妙藥想,因藥能除疾,法能脫苦,故應珍視佛法妙藥。 六是以最後獲得聖果作為病癒之想。 我們當依如是六想而斷除將上師作為獐子、正法為麝香、自己為獵人、精進修持為箭或陷井等殺獐子的方便之六種顛倒想。

謹慎行持決定之六法:依止上師決定得加持;

修持本尊決定獲悉地;守持誓言決定聚護法;

精進實修決定現證相;護持實相決定淨二障;

無散修煉決定現功德。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當謹慎行持的有六種決定法:一是依止圓滿法相的上師決定能獲得殊勝加持,因為上師是賜予加持之根本。 然若在依止上師前不作詳細觀察,盲目地依止一位不具法相的上師,則非但所求功德不生,而且後患無窮。 二是我們若經常修持密依的本尊或密持其心咒,則決定能獲得殊勝悉地,因為本尊是一切成就的來源。 故修行人選擇自己的本尊是很有必要的。 無論是觀音菩薩、文殊菩薩,還是蓮花生大士以及釋迦牟尼佛等,其中任一聖尊都可密持為自己終生依修的本尊。 若能不斷觀修、持誦彼之心咒多達幾億遍,則自己的心相續易與本尊相應。 特別是密修者,在接受種種灌頂時,每一灌頂儀軌中都有其特定的本尊,但我們在修煉時可將無量聖尊與自己主修的本尊融為一體,如是不僅可以獲得無量的加持與悉地,亦能受持一一灌頂的誓言。 三是守持密咒金剛乘的誓言者決定能集聚無量護法神。 依靠他們能遣除修行途中的諸多違緣,自之道業與將要成辦的事業皆能得到護持。 四是精進而如法的實修者決定能現前所修之證相。 五是上師無論在灌頂還是傳法時所介紹的“直指心性”之竅訣,我們皆可依之了認本來的覺性,往後若能經常安住於此覺性本體中,念念不離,則自然能清淨煩惱障與所知障。 六是心無散亂,正念分明而精勤修煉者決定能現前無量功德,如五眼六通等。

了知自相畏懼之六法:忙碌俗事如像入淤泥;

深戀親朋如囹圄看守;今生受用如老狗守骨;

無明罪行如盲處懸崖;五毒煩惱如惡性毒蛇;

貪六境如蜂粘花粉中。 生起畏懼離此極重要。

了知其自性而令人畏懼之法有六種:一是倘若整日忙碌於世俗諸法,如沉浮於商海,操勞業務以及吃穿受用等,不僅虛喪一生寶貴的時間,而且沉溺不能自拔,猶如大象沉入淤泥中一樣,越掙扎陷得越深。 二是若對自己的親眷好友過分耽著不捨、深情迷戀,將會增上更為嚴重的貪愛之心,甚至一刻也不願離開,猶如看守監獄之人般剎那不離。 三是若貪執今生的財產受用,拼命積累,擁有萬貫家產,自己欲受不能,又不願意施捨給別人,則如老狗守護骨頭一般食之無力,棄之可惜。 四是受無明驅使而造作的罪行,猶如盲人身處懸崖極其危險,隨時都有可能墜落於恐怖的深淵,以致粉身碎骨,死無葬身之地。 如是被無明障蔽智慧之人,不能明辨取捨,橫行霸道,胡作非為,以惡為榮,從而積累諸般罪障,其處境非常危急可怖。 五是五毒煩惱熾盛之人,誰與之接觸皆遭百害而無一利,猶如惡性的毒蛇一樣不分善惡,時時殃及眾生。 六是愛著色聲香味等六境者,深陷貪染之境,難以自拔,猶如蜜蜂粘於花粉中,終將被甜美的花粉困死一樣。 作為修行人,我們首先要正確認知此恐怖六境,進而遠離是極其重要的。

世間俗法過患之六法:住宅建築如地獄鐵室;

兒女妻子猶如劍葉林;飾品妙衣猶如烈火焰;

飲食猶如沸騰之鐵汁;奴僕眷屬猶如業獄卒;

嗔恨爭論猶如火燼雹。 當知此為摧毀善妙因。

歸攝世俗之諸過患亦有六種:一是如果貪著自己美妙的住宅等建築物,則將受業力牽引而囚禁此中,猶如地獄鐵室般難得出離,故貪執住宅有極大過患。 二應了知貪執兒女妻子亦有極大過患。 有云:“兒孫是債,欠債還債,無債不來;夫妻是緣,善緣惡緣,無緣不聚。”而且一般的眷屬大都是冤緣的組合,如嘎達亞那尊者云:“口食父肉打其母,懷抱殺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輪迴之法誠希有。”因貪執妻兒無疑會招來眾患痛苦,猶如身赴劍葉林地獄一般苦不堪言。 三應了知執著飾品妙衣亦有極大的過患。 這裡飾品妙衣喻如烈焰,如果貪執它,將會焚毀自己的一切。 如水獺皮、羊羔皮、狐狸皮等人們所謂的妙衣飾品,其實都是罪惡之因。 四是貪享美食猶如食用沸騰的鐵汁一般,將焚毀自己的相續,故有極大過患。 因為人們在貪享血肉時從來都是肆無忌憚地扼殺眾生,使之成為餐桌上的美食,毫無慚愧地大肆享用。 而受難眾生沒有一個是心甘情願地貢獻自身血肉,無一不是垂死掙扎含恨而死。 如是只為滿足口腹之欲,不知欠下了多少眾生的命債,以致在罪惡中毀壞自己的相續,而且冤冤相報,無限循環。 五應了知我們所貪執的奴僕眷屬也如業力感召的獄卒般將對自己造成極大違害。 六是嗔恨爭論無疑將造成種種苦因惡果,即如火燼雹般違害極大。 上述六種過患是摧毀一切善根功德之因,所以我們應當遠離此等過患,隨行聖蹟知足少欲,精勤聞思修行。

了知貪欲過患之六法:具貪今生身心受痛苦;

來世永漂輪迴墮惡趣;與眾爭論自然增不善;

減滅善法故受聖者呵。

我們每一個修行人都應該了知由貪欲引起的六種過患:一是對世間的種種欲妙具足強大的貪心者,無疑在今生之中即會令身心感受難以想像的諸般痛苦。 無論是貪財還是貪人都免不了這一厄難。 而那些無有貪心之人的身心卻時常充滿著快樂與自在。 二是依靠貪心的業患,將永遠漂泊於輪迴苦海,甚至墮落惡趣而不得解脫。 三是貪心重者無理亦要強詞奪理地辯解三分,有理更是寸步不讓,常與眾人大肆諍論,就算遇到孩童亦不肯善罷幹休,無慚無愧的非要爭個你死我活不可。 四是貪心重者,久而久之自然會增上諸多不善業。 譬如貪財之人,他們會不擇手段地將所欲財物佔為己有;貪色之人,他們不惜身臨險境,就算是傾家蕩產、拋棄名譽地位,並且明知是勞苦無望卻仍要窮追不捨。 五應了知由貪欲心會減滅一切善法功德。 如有人本想聞思修行,但因貪心熾盛的緣故而不得不放棄善法而縱情恣行惡業,如是信心、悲心、菩提心等自然會被毀失無餘。 六是貪心重者經常會受到聖者菩薩們的嚴厲呵斥,甚至棄離不予呵護。

貪執自身過患之六法:身乃一切骯髒垢物器;

脈絡貫穿骨骼連成網;膿與黃水嘔物糞便池;

具有九種孔穴之通道;五臟六腑含生之城市;

實質疾病來源之自性。 愚昧貪執身體將受欺。

貪執自身而被束縛之過患有六種:一應了知我們的身體為充滿一切垢物的骯髒器皿。 二應了知身體外有皮膚,中有肌肉,其間由諸多脈絡來貫穿,全身有各種骨骼連成網架,內有五臟六腑。 三應了知身體裡面充滿了膿液、黃水以及令人發嘔的大小便溺,故又被稱為糞便池。 四應了知身體是具有九種孔穴之通道,乃至一息尚存,每一孔穴中都會源源不斷地流出許多臭穢不堪之物。 五應了知在五臟六腑中密密麻麻地聚集了無數的含生,故身體又可稱為含生的城市。 六應了知四大假合的身體實質上是各種疾病的來源。 有些人常被疾病纏繞,諸如頭痛、腹痛、心臟痛等。 如是觀察則知身體確實是充滿痛苦的臭皮囊,沒有什麼值得貪執的。 倘若我們還要固執己見地貪愛身體,執意繼續受此欺誑,無疑將會陷入更深的苦惱之中。

無有意義無實之六法:現於種種外境之諸法,

無常迅速壞滅如水泡;毫無實質故如芭蕉樹;

迷惑凡夫之故如陽焰;無而顯現種種如幻術;

習氣顯現之故如夢境;不能長久住留如閃電。

知此理者詣至三有岸。

我們應當了知無有意義亦無實性之六種法:一應了知現於外境之種種諸法都不是恆常實有,而是無常的本體,因為任何一法皆不離成住壞空的運行軌跡,自有生以來便一刻也不停息地迅速壞滅,猶如水泡為風所吹,剎那消失。 二是若對此等正在顯現之法加以理論分析與觀察則不難了知其性毫無實質,猶如芭蕉樹,層層剖析乃至盡頭仍不見其實質的存在。 三是我輩凡夫經常被外境諸法所迷惑,使身心不安、顛倒執取,不得自在,這就猶如渴鹿追逐陽焰水一樣越追越渴。 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稀奇怪異之事層出不窮,繁華都市的形形色色都具有相當大的誘惑力,除菩薩以外,我等充滿無明的愚昧凡夫少有不被迷醉,有的甚至失魂落魄難以自拔。 具有理智之人若對此稍加觀察則不難窺見,緣起顯現的一切色法均顯而無有自性,如是才有可能不被誘惑。 四應了知諸法雖無實質本體,然依緣起力仍能顯現種種形色,猶如變戲法之幻術一般,可以將木塊、石頭幻變為駿馬、大象、美女等,但彼等卻是現而無有自性的。 五應了知諸法皆因我們無始以來的迷亂習氣成熟而顯現,無有少許堪忍的自體,猶如睡夢中的一切境相,覺時空空無大千。 六是此等諸法都不能長久住留,猶如虛空中的閃電般剎那消失。 我們若能了知此等殊勝道理,必將迅速詣至三有解脫之彼岸。

初學修行人具之六法:現見輪迴苦故尋正道;

了知所作無義淡名利;我慢貪心鮮少居卑位;

信心精進為伴勤實修;種姓劣故不信大乘法;

誠信所知於何皆信解。 此乃一切正士入門法。

不管我們的修行層次如何,亦不管是否具足弘法利生的因緣,皆應了知初期修行人應具之六法:一是現見整個輪迴充滿痛苦的本性,如同火宅,所以我們應及時尋覓能獲得解脫之正道。 二是了知世間諸事皆無意義,故淡薄名聞利養,不求高官厚祿,亦不攀緣眷屬等。 三是作為初發心修行的補特伽羅,應依教言調服自心相續,令貢高我慢、貪心等都變得極其鮮少而身居卑位,上敬下和,以一心成辦道業為宗旨。 四是以信心和精進心伴隨自己的一生,時時勤行實修。 隨學古往今來的高僧大德們恆時不散亂、精進不懈、夜不倒單等用功修行的高尚風範。 或如有者將晚上時間分成三份,上夜和下夜皆用於修行禪坐,只有中夜三時少許安息。 五應了知某些眾生因種姓低劣,故不信奉大乘教法。 相對於大乘來說,小乘行者之種姓根器較為低劣,他們對眾生不具大悲心、菩提心,對佛陀第二轉*輪的大般若法門非但不欲秉持、反而還強加駁斥,他們只有強烈的出離心,只知道尋求自我解脫,平時精進依修四諦十六行相等法,最終斷除煩惱障而證得阿羅漢果,自始至終都不會信奉大乘的甚深教法。 六是初學者當誠信一切所知法,並令自己對所知之法具足一定的信解。 也就是說,除大乘法以外,如戒律、俱舍、因明等一切學問無不誠信精通。 其實此等乃為一切修行正士之入門法。

中等修行人具之六法:不務農業耕種及灌溉;

不負青春經商牟利擔;不護大使情面親友心;

捨棄貪嗔偏袒爭論事;拋棄積蓄籌劃建築物;

不結憒鬧之魔大官親。 此乃諸修行者中法門。

如果您是根機相對上進一層的中等修行人,那麼就應具足以下六法:一是不務農業耕種及灌溉而專意修行佛法。 二是不擔負青春時期謀求利潤之經商重擔而專意修行。 三是秉持因果規律,不顧忌具權勢大使之情面和親友之心續,完全秉公無私、正確平等地對待一切人和事。 四是捨棄貪心、嗔心等具有偏袒性的爭論事端,一切都能謙讓忍辱,心胸廣闊,量如太虛,無所不容。 五是放棄對財物的積蓄、未來的一切籌劃、建築、設計等。 六是不結交憒鬧之魔,也就是說不應與達官顯貴等人結交為友。 如雲:“為僧只合居山谷,國士筵中甚不宜。”這就是中等修行人的實修法門。

上等瑜伽屍林之六法:怕染庸俗不與人交往;

三門隱行所作人不見;不求衣食屍食衣維生;

無有恐怖飛禽之行為;密行護持覺受斷凡行;

證悟自住法性之大樂。 諸行解脫道者上法門。

上等瑜伽行者在屍陀林密行之六法:一是怕染著世間庸俗人之習性,故不與世人交往,獨自往詣寒林隱居修行。 二是令身口意三門皆隱行,即在作區分有寂、享用五肉與五甘露、接納手印等殊勝行為時,皆不予世人所見,比如我們大家都熟知的蓮花生大士等印度隱行大瑜伽師們之殊勝行為。 三是不求世間常人之衣食,經常以屍陀林的屍衣屍肉等來維持生活。 四是無有任何恐怖,當行持如自由翱翔高空的飛禽一般之行為。 五是秘密護持修證之覺受,斷除凡夫的一切行為。 六是如實證悟自然本住法性之究竟大樂,也即現前大樂智慧。 這些就是我們行解脫道者之上等殊勝法門。

最上瑜伽離方之六法:故鄉異地何境皆不貪;

未墮一切常邊與斷邊;任何親怨悉皆不相識;

不貪一處漂泊如浮雲;六聚外境均現為助伴;

是賢是劣皆無執著心;此乃解脫道之最上門。

最上瑜伽士遠離一切方隅執著之法有六種:一是當我們的修行達到最上瑜伽士的境界時,對任何一個環境,無論是自己的故鄉還是異地他鄉,都隨緣安住隨緣棄離,於何境皆不起貪執之心。 二是見解高深,未墮一切常邊與斷邊,安住於大空離戲之中道義。 三應了知於彼之心續境界中諸法都是一味大平等的本性,既沒有眷戀的親人,也沒有嗔恨的怨敵,一切偏袒執取悉皆遠離,無論會遇任何人都平平常常,視若陌路。 四是不貪執某一處所,為度眾生而順應緣起隨處安住,猶如虛空中的浮雲一樣漂泊,居無定所。 五是一切六聚外境諸法均現為我們修行的助伴,對自己不構成任何違緣,心不為任何外境所轉,且能任運自在地將之轉為道用。 六是於一切賢劣之境皆無分別執著心,因為賢劣都是緣起的一種力現,本性即是一味無別的大法界。 這就是我們修學解脫道之最上法要。

欲修法者需斷六顧慮:斷除顧慮他怒護情面;

斷除顧慮無財而積財;斷除顧慮受苦籌劃事;

斷除顧慮位低謀高位;斷除顧慮受害求世法;

斷除顧慮位高擾他心。

對於我們任何一位想要修學佛法的人來說,都應該積極主動地斷除六種顧慮:一是我們不應該隨他人之喜怒而轉,亦不應該顧念他人的情面而阻礙自己的修法。 博多瓦格西曾教誡說:“我為修法故,他人雖不喜,於我亦無妨。”只要自己的選擇是如理如法的,那就無所謂他人高興與否,我們恆時皆應堅持自己的正確選擇。 二是我們應該斷除無有資財受用的顧慮,所以不能勤積財富。 經云:“佛陀只須施捨一根毫毛般的福報,就能滿足娑婆世界所有比丘、比丘尼等弟子所需的一切資具受用,無欠無缺。”其實我們身披之一絲一縷,口食之一粒一滴都是依靠如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六度萬行之福德累積而得。 三是為修行故不應顧慮飢渴寒熱等苦,就算是為避免未來受苦而作之籌劃亦無必要。 四是我們若顧慮自己的地位低下而生起謀求高位之心,那麼當下就應斷除這種追逐名望之心。 五是若我們顧慮自己遭受某種違害而勤求一些世間法,如是之心應加以排除,當放下萬緣一心修道。 我們不用設想未來的世間利益,應該坦誠地面對現實,一切隨緣,報著今天有食今天修,明天有食明天修的態度穩然安住。 六是顧慮他人的地位高於自己而想方設法地製造種種違緣,擾亂他人之心,這種非理行為我們也應斷除。

實修閉關要訣之六法:遠離貪嗔乃為外閉關;

無有積蓄乃為內閉關;遠離二取乃為密閉關;

不希善妙乃為上閉關;不憂惡劣乃為下閉關;

無事無執乃為中閉關。 若具此六不會出違緣。

在閉關實修之時,有六種要訣之法需要我們了知並具足:一是修行人應當遠離一切貪心與嗔心之境,安住靜處,這就稱為外閉關。 二應了知外無積蓄財富之行,內無慾望執求之心乃為內閉關。 無論對自己的親眷好友,還是虔誠信徒,我們都應斷除貪執,隨遇而安,潛心勤修佛法。 三應依教了認心之本性,遠離能所二取等執著,安住光明無念的境界,這就稱為密閉關。 四是不希求善妙境界,如神通、見本尊、得授記等,也就是遠離一切希冀之心,這即是我們所說的上閉關。 五是我們在依教實修的過程中,對所修之法不得起任何憂愁和懷疑之心,而且也不用擔心是否會出現魔障或病障等違緣,一心祈禱上師三寶精進用功修行,此被稱為下閉關。 六是無有任何瑣事牽絆和執著,依如夢如幻等教言觀修,萬緣放下,一心用功修行,這稱為中閉關。 若能具足此六種竅訣,我們在修行過程中絕對不會出現任何違緣。

成就佛果所依之六法:修法依賴殊勝暇滿身;

不修不解脫故依修法;謹慎修持依賴知法義;

了知法義依賴初聞法;所聞實修依賴於思維;

一切依賴殊勝善知識。

欲成就佛果所應依修之六法:一是若欲修持佛法,則必須依賴殊勝的暇滿人身,此外任何身體都無法成辦這一大事因緣。 二是若不修行佛法則不能獲得解脫,因此我們為能脫離苦海、獲得解脫的究竟安樂,則應依此殊勝人身來修持佛法。 三是若欲謹慎修持,則應依賴於了知法的本義,也就是要明了法的深淺與取捨之要,這樣才能真實有利於我們的修行。 四是若欲了知法義則應依賴於最初之聞法。 若不聞法,則成法盲,一味地處於迷暗之中,就無法了知取捨與修行要點。 因而唯依聽經聞法,才能啟開我們的智慧眼目、增長我們的善根功德。 《吉祥勇經》中云:“寡聞生盲不知修,彼無多聞何所思,故應精勤求多聞,因此思維生廣慧。”五是依所聞經論教義而實修者,應依賴於對法義的思所生慧來遣除一切疑惑,樹立正見,若聞法後不靜心思維,則難以遣除修行中的疑惑,是故當知這些在修行中客觀存在的問題只有依靠思所生慧才能徹底遣除。 六應了知上述聞思修等一切功德,唯有依賴於具有法相的殊勝善知識,才能得以生起並於相續中不斷地增上。 正如《般若攝頌》中所云:“恭敬承事可親師,為引慧故求多聞。”

具足善妙法相之六法:積累福德族貴性調柔;

見多識廣通曉所知義;智慧高超證悟法性義;

勤修出現證相成就相;大悲善巧無厭利他眾;

具有竅訣能引導眾生。 此乃殊勝大德之風範。

我們在依止善知識之前,首先應當觀察選擇具有六種善妙法相的上師:一是所依止的上師應經常修積布施、持戒等福德資糧;其種族高貴,心性調柔,非野蠻粗暴的品性。 二是所依止的上師,無論是世間學問還是出世間學問皆應通達無礙,見多識廣,通曉一切所知義。 一般世間所知,包括作人的基本準則以及法律法規等;出世間所知,包括佛陀留下的三藏教義等等。 否則就沒有能力攝受弟子。 三是所依止的上師應具有高超的智慧,並且已經證悟了法性之義,最起碼於心相續中應獲得一定的證悟暖相,生起甚深的殊勝定解。 四是所依止的上師應於精勤修行後出現了一定的證相與成就相,諸如面見本尊、得本尊攝受、知曉弟子心境、能契時契機地授賜教法和修行竅訣等。 五是所依止的上師,其相續中應充滿大悲心,具足度化眾生的種種善巧方便,在廣利有情的過程中,無論多麼艱辛困苦,都沒有絲毫疲厭之心,應如是不辭勞苦、一心廣利他眾。 六是所依止的上師應當具有殊勝的實修竅訣,並且已得傳承上師的意傳加持,具有能引導眾生趨向解脫彼岸的能力。 此六種善妙法相乃為殊勝大德之高尚風範,具足如是法相之人,我們即可將之奉為自己終身依止的根本上師。

賢善弟子所依之六法:厭離三有厭惡諸迷現;

放棄無有必要非法事;拋棄如敵憒鬧散亂事;

毫不希求地位與名利;斷絕親友情面之牽連;

捨棄貪親嗔怨之噁心;捨棄俗世修持殊勝法。

上師在攝受弟子之前,要觀察、選擇具有六種賢善法相的弟子:一是厭離三有,不求世間八法,極其厭惡世間的迷亂顯現。 二是放棄無有任何必要的非法事,也即凡是不利於聞思修行的事情皆要捨棄。 三是能拋棄如同怨敵般憒鬧的城市與散亂身心的種種瑣事。 四是心裡毫不希求崇高的地位與名聞利養等。 五是能斷絕顧念親友情面的牽連與眷戀之心,徹底割愛辭親,隻身遠赴靜處修行。 五是親怨平等,捨棄貪愛親友和嗔恚怨敵等一切噁心。 六是能捨棄世俗諸事而專意修持殊勝佛法。 要想成為殊勝上師前的賢善弟子,我們就要精進修行,力爭早日具足以上六種法相。

不受他人控制之六法:不成無有自由之奴僕;

不成夫妻無聚之束縛;不成大人自在行正法;

無有羈絆隨心所欲行;不立不能成辦之誓言;

惡業軍隊苦海未湧現。 如是自由諸眾當生喜。

作為修行人,我們應該要有屬於自己的自由空間,如是不受他人控制之法有六種:一是不可成為無有少許自由的奴僕。 因委身奴僕者,成日為主人忙忙碌碌,完全失去修法的機會。 二是不要組成夫妻關係,因為冤緣的組合與相聚,不會有安寧的時候,許多夫妻往往都是在吵鬧打罵中度過辛酸而又痛苦的歲月,故當解開這無情的束縛。 三是不要成為富有名份的大人物,如所謂的大管家、大法師、大官員等,他們經常都會忙碌於種種事務而少有自己修行的時間,因此遠離此諸障礙的我們應當默默無聞、自由自在地行持正法。 四是無有任何羈絆而隨心所欲地行持種種應修法門,這樣一切所欲皆能圓滿成辦。 五是無論我們發什麼誓言,之前都要仔細觀察,深深思維,事事都要量力而行,如是之故則所發誓言都能一一成辦。 六應了知當我們往昔的業力現前時,其勢就像浩蕩大軍來臨般難以抵擋,定會身不由己地感受無量痛苦。 唯有在這般苦海尚未湧現的前提下,身心才會自由,也能極其調順,無論修什麼法都沒有阻礙。 如是遠離一切違緣之我等行者應當生大歡喜心,精勤聞思修行。

諸修行者生活之六法:不墮二邊資具自維生;

明確食量飢飽當平衡;不患四大紊亂之疾病;

享用美味佳餚不過飽;飲食過劣身體不衰弱;

晝夜適度斷除非時餐。 此乃修法成功之助伴。

修行人如法生活之法有六種:一是生活適中,不墮優劣二邊。 也就是說我們日常所需的資具受用既不能過於優越,亦不可過於低劣,凡事都要適度,當如是維持生活。 三是明確自己的食量,飢飽應當平衡,如果飲食過量,則現昏沉,以致不能如理禪修;若飲食過少,則心念食物亦難以安心禪修。 前輩高僧大德通常將容食之胃量分三份,一份容納食物,一份容納茶飲,留一份空間容納胃酸以助消化食物,這樣飢飽平衡才能有利於修行。 三是盡量令身體健康,不要罹患四大紊亂之疾病,就算是風寒感冒等小疾,也應立即施藥治療,若待小病轉為大病,將會嚴重影響我們的修行。 四是當在享用美味佳餚時,也不宜過飽,應適度或定量而食。 五是我們所享用的飲食應當是含有一定營養成份的,若過於低劣,身體會因缺乏營養而自然衰弱、體力散失,這無疑會影響我們的修行。 修行人雖不能過度貪愛身體,但也應使之強健,體力充沛才能平安度過艱難的修行旅程。 六是晝夜用功修行皆應適度,不能時而勇猛精進,時而懈怠懶惰。 用功修行之心應持之以恆,此外尚應斷除非時之餐。 這六法都是能令修法成功之助伴,我們應當不斷依修。

激勵信心精進之六法:值遇惡緣生起無常心;

了知因果惡業棄如毒;敬信究竟上師視為佛;

誠信正法行善生歡喜;信仰僧眾視為護送者;

欲成佛者盡力勤修法。 此為善緣正士之規範。

能激勵我們的信心而精進修行之法有六種:一是若值遇惡緣則能生起萬法無常之心,從而削弱對諸法的執著心,我們不難發現依惡緣的激勵而捨俗出家的修行人非常之多。 二是在我們了知因果的真理以後,則能於一切惡業棄如毒藥般誓不再為。 三是當我們的恭敬心和信心達到究竟時,則能將自己的上師視為真實佛陀而仰求加持。 四是若對正法生起真實永不退失的信心,則於任何善法都會歡喜行持,無論多麼勞苦也不推辭。 五是若對僧眾生起真實無偽的信心,則會將其視為護送者,因為他們能護送我們度過充滿罪苦的輪迴大海,到達安樂的彼岸。 如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遭遇病魔纏繞時可以祈求僧眾,依靠他們的加持力來遣除;臨命終時祈求僧眾能得超度,以助往生極樂淨土。 六是凡欲成就佛果者,皆應盡力勤修正法,累積福慧二種資糧,來日必定能如願成就一切智智的果位。 此等乃為善緣修行正士之規範。

調伏淨化自心之六法:邪心不盛法心不改變;

堪忍難忍挫折等痛苦;見輪迴過畏懼生厭離;

無有劣器過患心清淨;廣聞博思證悟勝法義;

成深灌頂誓言之法器,猶如海島寶器極罕見。

能令我們的身心調順、淨化之法有六種:一是我們應當觀修上師三寶之深恩厚德而生起信心,於眾生觀脩大悲心,總的來說應滿懷善心,而不令增盛或生起有害於眾生之邪心,並且從不改變勤修佛法的意願,時時以一定的正知正念攝持,這是淨化心靈的象徵。 二是在修行的旅途中要能堪忍一切難以忍受的挫折等痛苦。 本來人生的道路是坎坷而曲折的,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痛苦皆應堪忍,勇於面對,煉就一顆堅強的心來度過一切難關。 三是了認輪迴的一切過患後生大畏懼,以致深生厭離而迫切希求解脫。 四是具足智慧,心量寬廣,非但無有劣器之過患,而且心境極其清淨。 五是通過廣聞博思經續論典,心相續中能證悟殊勝法義。 六是能成為甚深灌頂誓言之殊勝法器。 這樣能令法融入相續的修行人在當今時代是很稀少的,猶如海島上的寶器一般極為罕見。

惡緣不毀修行之六法:身體忍耐形形色色苦;

口中不言無義之綺語;內心承受苦樂賢劣刺;

無人靜處忍受疲厭懼;憒鬧城中無散能對治;

護持學處能伏諸惡緣。 具足此等修道順利成。

即便是惡緣亦不能毀壞修行之法有六種:一是身體能忍耐形形色色的一切痛苦,無論是他人的誹謗、蔑視還是飢渴寒熱,抑或自身四大不調等苦均能堪忍。 二是口中不言說無有意義之綺語,遠離一切無義之談。 三是內心能承受一切苦樂與賢劣的刺激。 要知道一切苦樂不過是心境的種種演變而已,毫無真實自體所在,因此無論遇到樂事還是苦事,既不過喜亦不過憂,心始終要保持平靜。 四是在人跡罕至的寂靜處能忍受一切疲厭與畏懼,隻身獨處,用功修行。 五是即便是身處憒鬧、繁華的城市中,內心亦毫無散亂,能對治自己的一切無明分別心,心境平靜無波,能一如既往地精進修行。 六是調順諸根,護持一切學處(戒律),這樣我們就能降伏修行中所遇到的一切惡緣。 無論多大的違緣,只要有正知正念就能皆盡使之轉為道用,謹慎護持戒體,令其不致失壞。 具足此等惡緣不毀之六法而修道者將能順利地成就佛果。

相應解脫功德之六法:相應顯宗修持來世覺;

相應密法三身轉道用;相應究竟之要斷歧途;

相應大乘所作皆利他;相應小乘斷除輪迴事;

此修行者心與法相應。

能相應我們解脫功德之法有六種:一是相應顯宗法者能修持來世之聖果,此乃因轉為道用之法門。 二是相應金剛密乘法者,能將法報化三身運轉於修道之中,一切見聞都是三身之遊舞力現,無有自相的煩惱,即生修證聖果,此乃果轉為道用之法門。 三是相應究竟的密要者,能斷除一切修行的歧途。 如一位如理修法之人自然不會入於阿賴耶或意識中,他時時刻刻都安住於明空無二之境界中。 四是相應大乘法者,由具大悲菩提心故,其所作所為都是以利他為因。 五是相應小乘法者,由具強烈的出離心故,必定會斷除輪迴一切迷亂之事。 法融入於心,心入於道,則修行者之心與法都是極其相應的。

摧毀頑固貪執之六法:六境虛妄斷定為迷亂;

所作無義斷定為迷亂;貪執欺惑斷定為迷亂;

名聞利養斷定為迷亂;怨親不定斷定為迷亂;

若知無實摧毀迷現執。

能摧毀我們無始以來那頑固貪執之法有六種:一是我們若以理智來觀察色聲香味等六境,則不難了知此等諸法都是虛妄無實的本性,故斷定此為迷亂顯現,從而勵力斷除一切貪執之心。 二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所作所為一經觀察都是無有意義的,故應以理智來將其斷定為迷亂分別心的作為而加以捨棄。 三是無論什麼樣的貪執,皆為欺惑苦惱之因,所以我們也應將之斷定為迷亂而捨棄。 四應了知一切名聞利養皆為欺誘之性,故應斷定為迷亂而捨棄。 五應了知無論怨敵還是親人都無恆常之性,有些親人翻臉如翻書,一不如意當即變成怨敵,若值遇其他因緣,怨敵瞬間也會變成自己的親人,故怨親都無決定性,我們應將之斷定為迷亂而捨棄。 六是若了知萬法無實的本性,則能摧毀對一切迷亂顯現的執著心。

暇滿人身俱義之六法:財富無義欺故勤修法;

聽聞隨詞句故勤修法;僅知失精華故勤修法;

思維增妄念故勤修法;傳講耽字面故勤修法;

未修不成佛故勤修法。

令我們的暇滿人身俱有意義之法有六種:一是了知世間一切有漏財富毫無實義,皆是欺惑的本性,故應精勤實修佛法。 二應了知如果我們聽聞佛法,不依文解義或調伏自心相續,則只能是隨順詞句而已,故應精勤實修佛法。 三是若僅僅了知經論的詞句,而不著重實修佛法者終將丟失精華之義,故應精勤實修佛法。 四是若僅僅著重了知思維詞句而不實修法義,則只能是增上分別妄念之因,別無實義,故應精勤實修佛法。 五是自己僅僅是耽著字面之義,而為別人傳講佛法時,若不調自己的心相續則也無任何意義,故應依教調心,精勤實修佛法。 六是若於佛法未能實修實證,則不能成就佛果,故應精勤實修佛法。

捨棄輪迴修心之六法;無義欺惑故舍世間事;

增長貪愛故舍欲妙執;無有實義故舍惡希求;

終棄一切故捨財物執;聚際必散故捨親情戀;

禍害根源故舍貪嗔執。 若捨此等正法自然成。

捨棄輪迴而修心之法有六種:一應了知輪迴諸法除了欺惑眾生以外別無實義,故當勵力捨棄世間的一切瑣事而修心。 二應了知世間的一切欲妙受用都是增長貪愛之因,是故我們應當捨棄對一切欲妙的執著。 因為貪執世間欲妙者如渴者飲用鹽水一樣,越飲越渴,永遠不會有滿足的時候。 三應了知一切財色地位等都是無有實義的,故當捨棄對五欲的強烈希求而修心。 四應了知世間的一切唯我所用而非我所有,待身壞命終之時,必定會棄離一切而獨自往詣中陰界,是故我們應當捨棄對一切財物的執著而修心。 五應了知一切聚際必定會有分散的時候,悲歡離合本是無常的定律,故應捨棄對親情的眷戀而修心。 六應了知一切禍害的根源是貪嗔等惡分別心的執著,故當捨棄貪嗔等執著而修心。 我們若能捨棄此等世間庸執,那麼於正法便能自然修成。

生起因果定解之六法:聽聞三藏誠信因果法;

水滴滿瓶為例積二資;火星焚林為例斷罪業;

苦樂昔業致故積福德;一時無法圓資次第修;

當知若有我執定有業。

我們應當了知對因果能生起定解之六種法:一是通過聽聞經、律、論三藏教典來增上誠信因果法要的力度。 若不依靠三藏教義的明示與警醒,本來很不穩定的凡夫就易於退失對因果的信心,故依世尊的遺教方能產生對因果法永不退失的信解心。 二是於善法切莫因小而不為,比如水滴雖然極其微小,但若持久地積累,逐漸就能積滿一大瓶。 以此理類推,可知福慧二種資糧也是由微薄到豐厚漸積圓滿的。 因此我們無論修積何種資糧都應該從點滴作起,這亦是誠信因果之相。 三是於不善法切莫因小而為之,比如火星雖然極其微小,但若頑強不息地盛燃,逐漸也能焚盡草木森林。 以此理類推,我們應當勵力斷除凡是有害於眾生的一切大小罪業。 四應了知我們在現世生活中所感受的一切苦樂都是往昔的善惡業力所致,故當為未來享受極樂奠定堅實的基礎而修積福德資糧。 五應了知二種資糧是經過逐漸而長期地累積才得以圓滿的,僅在一剎那或一天的短暫時間內,是無法如是成辦的,故唯有次第修積才能究竟圓滿。 六是我們應當了知因果乃世間必然的定律,凡有我執者,必定會有其相應的種種業相。 若能破除我執,證悟諸法空寂離戲的本性,則一切業相也就如煙消雲散般自然融入於法界之中。

聽聞法器應斷之六過:時機尚未成熟如陶坯;

耳不專注如器口朝下;聽聞不記心中如漏器;

相雜煩惱而聞如毒器;所聞不為道用如垢器;

以知詞句傲慢如劣器。 斷除諸過如法而諦聽。

聽聞佛法之法器應斷除的過患有六種:一是聞法者的時機法緣要成熟,相對機緣尚未成熟之人來說,聞法後非但不能如理行持,且有一定後患,如同用尚未經過烈火燒製過的陶坯罐裝水,必定會令陶坯當即毀壞。 同樣有些機緣尚未成熟之人,既不誠信因果至理,對上師三寶亦是疑信參半,結果草率出家,盲從他人聞法,最後卻對上師、密法以及因果法則妄加誹謗,如是等等後患無窮。 二是身體雖然加入到聞法的行列,但若耳識不專注,仍一無所獲,如同將容器之口朝下,倒再多的水,也裝不進少許。 三是聽聞佛法時,若心不專注,妄想紛飛,不記法義,則如有漏洞的容器般一無所存。 四是相雜貪嗔癡等煩惱而聽聞佛法者,猶如容器中存有毒液,就算注進甘露亦會被染而變為毒素。 五是我們所聞的法義,應該融入自心相續,並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實修。 若不將所聞之法轉為道用而行持也無任何意義,猶如在穢濁不堪的容器中裝水一樣,根本起不到法的作用。 如雲:“倘若聞法不修法,所聞再多亦枉然。”六是如果僅以了知一些詞句來裝點自己而妄起傲慢之心,這種如鸚鵡學舌般之劣器的確無有實際的用處。 因此我們應當斷除上述的諸般過患而如理如法地諦聽佛法。

真實聽聞妙法之六法:具勝智慧正直求法義;

依善知識聞法不厭足;多依上師令諸智者喜;

多聞開啟種種妙法門;多聞佛法反復明確義;

廣聞博學詢問與辯論;受持浩如煙海之法藏。

雖然我們已經堪為聞受妙法之器,但在真實聽聞妙法之時尚有六種要門需要了知:一是具有殊勝的智慧、心地善良、禀性正直,遠離世間瑣事而專意勤求法義。 二是依止善知識聞受佛法,縱然歷有年所,甚或於同一法門聞思數遍也不起少許厭足之心,何時有宣佛法皆喜聞樂聽。 三是真實求法者,不但要虔心如理地多依上師教誡,而且自己的一切行為也要令智者們生大歡喜心,如是才能獲得真實加持。 四是若欲增上自己的智慧,則應多聞顯密經續論典,如是既能開啟種種殊勝妙法之門,亦能開啟無量的微妙智慧。 五是多聞佛法,深深思維,反复理解,明確法的本義,以思所生慧來解開法的一切疑難。 如雲:“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六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應當廣聞博學,虛心實意地向上師祈問經論的疑難處;遠離貪嗔之心而與道友展開辯論,以便徹底遣除心中疑惑,穩固正念相續。 所以我們應以這種廣聞博學的方法來受持浩如煙海之教法寶藏。

正確思維法義之六法:思此詞句宣說何意義;

有何分類歸納為何意;有何異名歸屬於何法;

如何歸納概括而實修。 細緻思維能啟法寶門。

我們貴為佛子,一門心思尋求解脫,不僅要廣聞博學,而且還要結合正確思維之六種法:一是通過聞法而思維所宣說的法句到底是什麼意義,佛陀所宣之妙法通常有內、外、密、極密之分,亦有了義不了義之別,故應反复聽聞,深深思維,堅信每聞思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收穫。 二是思維所聞經續論典中所分的品類有多少,如是便於了知各品類的攝義要點,同時為調伏自己內在的各種煩惱,相應各自的根機而側重受持。 三是思維每一分類的歸納又是什麼意義,主要闡明了什麼問題,如是明了其中心思想。 四是了知每一法相有什麼相異的名稱。 五是思維所聞之法應歸屬於顯密三藏中何類所攝。 六是要思維經續論典的教義是如何歸納概括的。 如實了知後方能依之精勤實修,這樣細緻的思維後就能啟開妙法寶藏之門。

正確修行法義之六法:了達實相解脫常斷邊;

成大乘道空見具大悲;自住法性無有沉掉散;

止觀雙運增上諸證相;無有希憂所緣二取相;

成為諸煩惱障之對治。 修此禪定者趨三有岸。

當我們遣除對所聞之法的疑惑後,在正確修行法義之時尚有六個要點需要了知:一應了達諸法的究竟實相,徹底解脫常邊與斷邊。 二是成就大乘之道者,應具有大空離戲的甚深正見,以及對眾生無偽的大悲心。 三是自然安住於法性之本體中,無有沉掉與散亂。 四應了知正確修行法義者,通過寂止與勝觀的雙運修法,能日益增上諸般證相。 五是對涅槃與輪迴無有希求與憂慮,所緣能所二取之執著相徹底寂滅於法界的本體中。 六是正確實修法義必定成為諸煩惱障之對治力。 因此我們若能修習這種禪定等持,必定將趨向解脫於三有之究竟彼岸。

不為外緣所害之六法:了知贊毀均為空谷聲;

不執他人對己之貪嗔;自之行為不違諸正法;

不求積蓄布施資具果;不捨鼓勵行善之病魔;

不斷生起敬信清淨觀。 此乃改變逆緣之勇士。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不為任何外緣所違害之法有六種:一是了知他人給你的讚嘆與毀謗宛若空谷迴聲,毫無實義,對此若心裡不起少許執著,則絕對不被任何外緣所害。 二是不執著他人對自己的貪心與嗔心,隨遇而安,這樣你的修行絕對不會被外緣所害。 三是我們的一切行為皆不能違越正法的軌則,時時應當秉持因果與教法的正道而行。 四是不求積蓄財物與布施資具之異熟果報,我們應以三輪體空的境界來攝持所作的一切善業,不報任何希求之心。 五是從不捨棄能鼓勵我們行持善法的種種病魔,因為在病魔等違緣的催促下,能警醒我們提持正念而精進用功修行。 六是在我們的心相續中應不斷地對上師三寶生起誠敬的信心與清淨觀。 如此方能堵塞邪見之門而樹立正知正見,這樣絕對不會被任何外緣所害。 此等乃為能改變我們修行過程中所遇逆緣的大勇士。

斷除垢染劣意之六法:追求名聲地位之劣意;

謀求利養受用之劣意;境現執為實有之劣意;

貪心纏繞身語之劣意;忙碌現世生計之劣意;

只求獨自解脫之劣意。 此人著魔智者當棄之。

作為修行人,我們應當斷除垢染劣意之六法:一應斷除追求名聲地位之卑劣意趣。 二當斷除謀求世間的種種利養受用之劣意。 三當斷除將世間一切虛幻境現顛倒執為實有之劣意。 四應斷除對財色之貪欲心,若我們的身體和語言被貪欲之心纏繞,則會令自己往詣非應之處及作非理之事、言說種種非理之話語,是故這種卑劣意趣也當斷除。 五是僅為忙碌現世生活中的吃喝玩樂等生計之劣意也應當斷除。 六是不發大願菩提心、不護念如母眾生之苦樂,只求自我解脫,這種不為眾生利樂,僅以一己私利而為等起之惡劣意念也應當斷除。 如果具足這六種垢染劣意而不力行斷除之人,作者判斷他已趨入魔境,我等有智慧之人應當速速捨棄這類魔的眷屬,不與之接近,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與此等惡劣者交往極其危險。 我們應當為自己的修行設置好第一道防線,嚴以加固,不令破損是至關重要的。

不隨外境所轉之六法:不中貪戀嗔恨故鄉毒;

不受恣意享受欲妙苦;不為世間八法刃擊中;

不染威儀狡猾之垢污;不為各種憒鬧風吹動;

晝夜行持善法而度日,當入一切聖者之軌道。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應當攝心正念,不隨外境所轉之法有六種:一要了知故鄉是易於引生貪嗔之源,故當勵力捨離,切莫中了故鄉之毒。 二要了知“財色名食睡”五種欲妙是眾患之本、痛苦之源,故當捨棄,切切不可恣意妄行貪享此等欲妙。 要知道世間之樂乃虛妄顛倒之性,表面上的少許樂感,實際上隱伏著強烈的痛苦。 三是我們應當具足正知正念,時時防護自之根門,不要為“稱譏毀譽利衰苦樂”這世間八法之利刃所擊中。 四是修行人應當表裡一致,內心調順,外行威儀寂靜。 如果內心充滿五毒煩惱,外觀詐現威儀等即為狡猾的行為,當知這種人歷來是被聖師所呵斥、道友所唾棄的對象。 因此我們不可染著這些虛偽的垢污。 五是我們應當煉就穩重的人格,不要為世間種種憒鬧之分別風所吹動,當寂滅分別心而精勤修行。 六是當我們了知此等過患後,應勵力捨棄禍患之源,並夜以繼日地以行持善法而度日,如是我們就能不隨外境而直接趨入一切聖者之軌道。

以信療養身體之六法:以勝解信祈禱修上師;

以恭敬信精勤供三寶;以誠摯信觀修諸本尊;

以清淨信勤修法性義;以不退信惡緣轉助伴;

以究竟信佛法融自心。 修解脫道此等極重要。

觀察確認好自己依止的上師,且已為善師慈悲攝持,此時我們就應該勤修以信心增上修行善根與資糧,並以此療養身體之六種法:一是以勝解信來祈禱、修念自己的根本上師,將上師觀為佛、法、僧、本尊、空行總集之至尊,也就是應經常觀修上師瑜伽(亦名上師相應法) 。 二是我們應以恭敬之信心,精勤將五供等敬獻於三寶面前。 三是以誠摯的信心觀修諸本尊,每日六時盡力持誦本尊心咒。 四是以清淨的信心精勤修習法性本義,即觀心性本體。 五是以恆固不退的信心將修行中所遇到的一切惡緣轉為道用,使之成為修行中的助伴。 六是以將佛法執為最究竟、最完美的法,將一切佛法皆盡融入自己的心相續中,以此來清淨心的無明諸障。 為此無垢光尊者諄諄告誡我們,凡是欲修解脫道者,上述六種信心的修要竅訣是極其重要的。

表裡如一持戒之六法:了知佛教根本為戒律;

了知引入惡趣即罪業;了知破戒失毀法根本;

了知戒為諸德之所依;了知戒為善趣之階梯;

了知戒為解脫之乘騎。 守清淨戒可貴當謹持。

修行人應當表裡如一地嚴持淨戒,如是之法有六種:一是我們應當了知佛教的根本乃為戒律。 前輩的大成就者們說過,在末法時期只要有五位以上的比丘秉持清淨的戒法,就說明尚有正法住世的光耀。 二要了知引我們趨入惡趣的罪魁禍首就是分別噁心所造的罪業,罪業有自性罪與佛制罪之分,無論毀犯何種戒行,都是墮落惡趣之因。 三是應當了知破戒者將失壞佛法之根本。 《秘密大乘經》雲:“破戒之人,諸有惡法,如世霜雹,毀一切物,破壞善法,亦復如是。”破戒者依此惡業久熏相續,漸能滋生邪見,因而必定會失壞佛法的根本,破戒者若不勵力懺悔,今生即會感受短命、貧窮、煩惱熾盛等果報,來世亦入惡趣。 四要了知戒律是諸功德之所依,猶如萬物依於大地。 《親友書》雲:“猶如萬物依大地,一切功德依於戒。”五要了知戒律是趨入一切人天善趣之階梯,世親菩薩亦云:“詣善趣者戒為主,詣解脫洲修最要。”六要了知戒律是我們飛越三有苦途而趨向解脫彼岸的乘騎。 而今末法時期守持清淨戒律的行者最為難得,因此我們應當謹持戒法,逐一遵修。

以對治勝惡緣之六法:依照小乘惡緣棄如敵;

依照大乘惡緣悉淨除;依照密宗方便轉道用;

最深要訣惡緣自解脫;離邊性中惡緣自息滅;

決定惡緣皆為無所尋。 相應根機無論修何者;

勝過煩惱怨敵極關要。

在修行過程中,我們應以種種對治力來勝伏惡緣,如是之法有六種:一是依照小乘行者的教誡,將貪心、嗔心等惡緣如怨敵般捨棄,絕對遠離彼之違害。 二是依照大乘行者的教誡,將如怨敵般的貪嗔等惡緣悉皆淨除。 若生貪心,則修不淨觀來淨除;若生嗔心,則修慈悲觀來淨除,如是等等,皆以理智來淨化一切惡緣。 三是依照密咒金剛乘共同方便道行者之教誡,一切惡緣皆用方便竅訣來攝持,以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智慧將之轉為道用。 四是依照最深要訣不共大圓滿行者的教誡,直視貪嗔等惡緣的本性而自然解脫。 五是依照大中觀超離一切邊執戲論的教誡,將一切惡緣自然寂滅於大法界的本性之中。 六是依照修行竅訣將一切惡緣決定為無所尋事,不管生起貪心還是嗔心,其自性皆了不可得。 上述相應不同層次、根機的法門,無論修行何者,均能戰勝一切煩惱怨敵,此等修要竅訣對我們修行者來說都是極為關要的。

具相賢善弟子之六法:具足知慚有愧人格好;

依教奉行信解皆圓滿;寧捨身命修法毅力堅;

慈愛道友大悲潤相續;無有厭倦安忍利他眾;

三門寂靜守護誓言戒。 此乃善緣妙法甘露器。

賢善弟子應具之法相有六種:一要具足知慚有愧之心,人格極其賢良。 有慚愧之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作所為都倍加謹慎,從不掉以輕心,時時不忘利益他人,對一切眾生滿懷慈悲博愛之心。 人格賢良者恆以六度萬行來饒益所化眾生,即如佛陀在因地時的行為一樣。 二是性情溫和,能依教奉行,信解行等皆悉圓滿。 三要具有堅強的意志,無論遇到多大難緣也毫無改變,寧願捨棄身命也不捨上師三寶,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備這樣的修法毅力。 四是慈愛道友、和睦相處,常以大悲心來滋潤自己的相續。 五是無論作任何有利於他眾之事都無有厭倦心,能安忍一切勞苦而精勤利樂有情。 六是身口意三門都很寂靜,能守護一切誓言、戒規,不令毀損。 具足上述六種善緣法相者,即堪為妙法甘露之法器。

思維暇滿難得之六法;人身難得今當獲成就;

上師難逢當取功德果;正法難遇故當勤實修;

深義難聞當修耳傳藏;迷現難斷當修無二義;

順緣難聚具時當勤修。 此乃現後世樂之忠告。

我們應當思維暇滿難得之六種法:一是思維人身難得,而今依靠累世的福德因緣幸獲人身,故當依此精進修行直至獲得成就,切莫無義空耗。 二是思維具法相的上師難逢,而今幸遇,故當在上師面前諦聽妙法,以期取證殊勝功德之果。 三是思維百千萬劫難以相遇的正法而今幸遇,故當精勤實修。 四是思維密咒金剛乘的甚深要義更為難遇,而今幸遇,故當勤修歷代相承的耳傳法藏。 五是思維世間的一切迷亂顯現極難斷除,故當勤修顯空無二、究竟一味之義。 六是思維修行的順緣是難以集聚的,如今諸善緣具足時應當精勤用功修行,切莫空耗時光。 此乃無垢光尊者對我等力求今未來世究竟利樂者的殊勝忠告。

趨入正法關鍵之六法:後世漫長佈施極關鍵;

善趣階梯持戒極關鍵;忍辱鎧甲安忍極關鍵;

功德源泉精進極關鍵;不為緣動靜慮極關鍵;

自成二利智慧極關鍵。 具足此要速詣解脫道。

我們應了知趨入大乘正法之關鍵、必須行持的六種波羅蜜多:第一為布施,相對於短暫的今生,後世是漫長無有終期的,欲造福於來生,最為關鍵的莫過於廣行布施。 二欲獲得人天善趣之階梯,最關鍵的即是謹持戒律。 《俱舍論》中云:“欲得生善趣,持戒為重要,欲得勝解脫,修行為最要。”可見持清淨戒是獲得人天善趣最為關鍵的行持。 三在修行過程中應當披上忍辱的鎧甲,安忍一切害緣極為關鍵。 四應歡喜精進止惡行善。 如《入中論》所云:“功德皆隨精進行,福慧二種資糧因。”當知精進是一切功德的源泉,欲真實的修行,精進極為關鍵。 五應通過修習靜慮度增上定力,如雲:“定由戒生,慧由定得。”為了現前殊勝的無分別智慧,修習靜慮極其關鍵。 六是大乘行者發心廣大,所作所為皆以利他為重,當知以善巧方便任運成辦自他二利的關鍵即是要具足證悟二無我的智慧。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若能具足此六波羅蜜多的修要,則將速詣解脫的正道。

不具關鍵過患之六法:不行布施投生餓鬼界;

不守戒律轉於傍生界;不修安忍墮入地獄界;

不勤精進生於無暇處;不修禪定四魔在前候;

不修智慧永久沉三有。 不行六度諸敵在前候。

不行持六度而引起的過患主要有六種:一是不行布施、極其吝嗇之人因貪著一切財物而不了知“彼等所求諸受用,滅苦之因皆施生”之理,復於慳貪中造諸罪業,當知他們於未來世必定會投生到餓鬼界中感受飢渴等重苦。 二是放逸而不守持戒律之人,必將受業力的牽引而於來世轉生為傍生感受無量痛苦。 三是嗔心猛烈、不修安忍之人,來世必定會墮入地獄,感受無量劇苦。 四是懈怠懶惰、不勤精進之人,不但於今生諸事難以成辦,而且未來世還會轉生於八無暇處,感受勞苦等諸般劇烈痛苦。 五是心恆散亂而不能一緣安住者,因不修習禪定,故其面前會有四大魔等候著施予相應的苦刑,所謂四魔即煩惱魔、五蘊魔、天魔、死魔。 六是不修證無二智慧之人,將永遠沉溺於三有輪迴中不得解脫。 總而言之,在不行持六度波羅蜜多者的前方,將有諸般造害的怨敵等候著施予種種苦刑。 為能避免此等惡緣,我們應當精進修行六度波羅蜜多。

修甚深義無需之六法:處處增善無需依靜處;

妄念自解無需舍輪迴;自不放逸無需護他心;

證悟心性無需誦經典;了悟幻化無需斷貪執;

通達實相無需尋佛果。 具足此等大士能利眾。

修習甚深義時無需勤苦勞作之法有六種:一是在修行達到一定的境界時,則可任運地實修甚深義,此時我們無論身處憒鬧的都市還是依於寂靜山林,處處都能增上諸多善法,何處都不會影響到自己的修行,因此就無需特依寂靜處,而能隨緣隨處任運安住。 二是如果貪嗔癡等分別妄念能自然解脫而不受任何煩惱的驅使,修持能達到如此境界的修行人就無需特意捨棄輪迴,亦不用懷疑自己在輪迴中解脫與否,因彼已住於本自解脫之境。 三是自己在修行的過程中若能時時提起正知正念而不放逸、懶散,如是防護自之根門,謹慎行道,就無需特意護念他心。 四是如果自己證悟了心的本性,則無需念誦經典,大可直接安住於本然覺性中。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往往將內在的少許覺受誤以為是殊勝的證悟,這完全是錯誤的認知,要知道覺受是修行的一種體驗覺知,尚未超出分別念的範疇,易於變異,甚至無端消失,而證悟完全是無分別智慧的境界,是恆固無有變異的,只有圓明與不圓明的少分差別而已。 五是若自己能真實了悟諸法為緣起幻化的本性,不起少許執著,此時就勿須依於各種理論來加以破析,亦不用刻意去斷除某種貪執。 六是如果真正已經通達了一真法界的究竟實相,則無需特意尋覓佛果,亦不用懷疑自己是否能獲得佛果,當徹底遠離希疑之心。 具足此等修證境界的大瑜伽士皆能任運地利樂有情。

修法殊勝助緣之六法:殊勝福田恭敬師三寶;

殊勝看破捨棄今生事;殊勝財富依止聞思信;

殊勝親友了達心本面;殊勝發心斬斷私慾藤;

殊勝證相上師視為佛。 若具此等任運成二利。

我們應當了知對自己的修法有殊勝助緣之六種法:一應認知世間最為殊勝的福田是上師三寶,因此恭敬上師三寶最有利於自己的修行,依之必定能獲無量功德。 反之,不恭敬這一殊勝福田而妄加誹謗者,必定會引生無量的過患,因上師三寶是我們修行者最為嚴厲的對境。 二應了知最殊勝的看破是捨棄今生的名聞利養等一切世間瑣事,而一心修持出世間法,以為來世能受用諸般樂果作好充分準備。 三應了知依止上師生起的聞所生慧與思所生慧以及誠敬的信心即是最殊勝的財富。 我們通常所說的聖者七財即是修行者最大的財富。 如雲:“信財戒財慚愧財,聞財施財慧亦財。”四是將了達自心的本面尊為最殊勝的親友,這樣的親友時時刻刻都會形影不離地與自己生死相伴。 五是將斬斷私慾之藤視為最殊勝的發心。 我們應當隨行諸佛菩薩們修行的足跡,斷除一切自私自利之心,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脫離苦,並身體力行地時時饒益一切有情。 六應了知最殊勝的證相即是視自己的根本上師為真佛。 如是則能獲得佛的無量加持;若視上師為普通凡夫,那麼對之祈禱、依之修行就很難得到加持。 因此視上師為佛也是我們修行的一種證相。 若我們能具足此等功德則能任運成辦自他二利。

應當斷除非事之六法:斷除不知他心誹謗人;

斷除信士生厭之邪命;斷除過分放蕩瘋狂行;

斷除輕辱他人我慢心;斷除為求衣食舍正法;

斷除輕視因果深緣起。 若斷此六非事成正士。

修行人應當斷除六種非份之事:一應斷除誹謗他人的行為。 常言:“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們不具他心通,根本不知道他人的內心相續,若信口誹謗的對境正是具有內證功德的菩薩,那麼所獲的罪過就大了。 二應斷除令信士生起厭煩心的邪命行為。 我們作為修行人,如果僅為個人利養四處攀緣,喬裝賢善卻又紕漏百出,這樣就很容易令信士退失對三寶的信心,故當斷除邪命養活的一切行為。 三應斷除過分放蕩的一切瘋狂行為。 末法時期的修行人一定要護念眾生的信心,切莫令生邪見,即使您的修行境界高如天空,智慧深如海洋,但還是要具足威儀,如法行持,謹慎身口意三門,切莫顯露令凡夫難以接受的瘋狂行為。 四應斷除輕視、侮辱他人的我慢噁心,因此心一起,定滅善法功德而增長諸多過患。 五應斷除為求衣食等普通生活而捨棄珍貴正法的顛倒行為。 作為修行人,我們應當捨棄一切榮華富貴,甚至捨身赴死,尋求正法。 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僅為尋求四句偈語,曾剜身肉做燈千盞、投身火坑等歷盡了無量苦行。 我們身為佛陀的追隨者,發願荷擔如來家業,續佛慧命,豈能因求衣食而捨棄正法,是故縱遇命難也應勵力杜絕這種顛倒行為。 六應斷除輕視因果等甚深緣起法的噁心。 因果深細難測,緣起奧妙無窮,唯有佛陀的一切智智才能圓滿抉擇,若凡夫以分別心臆測,則連因果緣起的皮毛亦難以衡量,故不能妄加輕視。 我們若能斷除此等非理之事,就可稱得上是名符其實的修行正士。

諸修行人應為之六法:頂戴上師本尊空行眾;

三門善法轉為菩提道;拋棄我執實執與常執;

剷除一切今生之念頭;以對治力擯除五毒惑;

積累聞思修行之財富。 以此可令自他變富裕。

我等修行人應當奉行之法有六種:一是念念不忘恭敬頂戴上師、本尊、空行這三大修行之根本。 因為上師是我們祈求加持的來源,本尊是恩賜悉地的根源,空行則是令我們獲得成就的根源。 倘若棄離了三根本,我們即便是廢寢忘食地精進努力,也終修無所成,因此必須恭敬頂戴、念念不忘、虔心祈禱三根本聖眾。 二是將身口意三門所造的一切善法以智慧攝持,使之完全轉為菩提道用。 如果僅為一己私利而造作某種善根,雖然功不唐捐,但其果報必定渺小或一次性用盡。 《入菩薩行論》雲:“其餘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菩提心樹恆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因此我們應當以三輪體空的智慧及初中後三大殊勝來攝持所造的一切善根。 三應依甚深的中觀理論來破析諸法本體,力行拋棄我執、實執、常有等一切執著。 我等眾生皆因無始以來的實執分別心,妄起我執與我所執等造作諸業,生死流轉,無限循環,了無出期。 而今憑藉往昔的福德因緣,幸遇上師明示宇宙萬有之真理,了認諸法本空離根之性,從而樹立殊勝正見,以聞思之智破除一切實有執著,這樣久久熏修,來日必定橫超三界、成就無上佛果。 四是我們應當剷除為今生求利養的念頭,時時提持正念,勤求出世間正法,遠離世間八法。 噶當派的格西亦說:“若僅為今世的利養而講經說法則無任何意義。”五是我們應以四種對治力來擯除相續中具有的貪、嗔、痴、傲慢、嫉妒這五毒煩惱,令心相續清淨無染。 六應精勤積累聞思修行的殊勝財富,此為解脫途中必備的無漏資糧、永恆的財富,這種財富水不能溺、火不能焚、搶不去、盜不走,將永遠跟隨自己直至解脫。 依此六法可令自他眾生都能變成真正恆固不衰的大富豪。

實修法時所需之六法:定然速死故需舍非法;

渾噩易生故需斷懈怠;精進易失故需依對治;

敬信易退故需恆串習;迷亂難斷故需知無實;

邪行易染故需不交往。

實修解脫法時必不可少之法有六種:一是了知自己的壽命如風中殘燭非常短暫,必定會迅速趨向滅亡。 因此在無常尚未來臨的有生之年,我們應當勵力捨棄一切非法而勤修解脫正道。 二是實修正法時如果稍有放逸,便容易沉入渾渾噩噩虛度光陰的狀態,故當斷除一切懈怠的行為,於晝夜六時中精進無有疲厭。 三是精進之心容易生起也極易退失,常言道“勇猛心易發,長遠心難持”,我們應當依於種種對治力,如觀修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迴痛苦、因果不虛等法門令精進心持久不退。 四是對上師三寶的恭敬信心也容易退失,為令信心持久恆固不退,當在自心相續中時時憶念上師的種種功德而串習修煉。 五是因我們無始以來的迷亂習氣極難斷除,故當依靠中觀理論來了知諸法如夢如幻、顯而無有自性之本體。 認知諸法的無實本體以後,數數觀修,功夫煉到家就自然能斷除實執的種子及習氣。 六是我等凡夫因定力不夠而容易受到種種邪行的污染,故當護持自己的修行與人格,斷除與閒雜人等的交際往來,當知獨自安住、閱讀經論、依文解義、斂目內觀是極為殊勝的。

趨入佛教皈依之六法:佛陀三身所修之皈依;

三乘之法行道之皈依;聲緣淨心助伴之皈依;

成就上師所依之皈依;一切本尊成就之皈依;

智慧空行加持之皈依。 此等前行之法極重要。

趨入佛教皈依之法有六種:一應了知佛陀三身無別的果位乃為我等修行人最終所要取證的聖果,故說法報化三身是所修之皈依。 二應了知小乘、大乘、密乘所宣之法即是行者所修之道,故稱行道之皈依。 三應了知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聖者實為我們修行淨心法門的助伴,他們能伴隨我們越過生死的大沙漠,趨至解脫的安樂洲,故為助伴之皈依。 四應了知獲得大成就之上師乃為我們修行旅途中唯一的怙主,只有依靠上師所傳授的教言竅訣,方能修有所成,以至現證大菩提果,故上師是我們所依之皈依境。 五應了知一切本尊是我們獲得成就的根源,故為成就之皈依。 六應了知智慧空行是我們在修行過程中獲得加持的根本,故為加持之皈依。 此等前行之法是我們真實趨入佛門修行者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如理依修極為重要。

一切信士當知之六法:知為當為利己之正法;

知舍當舍迷現之貪執;知聞當聞上師之教言;

知斷當斷三門之罪業;知行當行正法之深義;

知觀當觀心性之實義。 如是而行趨向真實義。

一切信士應當了知之法有六種:一要了知究竟能利益自己的就是正法,因為它是離苦得樂的根本途徑,此外一切法都是離樂得苦之因。 所以我們要分析利弊、正確取捨。 二要認知修行人應當捨棄之法是一切迷亂的顯現以及由迷現而引生之貪執心。 三要知道所有的聞法中以聞受上師的教言最為殊勝。 四要了知應當斷除之法是身口意三門的罪業,如殺盜淫三種身業與妄語、惡語、兩舌、綺語四種口業以及貪心、害心、邪見三種意業。 五要了知我們應當行持的是正法的甚深意義,因為它能促使我們棄惡從善,從而進入深層的內觀,了認心的本性。 六要了知所有的觀修中,觀修心性的究竟實義是最為殊勝的。 依上述竅訣數數觀修就能寂滅二障的種子與習氣,現證二種智慧,趨向斷證圓滿之真實義。

諸善緣者修要之六法:實相無作故無戲重要;

修持光明故無散重要;行為如幻故無實重要;

果任運成故自具重要;惡緣自解故無執重要;

苦樂為心故修煉重要。 若具此要無勤成諸事。

諸具善緣者之修要竅訣有六種:一是因究竟實相無有任何勤作,故通達萬法本空離一切戲論的境界最為重要。 二是於修持光明而本然安住時,以智慧攝持,心無散亂最為重要。 三是一切行為本如夢幻,均無自相的實質性,故通達諸法都是虛幻無實的境界最為重要。 四是三身無別之果本來任運自成,既非因緣合成,亦非勤作覓來,故了知自然本具之理,遠離一切分別尋思而本然安住,方能任運自在地如實契證三身無別之果位,此乃真實修行之要訣。 五是觀察一切惡緣,究其本性皆為本自解脫,故於惡緣當忍之任之,毫無執著地面對最為重要。 六是因一切苦樂皆來源於自己的實執分別心,故修煉自心、破除分別實執最為重要。 我們若能具足上述六種修要竅訣,將無勤自成二利諸事。

以理督促自己之六法:壽命不定理當精進行;

輪迴痛苦理當生厭離;六道眾生理當以悲護;

恭敬上師理當不間斷;甚深竅訣理當勤實修;

見性之時理當依靜處。 隨理之人乃為最勝士。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以六種正理之法來督促自己的修行:一應了知壽命的長短毫無定準,有的朝生暮死,有的童年或青年時亡,有的老年善終,如是乃至在尚未獲得一定成就之前,自己的壽命是難以把握的,因此我們在無常還未來臨之前理當精進行持善法,堅持走解脫正道。 二應了知三有輪迴中充滿了無量的痛苦,上至天界,下至地獄無不是苦性循環,無不被重苦逼迫,因此我們理當對六道輪迴深生厭離之心,一心祈願解脫如是苦海。 三是我們生為佛子,當行佛事,時時垂念地獄、餓鬼、傍生等六道苦處而心發大願,手扶慈楫,接引眾生離苦得樂。 誠如《梵網經》所云:“一切男子皆我父,一切女子皆我母。”是故以悲心護念一切父母眾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四應從心坎深處恭敬上師,在行為上侍奉上師,以語言讚歎上師之功德,如是於身口意三業數數實修,不予間斷,數年如一日地恭敬、承侍上師無有疲厭且忠貞不渝之行者離解脫聖城已不會太遠了。 五應了知佛法是薄福淺慧者難遭難遇之妙寶,如雲:“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凡是值遇佛法者皆為累世修積福德之因緣所致,更何況獲得甚深密法之竅訣,今蒙上師洪恩,慈悲演示修要竅訣,我們理當依之實修實證,切莫無義空耗。 六是我們這些末世的寵兒已得上師恩賜法要,若依之而了然地現見心之本性,爾時切莫渾渾噩噩、隨波逐流般地虛度光陰,理當於寂靜處專意持修。 否則,已了認心性之覺受易於退失,甚至蕩然無存,如是豈不哀哉! 我們若能依隨如是真理則已成為最殊勝之大修士。

需知各乘攝義之六法:需知煩惱本身之過患;

需知斷煩惱為聲緣道;需知淨煩惱為菩薩道;

需知轉煩惱為密乘道;需知認識惑為自然智;

需知解脫取捨無所尋。 若具此等則無煩惱垢。

接著我們尚需了知顯密各乘歸攝要義之六種法:一應了知一切煩惱本身所具之過患,如貪心能毀壞修行、嗔心能焚毀一切善根資糧、痴心不明理義故障礙修行等等。 二需了知依靠各種途徑與方法來斷除煩惱乃小乘聲緣行者之道。 因為徹底斷除煩惱障就能得小乘阿羅漢的寂滅果位,這只能讓行者自己解脫於三有輪迴,對於廣大眾生實無多大的利益。 三需了知依靠修積種種殊勝資糧與方便法要來淨除煩惱,乃為大乘菩薩之道。 如發菩提心、觀修空性的智慧等等都是清淨煩惱的方便。 四需了知依修生圓次第等方便法將煩惱轉為道用即是無上密乘之殊勝修道。 如轉貪心為道用而修煉大樂等雙運法之下門竅訣、轉嗔心為道用而攝伏剛強難化的眾生等等。 五需了知依靠上師所介紹的竅訣能認識煩惱的真實本性為自然本智,這是一切眾生本來具有的,如大圓滿中直指本性的修要竅訣。 六需了知我們真正認識心的本性以後,無論解脫與否或輪迴與涅槃、因果取捨皆為無所尋事,都是一味大平等的本性。 若我們具足此等功德,就不會再有任何煩惱的垢染。 , ,

行正法者應具之六法:知輪迴苦如尋惡人過;

逃出輪迴如軍人投降;不復流轉如狐逃脫籠;

斷絕輪迴如眷棄昏君;漂泊之憂如險地尋道;

解脫之心如冰化為水。

我們所有行持正法者都應具足之六法:一應認知輪迴的苦患無處不在,如同觀尋惡人的所作所為般比比皆是。 二是我們應該義無反顧地逃出輪迴之網,如同單槍匹馬的軍人被大軍圍困,不敢戀戰而立即投降解危一樣。 因為我們沉溺輪迴,為種種苦惱逼迫,如果再貪戀輪迴,勢必會加速墜溺於苦海深淵,了無出期。 三應發願勤修正法,得到解脫後就不復流轉生死輪迴,這就好比狐狸逃脫囚禁的牢籠後再不會落網被擒般已具殊勝的智慧與能力。 四應發誓斷絕輪迴之根,頑強地同一切煩惱惡魔作戰,如同被慘無人道的昏君折磨、壓迫的眷屬,絕意捨離昏君般勇於破除重重危難,遠走高飛,無怨無悔。 五應了知漂泊於苦海中的眾生必定會被種種憂慮所困繞,如同迷路人在懸崖險地尋道一般,處處小心謹慎,不敢掉以輕心。 六應了知行持正法者令心得到自在解脫就猶如冰融化為水般功到自然成。 我們無始以來的妄想執著極其堅固,唯有依靠智慧的熱能方可逐漸將之融化,從而獲得解脫,如同千年積雪、萬年冰川也只有隨著氣溫的增高,才能逐漸融化為水。

相續修法應具之六心:持法之心如蜂釀蜂蜜;

思維之心如石中尋金;通達之心如同獲純金;

串習之心如同擦拭金;增德之心如金成飾品;

現前之心如成諸所願。

在漫長的修道生涯,為使我們相續修法鍥而不捨,如是應具之心有六種:一是受持佛法之心應亙古不變,精進不懈,猶如蜜蜂從花蕊中採集花粉釀製蜂蜜一樣,採得百花釀作佳蜜,無有滿足的時候。 二是思維法義之心應細緻入微,逐一思維,反复推敲,毫無疏漏之處,如同在石沙中尋覓黃金一般兢兢業業,一無遺餘。 三是通達法性之心應清淨無染,赤裸了然,如同獲得純金一般無有少許垢塵,自心深信不疑,數數歡喜,倍加珍惜,我們當如是反复依修。 四是了認法性之心要數數串習,令其更加圓滿明清,如同擦拭黃金,越擦越光亮耀眼。 五應了知增上信心、悲心、菩提心等功德之心為三身無漏的究竟莊嚴,如同黃金在能工巧匠們精湛的技藝之下最終變成殊妙的裝飾品一樣光彩照人。 六應了知現前究竟果位之心,雖安然本住,然卻能任運成辦一切欲願無需勤作,猶如具足福德與智慧之人心想事成,任何事對他們來說都是唾手可得。

與大乘道相聯之六法:見與體驗相聯滅實執;

信心精進相聯遣懈怠;方便智慧相聯離小乘;

自錯他對相聯除嗔心;敬信毅力相聯詣聖道;

聞思實修相聯斷歧途。 真實作到之人極罕見。

與大乘道相聯之法有六種:一是依靠大乘理論所抉擇的見解要與自己內在的修行體驗相聯繫,這樣才能滅除我們無始以來的實有執著。 如果見修脫離,則不具破實執之力,見如雙目,修如雙足,有眼無足,可望而不可及,終不能到達目的地;有足無眼,行道危急,縱入罪惡之途亦不自知,因此見修結合是必不可少的。 二是對上師三寶的信心必須要與精進相聯,如是方能遣除懈怠懶惰。 無論世間法與出世間法,若人僅有信心,而未精進實行,則如望梅止渴般欲成之事可望而不可及;若信心結合精進,則萬事皆成。 三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必須使大悲心等方便法與證悟空性的甚深智慧相聯繫,這樣就能絕離小乘自了漢之道。 四是若將自己的錯誤與他人的正確相聯,則能遣除我們因外緣而引起的嗔恨心。 如果固執己見地認為自己正確,他人錯誤,則難消除嗔恨之心,甚至火上澆油,令嗔心猛起。 五是對上師三寶的恭敬信心與忍苦耐勞的修行毅力也應相聯,如是我們就能速詣解脫聖者之道。 六是若我們聞思之經論法義能與實踐修行相聯,則可斷除一切歧途,踏上通徹的光明大道,以致順利地到達安樂的彼岸。 可見聞思修行必須並進方能取得預期的解脫樂果,而今末法時期真能如是作到之人卻寥若晨星,這也正是歷代大德傷嘆、憂慮之事。

最為無上教授之六法:悟實相乃無上之聞法;

根除輪迴無上之思維;生起智慧無上方便道;

堪修正法無上之加持;證無生死無上之悉地;

證無所得無上之定量。 若修此等佛果自中生。

能促進我們修行且最為無上之教授有六種:一是了悟諸法實相乃為最無上的聞法,因為聞法的目的就是證悟實相,此亦是究竟的聞法。 二是根除生死輪迴乃為無上之思維。 因為思維法義的目的是遣除疑惑、便利修行,最終斷除輪迴的根本,此亦是思維之究竟。 三是在心相續中生起的無二智慧乃為顯密諸乘所抉擇的無上方便道。 四是若我們能令身口意三門堪能、晝夜精進,毫不散亂地修持正法,這種徵兆即是依上師、本尊、空行等聖眾所獲得的最無上之加持。 五是證悟無生無死的究竟本性,超離一切生滅戲論,乃為最無上的究竟悉地。 六應了知證悟諸法本無所得之自性即是獲得最無上成就的究竟定量,因為涅槃和輪迴的本體都是空寂離戲的大法界,三時無有遷變。 我們修習此等無上之教授就能如實證悟,佛果也將在自身中任運生起。

修行不為他轉之六法:不為暫時愛友之緣轉;

不為面諛飲食之緣轉;不為交往散亂之緣轉;

不為親友情感之緣轉;不為能工巧匠之緣轉;

不為積蓄財物之緣轉。 具此六者究竟正法道。

能令我們的修行不為他緣所轉之法有六種:一是不為暫時愛友之情緣所轉。 因為一切親情往來都是我們修行的拖累和負擔,只能增上身心的散亂,故當痛下決心斬斷一切情緣。 二是不為表面上的阿諛奉承及飲食受用等因緣所轉,因為虛偽的讚美會蒙蔽我們的心智、增上慢心;美味佳餚會誘發我們的貪心,故當嚴厲抵制這一切過患之緣。 三是修行人應往詣寂靜之處,隻身安住而修,不要為交際往來等散亂因緣所轉。 四是我們不應為親友互相眷念的情感因緣所轉,應時時觀念無常的本性,了知暫時的相聚,終究會換來痛苦的別離,故當依隨佛經教義攝心正念,斷除一切貪戀與執著。 五是修行人不要盲從於世間瑣事,亦不要迷惑於能工巧匠的技藝,因為他們雕制的各種美妙飾品都是壞滅的本性,且於製作過程中無義奉送了自己一生難得的大好時光,就算你的技藝巧奪天工,雕制的器具精美別緻,獲得世界之最的殊榮也無任何實義。 故當勵力捨棄世間無義之事,誓不為此等外緣所轉。 六是不要為積蓄財物之緣所轉,因為財物虛幻無實,且是煩惱之因,弊多利少,最終累己害人。 假如我們已具足此六法功德,且不為任何外緣所轉,則說明自己無疑已經趨入究竟正法之道,必定會得大成就。

觀察而捨人格之六過:心亂謗他五毒極粗重;

無所事事心粗無主見;喜愛無義瑣事及交際;

剛愎自用不聽他人勸;趨附高官喜新延誤事;

虛偽狡猾懷恨在內心。 觀察修法過患而捨棄。

通過觀察,我們應捨棄六種不良人格:一是心煩意亂、喜謗他人、樂論是非、心相續中五毒煩惱極其粗重,這種惡劣之人格應當捨棄。 二是整日放蕩不羈,無所事事,分別心思極其粗大,心無主見,總是喜歡隨聲附和,這種卑劣之人格應當捨棄。 三是喜愛無義瑣事,如逛街閒遊、做生意、歌舞賭博以及人際交往等,這種人格也應當捨離。 四是不聽他人忠告,自作聰明、剛愎自用之人總以個人為中心,我行我素,實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之徒,這種人格應當捨離。 五是不立志氣、趨附高官、處處攀緣、喜新厭舊之人,凡是交待於他的事情總是以無止息的拖延而耽誤,這種不穩重之人格亦應捨離。 六是為人虛偽狡猾,作事毫無誠意,縱遇小事或稍有不順心的事情就懷恨在心,總伺機報復以了心腹大患,這種人格極其惡劣。 是故我們在修法過程中應當閉目內觀,看自己有否此等過患,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來對待,或在會遇此六種過患之人時亦應當設法遠離,當然在自己有能力的情況下極力幫助對方,使之遠離此等過患亦不為過。

行為劣者過患之六法:不報恩德恩將以仇報;

無自知明過分要求他;反复無常情緒多變化;

口是心非表面假奉承;不知具義心雜喜言談;

從未利他反懷有希望。 如是違法之人當離棄。

我們應該了知行為惡劣者之六種過患:一是有些人格卑劣者在受人恩惠的情況下,非但不報恩德,反而恩將仇報。 世間諺語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人格惡劣者卻恰恰與之相反,如是做人都不合格,又如何去圓滿佛道? 二是有些人從不自我量力,外在行為極其散亂,內在貪嗔癡等五毒煩惱熾盛,卻不知審視自己的過失而過分嚴格地要求他人,無慚無愧地講些口頭大道理。 三是性格漂浮不定,情緒反复無常,變化多端,今天發願閉關靜修,明日卻打著參學的旗號四處觀光,還妄想旅遊成佛,這也是惡劣者的行為。 四是虛偽狡詐、口是心非之人,通常口裡說一套,心裡卻盤算另外一套,阿諛奉承而居心叵測,實為典型的笑裡藏刀,與這種人交往須得小心又謹慎。 五是不明事理、不辨善惡利弊之人,他們不知何事有義,為之利己益人,亦不知何事無義,為之損人不利己,心思雜有惡毒,卻喜歡口若懸河地侃侃而談。 六是從不願意奉獻少許、毫無利他之心者從來都是滿懷希望地盤算如何得到他人的種種利養。 無垢光尊者告誡我們應當遠離如是六種違背法規之惡劣人。

遠離一切過患之六法:心地善良穩重瑣事鮮;

誓言堅定安忍具毅力;不為他害不為外緣轉;

情意長久敬信裡表一;心純善巧方便智慧高;

不言他過根除自過患。 如是勝士堪為菩提友。

明知交往人格惡劣者將引來無窮的過患,修行人自當遠離,那麼我們可以親近之道友又是怎麼樣的呢? 那就應觀察,看是否具足下列六種條件:一是心地善良,忠厚誠懇,性情穩重,慷慨大方,世間煩雜瑣事鮮少,一心從事出世間正法。 二是言行一致,從不虛願,故所發誓言極其堅定,途中縱遇種種艱辛、逆緣,仍能泰然自若地安忍,具有強大的毅力來成辦一切誓願,毫無違逆。 三是一切所作所為謹慎如初,思路清晰,具有智慧,懂得辨析取捨,不違世出世規,做任何事情都會得到人們的擁護,亦懂得善護自身故不為他人所害,內在的正見穩如泰山,絕對不為任何外緣所轉。 四是對師長、道友、親眷等情深意長,從不喜新厭舊,亦不見異思遷,對上師三寶的恭敬和信心情真意切,表裡如一。 如果有人心裡滿懷邪見,居於某種目的而詐現恭敬行為,此乃虛偽之舉,應當捨棄。 五是心地純樸,無論成辦什麼事情都具諸善巧方便與高超的智慧。 六是經常內觀相續,非但不談論他人過患且力行根除自己的過患。 如是具足上述六種功德的殊勝士夫就可以成為我們修道中最親密、可靠的菩提道友。

修法之人嫉妒之六過:欲得勝他豐富之受用;

欲求眾多眷屬與弟子;欲求一切廣大福德財;

欲求美名飛幡遍世界;欲求自力超勝一切人;

除己之外一人亦不想。 此人已被欲天箭射中。

修法之人以嫉妒將引生的六種過患:一是心懷嫉妒之人,總是慾望獲得超勝於他人的豐富受用,縱使得到亦不知足,其心誌已被物質的慾望分佔了,又何談修行呢? 二是欲求攝受眾多的眷屬與弟子,以此抬高自己的身份與知名度並引以為榮。 要知道當我們具足攝受弟子的能力時,不用千辛萬苦地攀緣、覓求,弟子也會如眾星捧月般地聚集在自己的身旁;在不具足攝眾能力時,萬般尋求最終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且會毀壞自己的修行,退失他人的信心。 三是嫉妒心熾盛者往往因欲求世間的一切有漏福德與財產而喪失內在的理智,如是我們的道心及殊勝智慧都會退失。 四是嫉妒心強盛之人總會想方設法地使自己美名的飛幡佈滿世界各地。 當今時代,許多形象的修行人為得美名與崇高地位,而不擇手段地搞自我宣傳,標榜自己是大活佛、大法王等騙取信眾的財富,抑或這就是末法時期悄然而至的標誌,怎不令正士大德擔憂? 五是心存嫉妒的人總希望自己的能力超勝所有世間之人,孰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縱然累死、氣死,這種妄想亦不可能實現。 六是有嫉妒心的人時時唯求自己獲得名譽、地位以及眷屬圓滿等種種利益,此外不思及任何人的利益,更何談對他人的一片善心? 這怎麼能談得上是大圓滿或大手印的大修士呢? 彼等顯然已經被欲界天魔王波旬的貪嗔箭毒等射中了要害,若不及時悔悟,懺盡愆尤,提持正念,就只能與解脫背道而馳,從而墮落三塗。

心懷嫉妒外相之六法:羨慕具有福德憒鬧者;

惡語中傷行法之大德;見他圓滿嗔恨擾自心;

嘲笑譏諷慈心利他者;詆毀誹謗修行成就者;

袒護協助無明邪見者。

我們可依六種外現之相來觀察、衡量心懷嫉妒之人:一是羨慕具有福德之人,不惜低聲下氣地去討好、交際,整日忙碌於吃喝玩樂的憒鬧者。 二是自己雖無能力、功德,然因嫉妒心的緣故,總喜歡以惡語中傷行於正法的高僧大德。 如在大庭廣眾之下無端挖苦、謾罵,總是以唇槍舌劍攻擊行於正法之人。 三是看見他人各方面比較興盛圓滿的時候,就禁不住大發嗔恨心,如是嗔心怒火便燒毀了自己含辛茹苦累積的功德,同時也擾亂了自己的內心而難以安住修法。 四是自己無能,卻反而嘲笑、譏諷具有慈悲心、能利益他眾之賢德人士,這亦是心懷嫉妒的表現。 五是無因詆毀、妄加誹謗真正的修行人及修行獲得成就之人,造作如是罪苦之因,何時能有脫離苦海之機? 六是片面地袒護、協助充滿無明邪見之人,無疑會成為惡劣之徒的幫兇,其實質即為邪見者之同黨,必將摧毀自己的正念相續。 具足這六種外相者,說明心中滿懷嫉妒,與之交往時應具善巧方便,否則還是遠離為妙。

依止如此劣者之六過:僅見亦退信心出離心;

僅聞亦離殊勝解脫道;僅念亦播輪迴之種子;

僅觸亦失加持與悉地;僅談亦滅敬信清淨心;

結上法緣為魔所加持,死後墮入無間地獄中。

是故當舍如此惡緣者。

如果依止滿懷嫉妒心的惡劣者,當即就會出現六種惡兆:一是僅與這種惡劣者見面,亦將退失我們前所具有的信心與出離心。 二是僅僅聽聞此惡劣者的聲音,亦將令我們遠離殊勝的解脫道。 三是僅僅從內心念及這種惡劣者,亦將使我們播下沉溺輪迴之種子。 四是僅僅與這種惡劣者接觸,彼之晦氣亦將毀壞我們積累的善法功德,令我們失去上師的加持與本尊賜予的悉地等。 五是僅與這種持有邪見的惡劣者交談些許話語,亦將滅盡我們對上師三寶的恭敬信心與清淨心。 六是若與這種持邪見的惡劣者結上法緣或恭敬侍奉他等,即為受魔加持的一種惡相,待身壞命終之際必定會墮入無間地獄,感受無量痛苦。 是故我們應當用智慧的眼目善加觀察,徹底遠離如此具惡緣之人方是明智之舉。

劣人所具惡相之六法:不如俗人豈能成行者?

不如賤種豈能成信徒? 不如外道豈能成菩薩?

不如邪見者豈成咒師? 不如罪人豈能成修士?

離佛法者豈能有見修? 此乃佛教之賊假行者,

引信士入邪道當棄之。

我們應當認知卑劣之人所具有的六種惡相:一是如果連普通世俗人的行為都不如,豈能妄稱自己是真正的修行者? 二是如果連世間乞丐、鐵匠、娼妓等賤種人的人格都不如,豈能妄稱自己是佛教的信徒? 三是所作所為若連外道的行為都不如,豈能妄稱自己是菩薩? 因為外道中亦有行持十善、慈心護生等善行。 四是言談舉止若連謗無因果的邪見者的行為亦不如,豈能妄稱自己是取捨究竟、滅盡貪心嗔心的密咒師? 五是連一個違逆法規的罪人之心境都不如之人,豈能妄稱自己是大修士? 六是若人從內心深處捨棄佛法的教義,從行為上背離佛法之規,這種人怎麼可能具有依佛法而樹立的正見與修行? 具有這六種惡相之人,無垢光尊者痛斥他們為佛教之盜賊、敗類,純粹的假修行者,是引導信士趣入邪道之大邪師,我們應當遠離。

不得成就脫離之六法;雖具發心然若未發願,

不能播下色身之種子;雖有悲心若未滅私慾,

不入利他大乘之行列;雖行隨順時機未成熟,

不成利他反成譏諷因;雖居深山若未生厭離,

難以斬斷依附貪嗔藤;無有敬信雖空口祈禱,

不獲一滴加持甘露雨;智慧雖高若未離戲論,

不辨輪涅縛於宗派籠。 是故竅訣融心極重要。

許多修行人久修而不得成就,其原因就是脫離了緊密相關的六法:一是雖具發心——發誓利樂一切有情之菩提心,然於所依處上師三寶前仍要廣發大願,諸如願我生生世世不離上師與正法、能荷擔如來家業、具足救度眾生的能力、常轉正法之輪、點燃智慧的火炬、照明三塗之幽暗、引導眾生出離罪苦的深淵、趨達解脫安樂的彼岸等等。 我們若未如是廣發大願,仍就不能播下殊勝色身(佛的報身與化身)的種子,因為利樂有情的事業,唯依報身與化身方能成辦。 可見發心與發願是相輔相成的,切莫脫離彼此緊密的關係。 二是雖然在相續中生起了相似的大悲心,然若未能滅除私慾之心,不念眾生苦楚,時時為自己謀求種種利養,則根本不能趨入萬事利他這一大乘壯舉的行列。 因為大乘的根本核心在於“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脫離苦”。 三是雖行隨順世間某種因緣來利益他眾,然若時機尚未成熟,則非但不能成辦利益他眾的事業,反而會成為他人譏諷之因。 是故具有智慧之人,無論欲成辦何事,事前皆應仔細觀察,看時機有否成熟,切莫盲目行事。 四是雖然身居林間山岩等寂靜處,但若內心對三有輪迴未生起厭離心,常念紅塵漏樂,則難以斬斷依附貪嗔之心而生長之煩惱藤蔓,如是被煩惱束縛,愁苦滿懷,甚至不能自拔,故當依教調伏自心相續,使之寧靜,專意修持佛法極為重要。 五是若對上師三寶無有恭敬和信心,僅如鸚鵡學舌般地空口祈禱,則絕對不能獲得一滴加持的甘露法雨。 因為一切加持、悉地等功德全都建立在恭敬與信心的地基之上,敬信與加持是相等的,有一分敬信得一分加持,有十分敬信,得十分加持。 不具敬信而妄求加持者,則如愚人說食數寶般毫無意義。 六是有些人智慧雖然較高,且辯才無礙,但因未了認空性本體,未能超離邊執戲論,亦不善辨析輪迴與涅槃法性平等實相,為邊戲所攝而偏執地耽著自宗,破斥他宗,妄立門戶之見,這樣仍被束縛在宗派的牢籠之中難以獲得解脫。 是故我們應當虔心吸取傳承上師的教言竅訣,將之融入心續是極為重要的。

諸修行者需具之六法:畏懼輪迴如被屠夫追;

精進行善如同耕田地;依對治如患者服良藥;

精勤利他如同育幼子;善調自心如同揉皮革;

滅我執敵如同伏冤家。 恆時依止此等六需具。

諸修行者需要具足之法有六種:一是對三有輪迴深生畏懼之心,其限度如同有情被屠夫追逐,即將斷頭喪命的強烈恐怖心情,四處仰望求救,迫不及待地渴望出離如此苦境。 二是精進行持善法之心,喜勤不懈,念及一切善根與功德的增長完全來自於精進,如同農夫耕耘田地般“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故當精勤修積善資。 三是我們在修行的日常生活中,一旦發現自己心念不正、惡習等煩惱叢生,爾時當立即依靠種種強有力的對治法來加以遣除,如同身患重疾之人服用良藥般,為病服藥,不稍遲緩。 四是我們生為佛子,當行佛事,秉教修行,利樂有情,勇猛精進,遇難不退。 利益他眾之行持即如同慈母撫育頑皮的幼子般無微不至,這種無私的奉獻,無怨無悔,且能持之以恆。 五是採用各種方法來善加調伏自心相續的無明煩惱,如同搓揉堅硬的皮革一般,久之便會令其變得非常柔軟。 同樣,我們可以用各種調伏方法來令自己剛強難化的性情變得溫和調順。 六是若能依於各種善巧方便滅盡我與我所的執著怨敵,則如同降伏了三世一切冤家仇敵一般,身心都會感到輕鬆自在。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恆時應當依此六法,能持久修行則極為殊勝。

究竟調伏自心之六法:究竟解脫乃斷故鄉執;

究竟務農乃勤行善法;究竟歸宿乃得實相地;

究竟守護乃棄愛我執;究竟調伏乃滅五毒敵;

究竟實修無散護正念。 若具此六所願如意成。

我們應當了知究竟調伏自心之六種法:一應了知修行人最究竟的解脫乃為斷除對故鄉的執著心,進而斷除對父母親友的貪戀之情。 《佛子行》雲:“貪愛親方如沸水,嗔恨敵方如烈火,遺忘取捨愚暗者,拋棄故鄉佛子行。”二應了知修行人最究竟的務農事業乃為精進行持一切善法、斷除一切惡法,因為這才是真正的實修。 三應了知我們最終的究竟歸宿乃為獲得實相之本地——現證心的本性,這即是我們修行的最終目的。 四應了知最究竟的守護乃為棄離對自我的貪愛與執著,故捨棄我執是最完善保險的守護。 五應了知最究竟的調伏乃為滅除內在隱藏的貪嗔癡慢嫉五毒怨敵,因為五毒為地獄之五種根源,如雲:“滅除五毒即平息紛爭,無一物者,苦惱不相隨。”六應了知最究竟的實修即是令身心無有散亂,時時護持正念相續。 復次,進入更深一層的實修,即任運安住、了認心性之明樂無念的境界,護持修證的覺受相續。 我們若能具足此六種竅訣,如理持久地修行,那麼一切所願將如意自成。

諸修行者危險之六法:雖具信心若未斷名利,

終有世法危險當謹慎;雖依靜處若未具出離,

終有散亂危險當謹慎;雖具道相若未斷慢心,

終有魔障危險當謹慎;雖集護法若不具悲心,

終有業倒危險當謹慎;雖具高見若未除貪執,

終成油子危險當謹慎;雖勤利眾若為私慾縛,

終成騙子危險當謹慎。

諸修行者應當認知六種危險之法:一應了知雖然對上師三寶具有信心,但若未斷除希求名聞利養之心,最終還是會被世法所染,沉溺於滾滾紅塵中,隨波逐流,生死漂沉,極其危險,故當謹慎。 二應了知雖然表面上依於靜處修行,但若不具足出離心之鞭策,最終仍會隨分別慾望所轉而散亂,以致虛喪一生寶貴的時光,這也非常危險,故當謹慎。 由此可見出離心的重要性,它是三乘行者修法必不可少的首要課題。 其生起的方法,如宗喀巴大師云:“暇滿難得壽無常,思維能除此世欲,業果不虛輪迴苦,思維能除後世欲。”斷除今未來世對世間有漏安樂的貪執心即能生起堅定的出離心。 三是修行中雖然具足一些修道的證相,諸如面見本尊、自在運行明點等,但若未能斷除我慢之心,不切實際地高估自己,以聖位自居,目空一切,非理妄行等,終將遭到魔障的違害,非常危險,故當謹慎。 四是雖然自身周圍集聚著眾多護法神,時時護持不離左右,但若相續中不具少許大悲心,終有一天會因無常之緣而致業際顛倒,這也非常危險,故當謹慎。 有些人修念護法神的目的不是悲心維護眾生,而是嗔心降伏他眾,殘害生靈,這樣就算你修得能與護法神對面交談,一呼百應,於己於他又有什麼真實的利益呢? 只能成為業際顛倒之大患。 是故依靠各種對境來引生大悲心很重要。 五是雖具高深的見解,然若內心未斷除種種貪執之行者,最終將成為佛法的油子,於千經萬論所說,知而不行,或妄斥為不了義之說,上師教言置若罔聞,對別人宣講佛法教句時口沫橫飛,自己內在卻惡念紛起,處處明知故犯,事事背道而馳,成為這樣的佛法油子是極其可悲而危險的,故當謹慎。 六是雖然於表面上精勤地利益眾生、攝受眷屬,但卻不以真正的菩提心攝持,僅為一己私利,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便萬事大吉,這樣為私慾所縛之人終將成為佛教與眾生的大騙子,其行為極其危險可怖,故當謹慎!

斷除障礙所需之六法:斷除不持正法大障礙;

斷除不知魔業大障礙;斷不敬信上師大障礙;

斷不淨觀道友大障礙;斷謗入勝乘士大障礙;

斷除三門罪行諂誑障。 修解脫道斷此極重要。

斷除障礙所需之法有六種:一是斷除不修持正法之懈怠懶惰心。 若人身體出家,心卻忙於種種世間瑣事,不行持出世間正法,則將形成難以解脫生死苦海的一大障礙,故當精進行持正法,斷除這一大障礙。 二需了知修行的障礙還出自於種種魔業,並且諸魔業均來自於我執這一大魔頭,若不了知這一根本隱患而加以斷除,則亦是修行成就的一大障礙。 三應斷除不恭敬上師之心念與行為,否則將形成獲得加持之大障礙。 由於我們的修行能力很弱,就像初學步的嬰兒需要長者的扶持般,弟子離不開上師,若失去上師的加持,我們在修行途中會走得異常艱辛,且危難重重。 四是在與金剛道友相處的日常生活中,應當常觀清淨心,切莫著眼觀察道友的過患,更莫妄起蔑視之心,否則亦將障礙修行功德的生起。 五應斷除對趨入殊勝大乘信士之誹謗,因為凡入大乘者即為如來之子,種姓無比尊貴故必定具有無量的殊勝功德。 聖者無著說:“以惑談他菩薩過,則將毀壞自功德,故於大乘諸士夫,不說過失佛子行。”因此誹謗大乘勝士這一過患必將形成趨達菩提正道的一大障礙。 佛曾於因地行菩薩道作常不輕菩薩時,每每見人就禮,言稱“我不敢輕視汝,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佛陀尚且如此示現,我們做為佛陀的追隨者自當勵力奉行。 六應力行斷除身口意三門的一切罪行,即殺生、偷盜、邪淫三種身業;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四種語業;貪心、害心、邪見三種意業。 若依勝法數數熏習,使心意賢善、語音柔和、行為如法,這樣就能斷除一切虛偽諂媚等修行的障礙。 凡是欲修解脫正道之人,斷除此等過患是極其重要的。

離障無價珍寶之六法:不圖回報無偏發布施;

不求世間護持清淨戒;不捨有情生起慈悲心;

了知正法求法不厭足;不求利養為眾示佛法;

無偏平等善待諸眾生。 此乃最妙殊勝之行為。

宛若無價珍寶一般能遠離一切諸障之法有六種:一是當我們在發放布施之時,應當端正心念相續,即心無偏袒、不圖回報、無私而一心利眾地發放布施。 《佛子行》雲:“獲得菩提身尚舍,何況一切身外物,故不圖報異熟果,慷慨布施佛子行。”二是不希求世間的金錢、地位及種種受用,謹慎護持清淨的戒律。 然這里特別強調的是應當注意自己的發心,切莫因怖畏今生的不幸遭遇而受戒,亦不要以希求來世的人天安樂等福報而受戒,一定要以超出三界輪迴的出離心而受持淨戒。 三是修行的旅途無論多麼艱辛,我們亦不能捨棄一切如母有情,而應生起強烈的大慈大悲心,精進地饒益包括螻蟻蟲蚓在內的一切眾生。 四應了知正法難遇,而今憑藉往昔的福德因緣幸遇殊勝的甘露妙法,當不畏艱辛、排除萬難而精勤歡喜地求受正法,以大海般廣博的胸襟來容納妙法甘露,不生毫許厭足之心。 五是不求名聞利養,一門心思為利眾生而精進努力地演示佛法真理,為欲求解脫之人指引一條光明大道。 六是心無偏袒,平等善待一切眾生,上至達官顯貴,下至貧民乞丐,小至螻蟻蟲蚓等一切眾生都平等垂慈護念。 此乃最為善妙殊勝之行為。

大乘佛教功德之六法:依止上師亦無懈怠心;

饒益有情亦無厭倦心;證悟實相亦無我慢心;

拋棄於眾無益利養心;於深法義無有畏懼心;

積累善資無有知足心。

大乘佛教不共的增上功德之法有六種:一是大乘佛子在依止上師學修佛法時,縱然是氣候惡劣,寒來暑去,歷經數年亦無少許懈怠之心,仍然是起早貪黑,挑燈用功,對上師充滿堅定不移的信心,以身口意供養上師,盡心盡力承侍上師,依教奉行,毫無違逆。 二是日日夜夜不斷地饒益有情或為僧眾服務,時時處處行為謙卑、和顏悅色,孜孜矻矻地面對服務對象,縱然有人故意刁難亦欣然隨順,盡己之最大努力滿足其願,絕無厭煩之心。 三是即便證悟了諸法的究竟實相亦不能聖者自居,更不會高談闊論地標榜自己,而是身居卑位上敬下和,毫無我慢之心。 四是在眾生未獲得究竟利益之時,已發大菩提心的佛子怎麼會有心去尋求於眾生無利的利養呢? 所以乃至眾生未得安樂,大乘佛子始終不會有求自利安樂之心。 五是於不共大乘的甚深法義,如般若的離戲大空、密法的超越行徑、大圓滿的離作深要等都能如理領受,且勇於行持,毫無畏懼之心。 六是積累善根資糧無有知足之心,無論誦經、持咒還是禮佛、繞塔等,皆不以有功德而自滿,必定會再再地精勤修積一切善根資糧。

摧毀煩惱大敵之六法:數日修善不可滅煩惱,

持之以恆修法尤重要;無始煩惱極為難調故,

依止最深對治尤重要;我執難滅二取力強故,

勤修福慧資糧尤重要;輪迴痼疾長久難治愈,

恆依名醫上師尤重要;五毒烈火極難熄滅故,

依附菩提心海尤重要;積累惡業道極平坦故,

登上解脫階梯尤重要。

我們應當了知摧毀煩惱大敵強而有力之六種法要:一應了知僅以短短數日熏修一些善法的力量不可能滅除根深蒂固的煩惱怨敵,必須要長年累月、持之以恆地痛下功夫,立下必死的決心,夜以繼日地勇猛修法尤為重要。 二應了知無始以來的業習煩惱濃厚而堅固,極難調化,必須依靠大中觀、大圓滿等最為甚深的妙法之力來加以對治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功效。 三應了知我執心非常頑固而極難滅除是因為能取所取執著之力非常強大的緣故。 基於此,我們當前的主要任務即是精勤修積福慧二種資糧,待充足力量後就能手到擒來地斷除二取執著。 四應了知久溺輪迴而染著的種種痼疾極難治愈,故當恆時依止如名醫一般的具相上師,精勤聞思修行。 五應了知貪嗔癡等五毒煩惱極其熾盛,如同熊熊烈火般難以熄滅,故當依靠廣發菩提大心之海水來對治。 《入行論》雲:“佛於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無量眾生依於此,順利能獲最勝樂。”所謂的菩提心,即是在純潔善良的人格基礎上,再生起救度眾生離苦得樂直至成佛之心。 六應了知積累惡業之道是極其平坦的,凡是十不善業中所攝之法,自己不管如何行持,亦不管走到哪裡皆是廣開方便之門,絕無魔軍作障,所以稍不經意就會造下彌天大罪而成千古之恨,就算是一念之差,亦會導致累劫的惡趣痛苦,難得出離。 如經云:“剎那造重罪,歷劫墮無間。”是故我們應當竭盡全力登上能獲得解脫安樂的階梯,縱然前進的道路充滿荊棘,我們亦要勇猛精進、迎難而上地攀登,寧可前進一步死,亦不願後退一步安。

三藏差別殊勝之六法:聲聞師前聆聽三藏聲;

緣覺自證內現緣起法;菩薩具利自他無量智;

聲聞學處片面調自續;緣覺中等精勤求自利;

菩薩必定具足大悲心。

我們應當了知經、律、論三藏殊勝各異之六種法:一應了知聲聞行者是在善知識面前聆聽相應自己根機之三藏,秉承如是聲教,不詣深觀,依文直解,修證四諦法義之人空真理,最終證得聲聞菩提果,此果雖出三界,然非究竟。 二應了知緣覺(亦名獨覺)行者不用依止善知識,僅依自己俱生的智慧,獨自一人到寒林等寂靜處,觀修十二因緣緣起之法,現證相應的空性,即了達五蘊粗相空性以及人無我空性,獲得獨覺菩提果。 三應了知大乘菩薩以利他事業為主,同時無勤成辦自利,故具有圓滿自他二利的無量大智慧。 (以上是三種乘門之差別,以下即其行徑學處之三種差別。)四應了知小乘聲聞行者之學處是片面或單相地調伏自心相續的煩惱,因為他們徹知生死流轉的根本是煩惱,而煩惱又由人我的執著引起,故勇猛精進極力斷除我執煩惱障。 五應了知小乘緣覺行者雖然本有俱生的智慧與出離心,但其唯求自我解脫輪迴苦海而精進修行,未發廣利他眾之勝心。 六應了知不共大乘菩薩之學處,大乘佛子必須要具足利益眾生的無為大悲心才能願行一致地救渡飽嚐重苦的無量眾生。

觀察世間過患之六法:美名如雷聲故斷喜愛;

受用如浮雲故斷貪執;眷如不孝子故斷指望;

住處如客棧故往深山;幸福如美夢故莫實執;

終拋一切離世故斷貪。 如是而行愈來愈安樂。

我們應當觀察了知世間之六種過患:一是許多人都希望自己的美名如雷聲響徹山谷大地一般威震寰宇,其實這又有什麼意義呢? 唯是苦惱之因! 故當斷除喜愛名聲之慾望。 二是以理觀察世間的一切物資受用,則知其性毫無實質,猶如空中的浮雲、夏日的彩虹般緣生緣滅,故當斷除對一切財富的貪執,常持知足少欲的態度。 三應了知所謂有助於自己的眷屬也是分離的本性,如不孝的孽子,無論你怎樣養育他,亦不管你對他如何執著,他仍會狠心拋棄你,令你大失所望,故當斷除對一切眷屬的指望。 四應觀知我們的房屋住處,無論多麼富麗堂皇,皆如借宿的客棧般是暫時棲身之所,自己非能恆時擁有。 古大德云:“世間為我所用,非我所有。”是故我等行者應當斷除對房屋的貪執而往詣深山岩洞修行。 五應觀知身心的幸福與快樂如同一場美夢般剎那便會消失,真是“夢裡生榮貴,夢醒在窮鄉”,是故切莫對自己的生活產生實執心。 六應了知最終死神來臨之時我們必定會拋棄世間的人事萬物,獨自離開隨因緣展現的人間境地,故當斷除對今世的貪執,專意修持能得解脫的正法。 若能斷除上述六種過患而如理行持,我們的生活將會愈來愈美好,身心愈來愈安樂,於此娑婆境,淤泥定會出紅蓮。

諸修行者需做之六法:身在何處皆需利他眾,

故當發大願修菩提心;樂時需知正法加持致,

故當精勤深思法利益;苦時需知往昔業力致,

故當深思業果而修心;病時需知行善修法故,

健康時當小心又謹慎;老時需要內心安樂故,

年輕時當勤積資淨障;死時需要諸事圓滿故,

未死之前牽連當斷絕。 本人深感此等乃心法。

我等成長在大乘教法下的修行人需要成辦之法有六種:一是無論我們身在繁華的都市還是寂靜的深山、岩洞、寺院等,何處都需要利益他眾,故當廣發大願,勤修菩提心。 諸如對遠方來的客人、久疾纏身的病人、年長無怙的老人、年幼無知又失去依靠的孤兒等施予愛心,幫助、關懷、照顧他們,當知這些都是利益眾生之善舉。 二是當我們獲得快樂之時,需要了知這是上師與正法不可思議的加持力所致。 諸如外在的豐衣足食、自身的體健無病、內心自在無憂等,此等福樂均非偶然而來,故當深深思維上師與正法不可思議的利益和功德。 三是當我們遭受痛苦之時,需要了知一切痛苦皆因自己往昔造就的不善業力所致,理應償報消業,切莫怨天尤人,而當深深思維業果不虛之理,依教修心,精勤於六度萬行,廣積資糧,淨除諸障。 四是當我們被病魔纏身之時,需要了知此乃激發自己行善修法之方便,由病苦而知四大假合之軀虛幻無實,且苦患滿集,貪之無義。 是故我們於身體健康之時,就應小心謹慎地取捨善惡,勤修一切善,力斷一切惡,直到證悟解脫妙法。 五是當我們面臨老苦之時,需要得到內心的安樂,確定自己即將往詣極樂剎土,於內心數數生起歡喜。 就應當在年輕力壯的時候,勵力修持往生淨土的安樂之因,即通過聞思修行懺除業障並積累相應的資糧。 六是當我們面臨死神之時應已圓滿積資淨障等一切事宜,故於死亡尚未現前之時,應盡力斷絕修行中的一切牽連與累贅,精勤並專一地修積資糧、懺悔業障。 正如要遠赴異國他鄉之遊人,起程之前必須辦理好一切有關手續並籌備足夠的資金一般,修行人一定要及時圓滿面對死神的準備工作。 在此無垢光尊者諄諄垂賜教誡說:我本人深深感到這些確實都是契心之妙法。

擊中要害竅訣之六法:家人猶如集市之過客,

不知何時分離當修法;親友猶如柳枝聚小鳥,

不知何時分散斷愛戀;壽命無常猶如草露珠,

故當勇猛精勤修正法;多言迷亂敵起如鸚鵡,

當禁無稽之談諸綺語;修法猶如海島取寶珠,

切莫廣弘耳傳之竅訣;長期相處亦見佛有過,

故勿與諸他人共居住。 此乃殊勝心語當恭聽。

能擊中我們要害的竅訣之法有六種:一應了知由因緣而暫時相聚的六親眷屬,猶如在集市中相逢的過路客人一般來去匆匆,雖不知彼此何時分離,然而分離卻是必然的,如雲:“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必分離。”故當斷除對家人的貪戀,勤修解脫正法。 二應了知所有的親友皆如在柳枝上暫聚的小鳥,不知何時分散。 如雲:“情人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故當斷除對親友的愛戀而勤修解脫正法。 三應了知我們的壽命脆弱無常,猶如清晨草尖上的露珠般,經不起陽光的映照,剎那便會消失,故當趁機勇猛精勤地修持正法。 四應了知多言雜語是迷亂、紛諍惡敵生起之因。 一般喜談他人是非過咎者,人見人厭,無論何時何地都會受到眾生的蔑視,甚至棄離不與接近。 猶如愚蠢的鸚鵡不知取捨善言惡語,總是隨聲附和,如是惡言穢語一經出口,必然會挨棒揍,這無疑是咎由自取。 故當禁止一切無稽之談,切莫隨心所欲地打開綺語之門。 五應將所修之妙法視如從海島上取來的寶珠一般敬心珍藏,如大圓滿等耳傳竅訣就不宜廣作弘揚,因為甚深密法不是普通劣器所能契證之法,故只能密傳予殊勝根器。 六是凡夫修行者之間切莫長期相處,因為心續尚未調順的普通行者,分別我執極其強盛,彼此互不尊重,說話毫不顧忌,往往面善心惡,以唇槍舌劍互相瞄準,一有過節便懷恨在心,彼此視為仇敵般勢不兩立。 一般來說,不具清淨觀之人,就算是與佛陀相處,他亦會唯見過失,不見功德。 譬如,善星比丘侍奉佛陀二十四年之久,後來卻妄觀佛過,滋生惡念,口出惡言等,在惡業的催促下僅過七日,大地突然裂開,他當即深陷阿鼻地獄。 是故切莫隨便與他人共同居住,而應獨自修行。 全知無垢光尊者說,此乃我之殊勝心語,具緣者應當恭敬諦聽,領納於心,時時依修。

諸修行人時間之六法:值遇具有法相上師時,

乃斷戲論之際問疑難;覺性值遇逆緣外境時,

結合實修之際當修煉;獲得甚深耳傳竅訣時,

乃滅迷亂之際住本性;猛厲精進勤修正法時,

乃招違緣之際觀察魔;修行究竟即將成就時,

乃遭魔障之際當謹慎;觀實相義修煉妙力時,

乃有歧途之際依上師。 此等乃深要訣當銘記。

大家都知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之理,故於修行中應學會觀察,看準時機,切莫錯過六種殊勝之機:一是當我們在值遇具有慈悲、智慧等圓滿法相的上師時,即已盼來了斷除一切邊執戲論之時際,故當向上師祈問修行和經論中的疑難。 我們生活在世間,難免被迷亂戲論之網罟所縛,凡欲解開此等疑網者,唯有依靠上師的智悲力方能成辦。 二應了知我們在修證覺性而值遇某種逆緣外境之時,正是迎來了結合實修之時際,故當數數修煉,不予間斷。 無論遇到他人的無端打罵還是暗地誹謗、橫加斥責等都應泰然自若,並任運地將逆緣轉為道用。 我認為當您遇到最為傷心的事情時,若能安然順利地度過一切難關,這說明您已獲得修行的一種證相。 三應了知我們在獲得大圓滿等甚深耳傳竅訣時,乃為獲得了滅除一切迷亂之時際,故當安住於所了認的本性中毫不散亂。 四應了知當我們能猛勵精勤地修習正法時,即是逢遇容易招感違緣之時際,這幾乎是難以避免的自然規律,也是具正見修行者的一大助緣,故當觀察一切魔緣的本性、生處及去處。 五應了知當我們修行達到究竟,即將獲得成就時,乃為易遭魔障之時際,常言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翻開古今高僧大德們的傳記,不難發現,他們的成就都是在九魔八難中獲得的。 到達這種修行境界的修行人都應謹慎,屆時可念修一些護輪咒、遣違緣咒,或祈禱三根本加持護念。 六應了知當我們觀修輪涅一味的實相義而修煉覺性等妙力時,乃為易入歧途之時際,故當依止上師切莫遠離。 這些教言對於我們每一位修持甚深密法的人來說都是深邃、精要的殊勝竅訣,有緣弟子應當銘記在心。

如理修行所需之六法:惡行易染故勿交往人;

善行難學故依善知識;境易惑心故勿散外境;

心易迷茫莫隨外境轉;貪嗔力強切莫執偏袒;

迷現易沾根除諸貪執。

如理修行時所需要注意之法有六種:一是注意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因為正知正念不夠穩固之人很容易染上人格卑劣者的惡陋習氣,故勿隨意與人交往,而應獨自修行。 二是賢良的善行極難學到,因為我們無始以來在輪迴中流轉,惡習極其深厚。 賢善的行為學而不得,惡劣的行為無師自通,故當恆依善知識的督促與鞭策軌正自己的修行。 三應了知形形色色的外境很容易誘惑補特伽羅尚無定力的心續,人們往往觸境生心,不能自主,是故我們應當經常謹持正念,萬勿散亂於外境。 四是我們自心本有的智慧光明被無始以來的厚重業習層層遮蔽,如是無明妄心在遇到內外諸緣時,往往因迷亂而茫然不知所措,故應常觀己心,樹立正見,切莫隨境所轉。 五應注意我們生起的噁心,因為貪心和嗔心的力量非常強大,是故切莫心執偏袒,而應數數觀修怨親平等,相續不斷。 六是一切迷亂的境現很容易沾染自心相續,故當以理觀察抉擇迷亂之本性,並以如夢如幻的修法攝持,以資徹底根除一切貪執之心。

命終無有後悔之六法:知慚有愧死亦無後悔;

未造惡業死亦無後悔;財用於法死亦無後悔;

淨持三戒死亦無後悔;恆勤行善死亦無後悔;

自心無愧死亦無後悔。 具備此等無悔極重要。

怎樣才能令修行人在臨命終時無有後悔呢? 此有六法需要注意:一應在修行的日常生活中,經常熏習知慚有愧的賢善人格,為人和善謙卑,身心稍有放縱,立即檢點,生大慚愧心,時時自責而嚴格要求自己,這樣到死亡來臨之時我們就不會有後悔之心。 二應於一生中棄惡從善,時時謹慎取捨,絕不刻意造作違害眾生的惡業,故於死亡之時亦不會後悔。 三應將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財物毫不吝惜地用於正法之中,如資印經書、塑造聖像、建修佛塔、供養僧眾等,如是當我們面臨死亡之時亦無後悔之心。 四應於有生之年淨持別解脫戒、菩薩戒、三昧耶戒,恆時防護自之根門,謹慎身口意之行為,令一切戒行無有毀損,這樣一生慎戒如初,到死亡時亦無後悔之心。 五應恆時勤行一切善法,力斷一切惡法,慈悲垂念受苦眾生,為令彼等離苦得樂而精進聞思修行,倘若無有聞思之智,亦可通過念誦心咒等善法積累資糧,這樣一生行持到死亡時即無有後悔。 六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為都應如律如法,不可超越世出世規,亦不可造作有愧于良知的事情,如是心胸坦蕩,到死時亦無後悔。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具備此等無怨無悔是極其重要的。

諸中根者所具六歡喜:依三寶離輪迴真歡喜;

積資今來安樂真歡喜;守誓空行相迎真歡喜;

本尊中陰引路真歡喜;與師永不分離真歡喜;

修心性現光明真歡喜。 此乃死亦歡喜深教言。

我們應當了知諸中根修行人在修法中所具足的六種歡喜:一是了知皈依上師三寶後即播下了遠離輪迴苦海的種子,並能獲得無量功德,故內心真是歡喜。 二是斷除種種惡行,奉行十善等,如是精勤地修積善根資糧能令今未來世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安樂,故內心真是歡喜。 三是嚴守密乘中的一切誓言,如法行持,於命終時即能贏得諸空行母蒞空相迎,故內心真是歡喜。 四是秘密地精勤觀修本尊並誦其心咒,這樣在中陰界中本尊自然能現身前來為我們引路,故內心真是歡喜。 五是與上師結上了殊勝的法緣,可發願至此以後,生生世世與師永不分離,乃至未成佛之前恆時依偎在上師的身旁,聆聽教言竅訣,故內心真是歡喜。 六是我們若依靠上師的竅訣,數數觀修心之本性,終將現前心之自性光明,為此內心真是歡喜。 這些都是至死亦應生大歡喜之甚深教言。

上等瑜伽無死之六法:自證密意本來無死亡;

自然智慧本來無死亡;光明法性本來無死亡;

覺性離執本來無死亡;因果自淨本來無死亡;

無有希憂虛空無死亡。 若證此理遠離死主魔。

上等瑜伽無死境界之六法:一應了知各別自證之密意本來無有新生,亦決定無有死亡,它是超離生滅的一種無為境界。 二是五智本來一味的自然智慧,不管處於輪迴還是涅槃,都無毫許增損與變遷,並始終存在於我們的自續中,迷亂時顯現為五毒,證悟其本性則自然轉為五智,這種智慧本非造作的心所境界,是超離生滅緣起的大無為法,故本來無有死亡。 三是心之法性本來光明,如密續中所說:“心無有心,心性即光明。”這種原始本具、遠離造作的大無為光明本來無有死亡。 四是瑜伽師依修上師介紹直指心要之竅訣而現證覺性本體時,遠離了一切邊執戲論的境界,猶如大虛空般本來無有死亡。 五應了知在勝義中因與果其實也是本自清淨、一味平等的,因與果的關係也只有在假立的緣起生條件下才能成立,其本體是本淨一味的大法界,故無有死亡。 六是對輪迴與涅槃無有希憂之念,輪涅本來一體故。 當瑜伽師徹底證悟本來的心性以後,不抱希求解脫之心,亦無有擔心自己墮落輪迴的憂慮,法界本體猶如虛空般本來無有死亡。 我們若證悟此等甚深義理,則能徹底遠離死主魔軍的困擾與畏懼,換句話說也就是獲得了無死的甘露。

未證實執過患之六法:自己本有他處去尋覓;

不知大修實相為相縛;不知境現虛妄執實有;

未證實相一體執各自;不知自證本體轉輪迴;

未斷迷亂貪執為魔欺。 觀察未證邪過斷除之。

尚未證悟諸法本性而顛倒實執之過患有六種:一是每一眾生自己本來具有正等覺,卻偏於他處苦苦尋覓,這是實執的一種過患,如雲:“眾生即是佛,然為客塵遮。”六祖亦云:“前念迷即眾生,後念悟即佛。”所以說修心修佛是修自身,佛是眾生修成的,若無眾生就無正等覺。 二是修行者應當了達真如實相是空寂離戲的,倘若不知此理,執著種種幻相而求證菩提,則為自相所縛而難達真如實相。 三是不了知一切內外境現都是虛妄幻有之性,反倒妄識彼為實有而起我與我所等執著,這也是證悟空性之障礙。 四是未能證悟諸法的究竟實相是一味大法界的本體,反於輪迴、涅槃各起偏袒執著,認為輪迴異於涅槃,輪涅有自相的苦樂差別。 五是若不了知各別自證智慧的本體,則於各種境相妄起實執之心,有執著就必定會流轉於輪迴。 六是乃至未能斷除迷亂現境與貪執之際,息食起居等一切作為都出自於強烈的主觀意識,必定會為煩惱等眾魔所欺誑,所以我們應當依上師的教言來觀察自己尚未證悟實相而妄起的種種邪見與過患,用智慧的寶劍將它徹底斷除。

不復返回竅訣之六法:依止上師世法不復返;

思維境過世法不復返;思維苦樂世法不復返;

思維世過世法不復返;觀察迷亂世法不復返;

思維苦沼世法不復返。 如是思維擺脫世間法。

我們應當了知六種不復返回三界之竅訣:一應了知決心依止上師者,拋棄了自己的故鄉與父母親友,隻身一人遠赴異域他鄉,勤學苦修出世間正法,如是遠離修行的障礙,則永遠不會再复返於世間法中。 二是仔細思維一切外境的過患,了知一切世間法對修行人皆是有弊無利,為求菩提故誓不再复返於世間法中。 三應靜心思維一切苦樂的根源,了知是由無明分別心妄執諸法之假有為真有,故苦苦追逐不捨,遇合己意之境則歡喜,遇不合意之境則苦惱,並且一切世法對普通凡夫都充滿了誘惑力,了知此理以後,就自然會一心尋求解脫而捨棄世法不再复返。 四是經常思維輪迴的過失與世法的虛妄無實之義,真切發心修持解脫法,唯以大慈悲心利益一切有情,如是則於世法捨離不再复返。 五是觀察內在的迷執與外在亂境之自性,了知這一切毫無實義自然能棄離世法不再复返。 六是思維輪迴的苦性與苦的分類以及苦的來源與結果,就會如同棄離沼澤苦境一般捨棄世間法。 我們若能依此竅訣深深思維,逐漸就會擺脫一切世間法的束縛而勤修解脫正法。

對治哨兵守護之六法:晝夜壽賊對治哨兵守;

五毒焚心對治哨兵守;貪不厭足對治哨兵守;

猛烈業力對治哨兵守;無義瑣事對治哨兵守;

三門所行對治哨兵守。 令惑敵匪無機可乘入。

這裡全知無垢光尊者將正知正念等對治法喻如哨兵把守內在修行的陣地,此守護之法歸攝為六種:一因我們的壽命自己無法主宰,經常會遭受無常這一盜賊的襲擊,隨時都可能面臨死神的挑戰,故當時時警醒如哨兵一般的正知正念來守護自己的心相續,此為我們在有生之年能精進用功修行的必要。 二因貪嗔癡等五毒煩惱非常厲害,所噴出的烈焰能焚毀我們的心相續和前所修積的善根,後患無窮,故當時時警醒如哨兵一般的正知正念,採取相應而有效的方法對治煩惱,生則滅除,未生不令叢生,如是嚴加把守。 三是無始以來受寵於無明煩惱的貪欲心,於財色名等五種欲妙不知厭足,往往縱情恣歡,不擇手段地將所欲的財色等佔為己有。 當知貪欲如渴者飲用鹽水越飲越渴般永無滿足之機,故當警醒如哨兵一般的正知正念,採取相應而有效的對治法,不令貪欲生起。 四是猛烈的業力現前時,其勢險惡難擋,能摧毀自他二利,故當警醒如哨兵一般的正知正念,採取相應而有效的對治法,如依四種對治力修念金剛薩埵、百字明來力行懺悔,精勤懺除前所造就的一切罪障,如是方可化險為夷。 五是凡所從事之無義瑣事無疑將會喪失我們寶貴的時光,以致最終虛生浪死,枉負人身一朝,故當警醒如哨兵一般的正知正念,採取相應而有效的對治法,斷除無義瑣事,並嚴加守護。 六是我們在輪迴中積累的堅固惡習令身口意三門所言、所想、所行極其放逸,為能如法軌正三門故當警醒如哨兵一般的正知正念,施以相應的對治法來嚴加防護,謹慎身口意三門不令放逸。 我們若能如是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嚴密把守,則令一切煩惱怨敵無機可乘,諸魔亦只能是倉皇敗退,以致徹底消滅。 修行人一旦忘失正知正念,煩惱怨敵便會趁虛而入,以致造成痛苦大患,是故我們在修行中時時提持正知正念是至關重要的。

實修不成六種歧途相:無用之人無義耗人生;

求名之人貪圖耗人生;貪食之人忙碌為果腹;

愚翁經商牟利耗人生;無信聞思成法油子因;

不聞盲修誤入邪道因。 不入此六歧途極重要。

我們應當了知實修佛法不得成功之六種歧途相:一應了知世間愚人往往都是在無意義之瑣事中空耗了難得的寶貴人生,以致失去實修佛法的機會,百無一用。 二應了知逐名求利之人往往在貪圖世間暫時的利養中空耗瞭如珍寶一般難得的人生,故而失去實修佛法的機會。 三應了知貪享美食之人整日忙碌於烹製美味佳餚,全身心地投入,而忘卻真實有益之殊勝佛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生寶貴的時間就為果腹之事而空耗殆盡。 四應了知貪財不厭的愚翁起早摸黑地經商牟利,拼命掙錢,錢多越想錢,卻不知“金錢並非萬能”的道理,如是空耗了暇滿難得的寶貴人生,失去實修佛法的機會。 五應了知若對上師三寶既無信心亦無希求解脫輪迴的出離心,此等修行人縱然趨入聞思行列,亦將變成佛法油子之因,毫無實義,所以樹立信心並生起出離心極為重要。 六應了知不依止上師聽聞經論法義之人,自行盲修瞎煉,必將成為趨入邪道之因,極其危險。 因此我等修行人應當睜開雪亮的雙眼,清醒自己的頭腦,以理智反复思維觀察,慎重抉擇,善加取捨,不令自己誤入此六種障礙解脫生死之歧途是極其重要的。


出現過失遣除之六法:若失敬信思維德難得;

若隨散亂妄念轉道用;修無進展依種種方便;

四大不調了悟因緣法;受用殆盡積資供食子;

若失發心再三依對治。 依此可除所現諸障礙。

當我們在修行中出現種種障道之過患時,可依六種方法來遣除:一是若對上師三寶失去了恭敬心與信心,則應思維此是障礙獲得修行功德之根本因,進而依經論和上師的傳記等思維上師三寶的種種功德,如理作意,直到重新生起恭敬與信心。 二是如果經常隨順、散亂於外境,膨脹內心的慾望,則應將所生起的妄念轉為道用,如觀察妄念的本性,或觀察其來源、住處、去處等。 三是假如自己已歷經多年精進修行,但仍未獲得明顯的進展也不要灰心喪氣,應該繼續努力,依靠上師的教言、竅訣和種種善巧方便懺悔罪業,祈禱三根本,修上師瑜伽等,這樣一如既往地修行,相信不久的將來,您定會獲得修行的證相。 四是當自身的四大紊亂、不能調順而疾病纏身之時,切莫為之苦惱,應當了悟因緣緣起的法性,將內身外物都觀為如夢如幻而修。 五應了知短衣缺食、受用匱乏皆因往昔未修積上供下施等福報,由吝嗇之心感得貧窮的果報。 逢遇類似困境的道友應數數反省,深思業果不虛,及時依佛法妙力扭轉自己的命運,如對一切應供的聖尊供養食子曼茶羅等,以此培養未來的福報。 六是倘若我們利他的發心稍有退失,則應依靠種種對治力,如觀一切有情往昔皆曾做過自己的母親,他們都對自己有極大的恩德等,這就能重新生起無上的發心而廣利有情。 依靠如是方法可以消除暫時現前的諸般障礙。

調伏相續內外六要訣:斷除我執之藤內要訣;

外境轉為法身外要訣;分別執著道用密要訣;

究竟見解密意上要訣;依教如理行法下要訣;

專心護持正知中要訣。 具此等者速詣解脫道。

我們應當了知善能調伏心相續之內外六種竅訣:一應了知斷除我執之藤蔓乃為內觀心性之要訣。 事事不要以自我為中心,好事謙讓於別人,壞事自己納受,經常安住於如夢如幻的境界中修習無我空性。 二應了知將一切外境轉為法身而修清淨觀乃為外竅訣。 將諸法觀為法身無二自現之修法同於修生起次第,比如在修上師瑜伽時,一切都觀為上師的顯現,因諸法顯而無有自性,如夢幻本體,實為上師的智慧密意自現,或者說是上師的智慧妙用相、遊舞力現,故通過修行之力,斷除內心對外境的執著,爾時如夢幻之諸法於自己無利無害,本體空性之境界也就自然現前了,這就是外境轉為法身道用之竅訣。 三應了知當生起分別執著之時,我們應當依教觀其本面,爾時分別念自然消失並與修道融為一體,如是轉為道用為密竅訣。 四應了知通過一定的修證能徹底究竟大中觀、大圓滿等見解的密意,於此境界如如安住乃為上要訣。 五應了知依教如理修行,如取捨因果、嚴持戒律、奉行善法等為下要訣。 六應了知專心護持正知正念,不令忘失為修行之中要訣。 修行人一旦散失正知正念,即如行屍走肉般毫無能力,修證功德亦無法生起。 凡是具足此等要訣的修行人定能速詣解脫正道。

欲成佛者重要之六法:雖證如幻警因果重要;

雖得定解不輕毀重要;雖現助伴依靜處重要;

雖知無修調妄念重要;無入出定不庸俗重要;

雖證實相通教理重要。 境界雖高不離此重要。

凡是欲成佛果者皆應行持六種重要之法:一是雖已證悟諸法如夢如幻的本性,似無二取執著之心,然尚應警惕因果之間的細密關係,爾時取捨因果細緻入微更為重要。 二是雖然通過聞思經論教典而獲得了殊勝的定解,但亦不要隨意輕毀他宗觀點、他人的修行以及某些高僧大德。 三是雖然已將一切親朋好友和顯現法作為修行的助伴而轉為道用,絲毫不受親友的干擾,亦不受財色等諸法的誘惑,但還是不可掉以輕心,而應繼續於靜處修行。 四是雖已了知輪涅諸法的本體是本來大清淨大平等的,本無任何可修之法,超離能修所修,但尚應調伏無始以來積存於心續中的無明妄念。 五是雖然到達了無有出入定差別之一味境界,但亦不可隨順世間人之庸俗行為而空耗人生,此時繼續實修內證很重要。 六是雖已證悟諸法的究竟實相,但尚應精通顯密經續論典之教理。 由此可見,就算您修證的境界高如虛空、智慧深如海洋,亦不能離開此等重要的修行竅訣。

宣說邊執束縛之六法:若貪縱是本尊亦束縛;

若執縱是高見亦束縛;執著縱是悲心亦束縛;

自詡縱是深意亦束縛;貪執縱是證相亦束縛;

執受縱是無二亦束縛。 何況庸俗我執與財物?

故無任何貪執極重要。

在此尊者向我們宣說為邊執見所束縛之六法:一是如果您貪執的對像是自己經常觀修的本尊,認為能修的自己與所修的本尊是實實在在的有,這其實是一種束縛,故應斷除此貪執。 二應了知所執著的法縱然是高深的見解,亦是一種束縛,諸如認為自己具足了大中觀、大圓滿的見解而生起執著傲慢等心。 三應了知我們所執著之法,縱然是為利眾生的大悲心,但若認為自己具有大悲心很了不起,這亦成為一種束縛。 因為六度萬行最終也必須以三輪體空的智慧來攝持,才能成為佛果之無漏因。 無智慧度攝持的布施、持戒等五度功德,均如盲人般不達究竟彼岸。 《入菩薩行論》雲:“此等一切支,佛為智慧說,故欲息苦者,當生空性慧。”四應了知經常自詡之事縱然是自己所了達的經論的甚深意義,亦不出執著的範疇,顯然已被束縛,故當警惕。 五應了知內心所貪執之法縱然是修行過程中的一種證相,如面見本尊或得諸佛授記等,對此若生貪執亦是束縛。 六應了知若執著修行的覺受,縱然已達明空無二的境界,實際上也未脫離束縛之網。 這些善妙的執著尚且都是束縛,庸俗的我執與財物等執著更何堪言,是故在無有任何貪執的基礎上修行是極其重要的。

斬斷束縛鐐銬六竅訣:斷貪增財守財之鐐銬;

斷貪種姓名利之鐐銬;斷貪散亂憒鬧之鐐銬;

斷貪名言我慢之鐐銬;斷貪證相慢心之鐐銬;

斷貪法行對治之鐐銬。 斷此鐐銬修行人罕見。

在此,可以憑藉尊者宣講的六種竅訣來斬斷如鐐銬般束縛我們的種種貪執:一是斷除欲獲得、增長、守護一切財物的貪執鐐銬,切莫為之所縛。 世間人誰不希望自己擁有眾多資產,然而在獲得一定財富時並不會感到滿足,為了增上財物馬不停蹄地操勞,日夜為之守護,唯恐失去。 他們的身心毫無自在,並在無意義中耗盡一切精力。 這種鐐銬若不以慧劍及時斬斷,終將成為修行之大障礙。 二是有些人貪執高貴的種性,如權勢、名利、地位等,總是不惜一切地追求,如是在名聞利養堆中打轉轉,即如被無情的鐐銬鎖住了手腳的人一般毫無自由,我等修行人應當斷除這些無有意義的束縛。 三是有些人整日為散亂圍繞,時時不離人際交往,在憒鬧中恍恍惚惚地虛度時日,這樣身心毫無自在,絕對無有修行的機會。 《彌勒請問經》中即宣說了二十種憒鬧的過失,我等修行人應當斬斷這種鐐銬。 四是有些人相續中實無少許內證功德,僅貪執名言詞句之優美,尋章摘句地盜用他人的才華,卻自以為了不起,妄起我慢,這無疑是障礙修行之因。 五是有些人稍有一點修證的幻相現前,便覺得自己已得文殊菩薩加持等等,沉迷於無明妄心之中,還沾沾自喜,妄起我慢之心,這也是實修的一種束縛。 六應了知為貪求某種法而施行堅固、實有的對治法也是一種束縛我們獲得解脫的鐐銬,故應斷除。 而今末法時期能徹底斷除此等鐐銬束縛之修行人是極其罕見的。

諸修行人必定之六法:若離生起貪嗔之對境,

則諸法行善根自然增;若無暴躁易怒計較心,

則定情意長久無爭論;若遵上師言教敬行持,

定得攝受加持與悉地;若已不為他人所控制,

則定快樂修行得究竟;若自行為松緩又調柔,

則定相合眾人之心意;若無偏袒執著心善良,

定受眾人信任與稱讚。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諸修行人相應自己所修之法必定會得六種修行功德證相:一是倘若我們棄離了引生貪心與嗔心的對境,無論親人還是怨敵都不與之交往,則修行與善根將能自然生起並相繼增上。 二是若行者為人和善謙卑,無有暴躁易怒的惡性,不與人斤斤計較,心量大如太虛無所不容,則彼對任何人的情意定能保持長久,數年相處,甚至終生相伴亦不會產生諍論。 三是若能謹遵上師的言教,恭敬行持,毫不散失,這樣決定能得到上師的慈悲攝受與殊勝加持,最終能獲得自己所欲之悉地。 因為上師是我們獲得一切成就的怙主、最為嚴厲的對境,故在依止之時應當依教奉行、小心謹慎。 四是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如果不為他人所控制,這樣自由自在地修行,將來必定會獲得快樂和究竟的大成就。 因此修行要有自己的主宰權,切莫像犛牛一般被他人拽住鼻繩,任隨役使。 五是倘若我們自己的行為松緩又調柔,穩重而不急躁,處處恆順眾生,與任何人相處都顯得十分融洽,則必定會相合於眾人的心意。 六是能一如平等地對待親友與怨敵,既不偏愛自方,亦不敵對他方,若能斷除此執著,而且心地純潔善良,樂於助人,善待一切可憐眾生,彼人必定會受到眾人的信任與稱讚,熟知之人無不對其倍加愛戴。

斷除惡劣奢望之六法:未曾利他奢望自得利;

未經苦行奢望得安樂;未修正法奢望獲成就;

未舍世法奢望得正法;自己未修僅說想利他;

稍修佛法奢望得利養。 故當斷除此等六奢望,

否則如東西海離解脫。

我們應當斷除惡劣之六種奢望:一是自私自利,一意孤行,未曾利益過他眾,卻不時地奢望自己獲得所欲的利樂,這種惡劣心境當斷除。 二是從未經歷少許苦行,總是在順境中晃晃悠悠地虛度光陰,還奢望自己獲得永恆的快樂,這種異想天開之徒的惡劣心境亦當斷除。 三是從未精進修持能得解脫的正法,卻奢望自己獲得大成就,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所有的成就都是建立在苦行與精進之基礎上。 四是未能捨棄世間八法,不斷地與憒鬧者往來交際,卻奢望自己獲得殊勝的正法,這豈非癡人說夢? 五是自己尚未真實修行,僅在口頭上說想利益他等眾生,這亦只能是如空谷傳出的回音般,響聲震天卻不見降下滋潤群生之雨露,隨口妄談而已。 六是稍修幾日佛法,就奢望自己獲得一切利養,如有些人僅來五明佛學院小住過幾日,就打著學院的旗號高唱自己是法王的弟子,繼而肆無忌憚的騙取信眾財富。 這些無疑都是令眾生不起信心反增邪見,且會毀損自之善根與法身慧命之惡劣行徑。 是故我們應當斷除此六種非理奢望,否則即如同西海與東海之間距般離解脫甚遠。

秉性惡劣行為之六法:若分飲食慾得最上等;

倘若經商欲求自得利;若著衣服求自舒適暖;

自求佳品劣物施他人;住一日亦欲求自喜處;

愛戀親友勝過法上師。 如是之人解脫苗乾枯。

尊者接著又為我們宣說了秉性惡劣者之六種醜陋嘴臉,敬請見聞者引以為戒:一是有些秉性惡劣之人,往往是好吃懶做,見好就上,見事就躲,在分飲食等物品時,他們可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一躍而上、毫無慚愧地欲得上好物品。 二是倘若在經商的過程中,秉性惡劣之人總是盲目地追求利潤,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如以短斤缺兩、偷工減料等面對顧客,更有甚者以劣充優,為普通商品打製華麗的包裝後便妄稱是進口產品或出口轉內銷之上等貨,總以如是等等不如法的行為來牟取利潤。 三是倘若在穿著衣服時,秉性惡劣之人便只知道自己應享受舒適與溫暖,他們總會將好而柔軟的佔為己有,色澤稍差、做工粗糙的便毫不猶豫地扔給別人。 四是秉性惡劣之人在遇到結緣財物時,喜歡求取最佳物品,破舊殘損之劣物就大方地施予他人。 五應了知即便只與這種秉性惡劣者共住一日亦難得安寧,他們貪享舒適的住處,一見相合自己之境就強行佔為己用,一旦發現自居處有缺陷便會以堂而皇之的妄語再換所欲之處,總之是軟硬兼施,不達目的豈肯罷休? 這種人自私自利從不會顧忌他人的住處有何不適,絕無絲毫助人為樂之心。 六是愛戀自己的親友已經勝過所求之法與所依止的金剛上師,這也是秉性惡劣者的行為。 凡具此等惡行之人,能獲解脫種子的苗芽即已乾枯,故不會有成就的希望!

無誤趨入正道之六法:居於靜處勿執我我所;

生活條件勿執我我所;持戒賢智勿執為高位;

行為清淨勿護他情面;大悲利他勿混家人財;

無偏布施勿求得回報。

能令修持佛法者無誤趨入正道之法有六種:一應辭親割愛遠離故鄉,萬緣放下居於靜處,切不可再執著我與我所之法,亦不要思此慮彼妄想紛雜。 二是修行人應粗茶淡飯、清心寡欲,不以邪命資活,當堅信佛陀的教言“真心實意行道之人皆不為衣食之苦逼”,故勿亡命地執著我與我所等法。 三是無論謹持清淨的戒行還是通過聞思修生起了賢妙的智慧,都不能執著彼為殊勝的功德而以高位自居,妄稱自己是法師聖賢,反到更應該謙卑,默默無聞的精勤用功。 四是只要自己如理如法的行持,具足正知正念,一切行為也都清淨無有染濁,時時秉公辦事,問心無愧,這樣也勿須護念他人的情面,不用在乎他人高興與否。 五是我們應經常以大悲心來利益他等眾生,切勿將自己用以修行的財物與家人混用,以免產生無義爭執。 六是當我們在發放布施時,應無偏袒之心,也不要有抱得回報之心,無論施捨何種物品,皆不著相最為善妙。

獨立自主實修之六法:表裡如一持戒堪逆緣;

精通竅訣了達實修法;知除違緣病魔障方法;

聞思究竟無需問他人;根除歧途通達大小乘;

具有魔不能害之鎧甲。

離開上師以後能夠獨當一面而自主實修之法有六種:一應表裡如一的謹持戒律,外行如法,威儀寂靜,內心相續亦極其調順,開遮持犯了了分明,時時處處堪能所周遭的一切逆緣。 這樣,無論您身處憒鬧境地,還是寂靜山林,皆能令心意調順而如如不動,不受任何外境的干擾。 二是我們在依止上師期間應精通對治無明煩惱和修習心要的種種竅訣,並了達日常中的實修法,諸如五十萬加行、生圓二次第、大圓滿等都要精通無礙,這些都是我們獨立自修不可缺少之法。 三應了知在修行過程中違緣、病魔等諸障是不可避免的,屆時採取什麼相應有效的對治方法才能徹底遣除,自心當有把握。 四是在上師面前聞思佛法不可淡而化之僅求皮毛,一定要求其精髓,力求通達究竟,於經論的所詮義遣除一切疑惑,具足無需詢問他人的智慧,自能依文解義,暢通無礙。 五應依靠各種善巧方便來根除修行中的一切歧途,並通達大小乘的基本意義和深層的意義,懂得融會貫通之用。 六應具有穩固的正知正念和修行的定力,如是即已披上了諸魔不能損害的鎧甲。

斷除慚愧教言之六法:若積財物資具真慚愧;

若愛妙衣打扮真慚愧;若愛裝飾美容真慚愧;

若喜散亂求財真慚愧;若行諸多非法真慚愧;

若具貢高我慢真慚愧。 誠心修法之人當斷除。

作為修行人我們應當斷除感到慚愧的六種過患:一是倘若整日忙於積累財物和資具等事,則難免與他人發生爭執,且會令貪欲之心潛滋暗長,為此我們真應感到慚愧,力行斷除積資之患。 二是修行人若愛著妙衣、棄舊追新、擦胭抹粉等,則心思、精力、資財便都被此等無義瑣事而耗盡,又因過份執著外觀的華美而生嫉妒等煩惱,一旦發現自己有此過患,即應感到慚愧而力行斷除。 三是修行人若熱衷於濃妝豔飾、修面美容,則其無疑已失去實修佛法的寶貴時間,再想想就算把自己妝扮得美如天仙又有何用? 無常到時照樣醜陋不堪! 四是修行人若沉迷散亂放逸的生活,拉幫結派,不擇手段地追求財利,則應生大慚愧心而力行斷除。 五是修行人若經常縱情妄行非理之事,則連人格賢良的世間人亦不如,又何談修行? 捫心自問真應感到慚愧而力行斷除。 六是在修法尚未獲得任何證悟之時,若貢高我慢、誇誇其談,乃至未證言證,真可謂罪大惡極,理應感到慚愧而力行斷除。 凡是誠心誠意修行之人應依上述教言斷除此等當生慚愧之陋習。

追循前輩足蹟之六法:專念無常死亡為鞭策;

了知輪迴痛苦捨棄之;拋棄國政受用如唾液;

以信精進趨入正法門;尋善知識聞思斷戲論;

歷經苦行不顧惜身命。 如是而行必將獲成就,

故當堅定不移勤修持。

我等修行人若依靠六種殊勝法門便可緊緊追循前輩高僧大德的足跡:一應以專心意念死亡無常之理來鞭策自己希求解脫的精進心,不僅有情世間是無常的,器世間亦是無常,這是世俗中無可避免的自然規律。 二應了知三界輪迴如同火宅般可怖,其間痛苦充滿,遍尋不得毫許真實安樂,故當捨棄一切瑣事,勤修能得解脫的正法。 三是不管自己擁有一官半職,抑或官居顯位,貴為朝中重臣,乃至政界首腦,一旦發心修持正法便應拋棄自己的國政、家園以及一切受用,如棄唾液般毫無貪戀,專一修行。 四是衡量上中下三種發心的殊勝與差別,我們應以對上師三寶的信心和力求解脫的精進心而趨入正法之門。 五應在茫茫苦海之中尋覓與自己有緣且有一定修證的善知識,將之視如佛陀,虔心依止他精進地聞思顯密經續論典,破析諸法本體,斷除諸邊戲論。 六應了知古往今來的高僧大德們都曾歷經種種苦行,不顧惜自己的身命而求取正法。 我等修行人若能如是追隨而行持,必將獲得大成就,故當堅定不移地精勤修持。

從中出現利他之六法:大悲究竟慈愛無親疏;

證悟如量無迷無我執;了知他心通達緣起法;

證悟法性一切現助伴;加持入心能轉他人心;

時機成熟攝受諸信眾。 此時圓滿內外諸緣起。

我們若能追隨歷代高僧大德的足跡斷除世間一切戲論,則將從中出現六種利樂他人之法:一是大悲心達到究竟之時,能無分別、平等地慈愛一切親怨眾生。 二是通過一定的修行,達到證悟如量,也就是說契證諸法實相本義之時,心無迷亂亦無我與我所等執著。 證悟如量雖有不同層次的標準,但證達其本分實相義方為究竟。 三是無礙通達甚深的緣起法,且自然具有一定的智慧和測析能力,能無誤了知他人的起心動念,一切行為都能契合或隨順他人的意趣。 四是修有所證的行者,在徹底證悟諸法本性以後,能將一切顯現的內外諸法任運轉為道用,善惡諸境無不成為其修行的助伴。 五是對上師三寶具有恆固不退的信心,於己所修之法勇猛精進不懈怠,上師三寶與諸佛菩薩的殊勝加持融入自己的心相續後,彼之作為即會有不可思議的帶動力,語言相當有份量,具有不可思議的吸引力,故能任運牽轉他人之心。 具緣眾生亦自然會把他作為自己怙主,一切一切都毫不猶豫的寄託於他。 我們的法王如意寶任運攝受眾生的能力就是明顯的實例。 六是具足無量的福德,利樂有情的時機也已成熟之時,即能廣設方便法門,攝受無量信眾。 因為此時已經圓滿了內外自利利他之諸緣起。

善法未入自心六過患:若未實修知亦漂輪迴;

靶置身旁箭射向遠處;匪於東山西山去追趕;

賊逃林中上沙山追踪;人被水沖卻去乾地救;

有吠陀經不知禳解術。 如是之人遠離大樂果。

我們應當了知善法未融入自心相續以致背道而馳之六種過患:一是縱然已了知甚深經論的教義,甚或倒背如流,但若不結合實修,則生死問題仍然難以解決,必定會繼續漂泊於輪迴的苦海之中。 二是善法未入自心者所慾和所行完全背離,如人將靶子放置於身旁,而向自身正前方射箭一樣,目標和射箭的方向完全相反,所行必定落空。 三應了知善法未入自心之人如愚人剿匪,土匪本來潛伏在東山,他卻追往西山,結果可想而知。 四應了知善法未入自心者好比愚笨的失主追尋盜賊,盜賊本已逃往林中,他卻上沙山去追尋彼之足跡,終是唐勞無果。 五如遇難者已被大水沖走,搭救之人卻帶著救生用具猛沖向乾地,就算累得筋疲力盡亦是枉費心機,善法未入自心者亦復如是。 六如一個愚不可及的婆羅門雖擁有吠陀經典,但卻不去學修,在遇到危難之時,他仍然不知施用禳解術而只能繼續受苦,善法未入自心者亦復如是。 可見未將殊勝善法融入自心相續而實修之人即是南轅北轍,離解脫的大樂果越來越遙遠。

導致困難過患之六法:希求輪迴生起正信難;

無有慚愧護持三戒難;未遇上師入解脫道難;

不依方便道則現智難;未離邊執證悟見解難;

無有神通利益他眾難。 因困難故成全者罕見。

不如法行持而導致的困難過患有六種:一是不具出離心而希求輪迴安樂者,已被財、色、名、食、睡五種欲妙所迷醉,心隨世法所轉,故於上師三寶難以生起正信。 二是無有少許慚愧之人,過咎滿身卻不以為患,為得利養又使出渾身解術掩飾自己,如在人前偽裝得威儀具足、所行如法、大發悲心等,其實心中卻充滿惡念,這種人要護持小乘、大乘、密乘三戒中任何一戒都是極其困難的。 三是若未值遇具相上師,就得不到正確無誤的教誡與竅訣等明示,若自己隨心所欲地盲修瞎煉一氣,則無論多麼精進,也不能真實入於解脫道。 如當今以世智辯聰在書本上大做文章的某些學術界的人士,雖然講得頭頭是道,言辭優美、流暢,但卻是分別心的產物,終不能了達因果正理而趨入解脫道。 四是若不依修生圓次第、上師瑜伽等殊勝的方便道,則現起真實的智慧極其困難。 五是若未破除四邊之執著與戲論,那麼欲證悟甚深的大中觀、大圓滿等見解就是緣木求魚。 六是未證得無漏神通之人,要想利益他眾極其困難,因為只有具神通才可以無礙知曉他人相續中的起心動念,如是對症施治方能以契合其根機的方便法對眾生作饒益。 因為修證佛法和弘法利生都有種種困難的緣故,能徹底遠離上述六種困難與過患而圓滿成辦自他諸事者極為罕見。

專心不散實修之六法:憶念暇滿捨棄無義事;

專念無常遠離懈怠敵;獲得悉地精進不間斷;

證相增上修法有興趣;覺性自在散亂現法性;

顯密正法融入自相續。

我們應了知能令自心專一不散而實修之六法:一是數數憶念暇滿人生較盲龜值遇木軛還難得、輪迴中充滿了生老病死等種種痛苦、業果不虛毫釐不爽、如是因必受如是果等義理來生起並增上出離心,這樣就能捨棄世間無義之一切瑣事。 二是專心憶念內有情世間和外器世間之無常本性,諸法緣生緣滅,已生之法必定有滅盡的一天,然何時滅無有定準,同樣,自身壽命的無常亦非人力所能改變,是故,我們應抓緊閒暇之機頑強抗戰懈怠惡敵而精進修行。 三是為獲得殊勝悉地故我們不可間斷一切念修之法,即便已得悉地,乃至未證大樂涅槃之前精進心亦不能間斷。 四是當我們修行的證相有所增上之時,如具足降伏分別心的能力、生起智慧等,善法已入自心故,法喜充滿,自然會對修法生起更大的興趣。 五是當我們修證獲得覺性自在之時,一切內外散亂都現為法性本體之遊舞力。 六是若我們能將顯密正法圓融、一味地匯入自心相續而專心實修,則極為殊勝。

乃至究竟依止之六法:捨棄親友依止法道友;

捨棄惡友依止賢智師;捨棄商議依止永樂法;

依止聞思盡力調伏心;捨離城鄉依止寂靜山;

尋覓教言精進而修持。 如是而行迅速得成就。

乃至我們修法獲得究竟前應依止之六種法要:一應捨棄引生貪戀的父母親友,真誠依止於己修行有助益的賢善道友。 二應捨棄不懷善意的惡友,誠心依止具有賢智的上師。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我們跟隨惡友,則縱有賢善的人格也會隨之變壞,故當依止具有賢善人格和深廣智慧的上師。 三應捨棄商議世間法之行徑而依止能令我們獲得永恆妙樂之殊勝正法。 如雲:“除事修持佛法外,萬事都無好商量。”因為諸世間法唯是助長貪嗔之因、墮落之源。 四應依止上師廣聞深思顯密經續論典,以聞思之智慧盡力調伏自心相續。 五應捨棄令身心散亂的城市和故鄉,專心依止寂靜的山林岩洞而實修佛法。 六應尋覓具相上師,依之虔心聞思,待獲得甚深教言以後精進實修。 我們若能如是行持,必定迅速獲得成就。

利益損害相雜之六法:依止不生功德之上師;

攝受不入正軌之弟子;不離世間八法而修行;

邪命養活同時利他眾;受持無有護心之戒律;

善惡錯亂行持密宗法。 利害相混乃修法形相。

宣說利益與損害相雜之六種法:一是若不幸依止了不生功德的上師,也就是說所依止的上師不具足法相和成就相,僅以尋求名聞利養之心去攀緣、攝受弟子,彼對眾生沒有大悲菩提心,內心相續也沒有清淨戒行等內證功德,那麼對弟子來說有何利益有何害呢? 雖然從傳法灌頂和信心方面弟子仍能獲得些許功德,因為上師所宣說的都是諸佛菩薩的金剛教句,但從上師本人不具法相方面而言,久而久之弟子會生起邪見,誹諦上師,退失對佛法的信心等,將種下墮入金剛地獄之因。 二是若不幸攝受了一位不入正法軌道的弟子,彼對上師的教言充耳不聞,更有甚者背道而馳,那麼對上師而言有何利益有何害呢? 從悲心攝持分而言上師亦有些許功德,因佛法的加持是不可抹滅的。 經云:“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一方面而言,上師不作觀察濫收門徒必有一定的隱患,其將甚深教言傳於非法器者,即如將鋒利的寶劍交予瘋人之手,極其危險,如蓮師云:“不察弟子如跳崖。”三是雖欲修持解脫正法,然心卻不離世間八法,整日盤算如何才能牟取種種利養,這樣利害參半而修行,決定得不到究竟的解脫。 阿底峽尊者說:“勤行世間八法者,雖能獲得暫時利益,來世必趨三途,受苦無量。”《四十二章經》亦云:“財色之於人,譬如小兒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四是有些人唯以五種邪命養活自身,同時又發心利益他眾,這也是利害參半的行為。 五是雖於行為上受持了三乘戒律,但卻不依教護持內心相續,或者表面上受戒而內在根本無有守持戒律之心。 六是不明取捨、善惡錯亂、邪迷妄行之人卻修持密宗的甚深法要。 這樣利害相混雜者,只能成為修法的形相,絕無真實修法之功德。

壓服邪念如釘之六法:作害怨敵越伏越多故,

壓邪調伏我執為要訣;欲妙愈享貪婪愈多故,

壓邪強制斷貪為要訣;閒言碎語愈說多愈故,

壓邪禁語獨處為要訣;護持他心愈作愈多故,

壓邪自然安住為要訣;緊搓自心疙瘩愈多故,

壓邪自心放鬆為要訣;世間雜事愈作愈多故,

壓邪安住自心為要訣。 具足此等滅除希憂執。

我們應當了知壓服邪念如同被鐵釘扣緊之六法:一是對我們作害的外來怨敵,若欲強行滅除,這樣怨敵會越降伏愈增多。 佛經中說:能滅世間一切怨敵之人不算強者,能夠降伏自心之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強者。 是故壓服邪念,調伏內在的我執乃為最勝要訣。 二應了知世間的種種欲妙愈享受愈增強貪欲,就像口渴之人飲鹽水一般愈飲愈渴,故當壓服邪念,依上師的教言和種種善巧方便強制性的斷除各種貪欲,乃為修行的最勝要訣。 三應了知無有意義的閒言碎語愈說愈多,就算是晝夜長談也難以述盡,故當壓服邪念,堅定禁語,獨自安住,或口誦心咒,或閱讀經論,或內觀心續。 四應了知護持他心的事情會愈做愈多,故應當壓服邪念而自然安住,或觀修諸法如夢幻般的本性乃為最勝要訣。 五是若強制性地緊搓自心,不令散亂,這樣攝心愈緊愈會增盛分別心,愈加胡思亂想,故當壓服邪念,令自心放鬆,坦然安住,這就是殊勝的對治要訣。 六應了知世間的各種雜事愈作愈會增多,忙了此事,還有彼事,永無終了之時。 若能壓服邪念,放下萬緣,綿綿不斷的世間瑣事也就自然了結了,故說安住自性、直觀本性是最勝要訣。 具足此等要訣之境界者,自然能滅除希求與憂慮等執著。

法融自心驗相之六法:知妙欲魔不貪輪迴相;

所作利眾蒙受加持相;覺性自在獲勝成就相;

不隨他轉生起正見相;想見上師具有敬信相;

捨棄今生已得法利相。 具此六相乃為真正士。

我們應當了知佛法真正融入自心之六種驗相:一應了知一切妙欲都是魔幻變出來誘惑我們的,若能捨棄世間欲妙,則獲不貪執輪迴之相。 二是若我們自己平時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在利益他等眾生,則為蒙受上師和諸佛菩薩的加持之相。 三應了知若我們修證的覺性已達任運自在的境界,則為獲得殊勝成就之相。 四應了知當我們能主宰自之修行,不隨他人所轉,即是生起穩固正見之相。 這是非常希有而難得的,因為末法時代很多修行人就像牆頭草般東吹西倒毫無主見。 五應了知若我們時時都想見自己依止的上師——修行的怙主,那就是對上師具有恭敬信心之相。 六應了知當我們徹底捨棄今生的名聞利養等一切瑣事之時,即是已得法利之相。 凡是具有此六種驗相之人皆可稱得上是真正的修行士夫。

宣說所需不懼之六法:實修深義不懼惡念敵;

觀心性義不懼八法敵;修煉法身不懼二取敵;

無基道用不懼二障敵;實脩大樂不懼痛苦敵;

實修本體不懼希憂敵。 具足此等而行成大事。

宣說修行人所需要的六種不畏懼:一是實修深義者不必畏懼惡念之怨敵。 修持共同乘的行者一旦發現自己生起惡念就特別害怕,並立即施予強有力的對治法。 而實修密法深義之行者,卻可依上師的竅訣將一切惡念直接轉為道用。 二是在觀修心性本義時,不必畏懼世間八法這一怨敵的侵擾,如如安住即可,因以諸法本體一味無別。 三是觀修法身自性時不必畏懼分別執著之怨敵,就在這樣的本性中安住,了認諸法是本來法身的遊舞,二取即可融入法界。 四是實相本來基中無有能所二取之迷亂顯現,了知此理將迷現轉為道用並安住於法界一味的本性中則不必畏懼煩惱障與所知障的怨敵,證悟諸法實相本空、離根之性,二障都會寂滅在心的本性之中。 五是若實修無上密法中所明示的大樂智慧,則不必畏懼世間種種痛苦的怨敵,其性本來清淨故。 六是實修諸法一味大平等的的本體時,不必畏懼苦樂希憂之怨敵,輪涅本體無二故。 若能具足此等要訣而行持,則將成辦普賢如來果位之大事。

趨入正法取捨之六法:不依正知行為不如法;

不捨隨順行善不正規;不依要訣不生曖覺受;

時機未到不能利他眾;不具威力不能遣違緣;

智悲脫離即生不成佛。 是故依要行善極重要。

趨入正法的修行人應當取捨之法有六種:一是若不依靠正知觀察守護自之身口意三門,則行為不會如法。 因此我們應當以正知來觀照內相續的起心動念與外身肢的舉手投足,盡量依教軌正不令散失。 二是若不捨棄隨順世間的散慢行為,則不會正規地行持善法,受世俗貪染故,凡所發心承辦之事皆是居於某種目的而為之。 三是不依靠上師所開示的修行要訣,縱修亦不會生起暖相與覺受。 四是在自己修無所證,也就是說沒有獲得一定的成就相和修證功德,且度化眾生的時機亦尚未成熟之時,若躊躇滿志而欲大張旗鼓地弘法利生,則是枉費心機。 五是在成辦自他二利事業的過程中,自己若不具足一定的威攝力,則不能遣除所遭遇的種種違緣。 因此我們應當努力修持,增上大悲與智慧等威力,待功德圓滿後就能輕而易舉地遣除一切違緣。 六應了知成佛的根本是智悲大雙運,如果智慧脫離大悲,則即生不能成就佛果。 如同開啟智慧寶藏之鑰匙一樣,修行不能不依靠要訣,是故我等修行人依要訣行持一切善法是極其重要的。

斷除惡劣之想六種法:上師視為凡夫離加持;

道友視為怨敵毀誓言;自高自大遠離正法道;

販賣教言邪命而養活;不修本尊捨棄正法道;

行法尋財遠離解脫道。 離六惡想而修極重要。

修行人應當斷除六種惡劣想法:一是若將自己所依止的上師視為普通凡夫,則恭敬與信心難生而傲慢與嫉妒易起,如是將遠離上師所賜予的一切加持。 故應將上師視為真佛,於彼虔誠祈禱,生起百分之百的信心,念念不忘上師,行住坐臥皆依教觀修上師。 對此,喬麥仁波切和嘎瑪巴亦有殊勝教言:“上師在灌頂傳法時,十方諸佛都融入於他的身體,爾時生起如佛之恭敬信心能獲得極大加持與功德”。 二是若將在同一壇城內受過灌頂的金剛道友視為怨敵般勢不兩立,或爭執某些事情寸步不讓,互相諷刺、謾罵,則將毀壞自己的密乘誓言,終竟不能獲得成就。 三是自高自大之人,上不敬師長,下不和道友,且無慚無愧地高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好像世界上沒有他地球就不會轉動似的。 這種目空一切之人,已遠離正法之道,故不會生任何修行功德。 如雲:“我慢的山崗上,留不住功德的泉水。”四是若修行人居心叵測地妄求利養,以致毫無羞恥的販賣無價之寶——甚深教言,那麼這種邪命養活之人無疑已成為佛教變相的盜者。 五是已入密乘之行者,不間地觀修本尊即為終身受持之誓言,若不觀修本尊,則有毀誓之患,如是自然也就捨棄了正法之道。 此外以貪嗔之心觀修本尊法者亦有捨棄正法之道的過患。 六是行持佛法者,若時刻尋求生財之道,一頭鑽進錢眼裡不能自拔,自己的身份與修行皆拋於腦後,則此人已遠離了解脫道。 是故我等修行人遠離上述六種惡劣的想法而如法修行是極其重要的。

忘失解脫正道之六法:散於外境忘失敬信心;

忙碌溫飽忘失三寶尊;性惡急躁忘失密誓言;

盲目無知忘失輪迴苦;愛財謀利忘失行善法;

起嗔毒心忘失菩提心;放蕩不羈忘失惡趣苦。

具此六法長久漂輪迴。

我們應當了知忘失解脫正道之六法:一是若自身常處憒鬧之地,心無自在而散於外境,東聽西聞、左顧右盼,這樣自然而然地就會忘失對上師三寶的恭敬與信心。 二是執著溫飽者整日忙碌於烹製美味佳餚、購買華美的衣飾,漸漸地生死大事便拋之腦後,情不自禁地也就忘失了上師三寶尊——這一殊勝的皈依境。 三是性情惡劣又急躁之人沒有耐心去分析事情的來龍去脈、利益過患,往往感情用事,按捺不住自己的性志,需要秘密守持的誓言總是在事情一來就不顧一切的惡劣性情中忘失,或生貪心窮追不捨,或生嗔心提刀殺人等。 四應了知若人無善辨是非真偽之智,盲目無知地虛度光陰,時時以苦為樂,自我麻醉,這樣自然就會忘失輪迴的三根本苦與八分支苦,而且還顛倒妄執為輪迴有樂無苦。 五應了知貪愛財富之人總是不擇手段地謀求利潤,諸如偷稅漏稅、倒賣偽劣產品、敲詐勒索、暗盜三寶財物等,如是自然會忘失行持善法的重要性,更不會身體力行。 六應了知易起嗔恨等惡毒心者,自然會忘失珍寶菩提心。 本來一切眾生無始以來都互相作過父母,故應如現世自身父母般對待他們,施予仁慈、悲心,為他們造作種種利樂之事,呵護有加,不僅發願自己覺悟解脫,亦要發願令一切父母眾生覺悟解脫。 若人恆時放蕩不羈,就自然會忘失三惡趣的種種痛苦,深溺五欲之中,肆無忌憚地造殺生、偷盜、邪淫等罪業,滅盡善法功德,遠離解脫正道。 具足上述六種忘失正法之過患者,必定會長久漂泊於輪迴的大苦海中,了無出期。

激勵自己教言之六法:正士傳家之寶即修行,

切莫懈怠拖延修正法;妄念乃為焚燒智慧因,

莫視執著所緣為殊勝;痛苦逆緣激勵行善法,

切莫憂傷呻吟而斷之;顯現五毒乃為智密道,

見敵害己切莫生反感;種種違緣乃是成就兆,

切莫懷有惡意生嗔心;輪迴顯現乃是佛淨剎,

莫執迷現二取為實有。

我們應當了知能激勵自己的信心、精進心等修行之六種教言:一應了知古往今來的高僧正士們代代相承的傳家寶即是“修行”。 為此我們切莫懈怠懶惰、拖延修法時間,而應當機立斷,勇猛精進地修持正法。 二應了知妄念乃為焚燒智慧之因,若於所緣境不起妄念,則菩提智慧將日日增上,所以不能視執著某種所緣境為殊勝證相。 從另一個角度講,若能將妄念以善巧方便轉為道用,彼即是能盛燃智慧火焰之因,故應了認妄念與執著的本體。 三應了知所遭遇的一切痛苦和逆緣都是激勵我們行持善法的助緣,故當化悲痛為修行的動力,切莫為之憂傷呻吟,亦不必想方設法斷除逆緣痛苦,而應恆時以此作為鞭策我們精進修行的方便。 四應了知所顯現的貪嗔癡等五毒煩惱乃為成熟現前自然智慧之殊勝密道,是故遇見怨敵造害於己之時,切莫於彼生嗔怒之心,當轉反感為恭敬,念彼為助進我們修行的大善知識。 五應了知我們所遭遇的種種違緣乃是自己獲得成就的一種徵兆,切莫為此滿懷惡意妄起嗔恨之心,應內觀心性,坦然安住。 六應了知三界輪迴的一切顯現都是佛陀的清淨剎土,因諸法為大平等的本性,無有清淨與不清淨的差別。 了知此理,我等修行人切莫執著因堅固的迷亂習氣而顯現之二取諸法為自相實有,當時時安住於夢幻本淨的境界之中。

染污法性歧途之六法:實相本是逸然無偏袒,

然被貪心分別妄念染;法性本是遠離諸言思,

然被有無邊執增損染;心性本是無二無生滅,

然被執著生死想所染;境現本是心性空明鏡,

然被貪嗔二取實執染;勝義本是離諸戲論相,

然被實執懷疑所污染;實相無偏阿賴耶緣起,

然被二取迷亂習氣染。

以分別心染污法性而入歧途之六種法:一是諸法的究竟實相本來是逸然、明然、空寂的本性,既不偏於明分,亦不偏於空分,無有任何偏袒之相,然而卻被貪心等分別妄念所染污,以致顯現迷亂的輪迴,有情深受迷惑而執著能取所取。 二應了知諸法法性本來是遠離一切言說與思維的,然而此超思離言的究竟本性卻被有無等邊執戲論增損染污。 三應了知心的本性本來是明空無二,超離一切生滅之相,然而此無生無滅的本體卻被執著生死循環的雜亂思想所染污。 四應了知外境的一切顯現本來是心性空寂的明鏡中幻現而有的,即心性之明分不滅,毫無自相實有,然則此顯而無自性之法卻被貪心嗔心等二取實執所染污。 五應了知勝義諦本來是遠離有無等一切邊執戲論之相的,然而此空寂離戲的本體卻被實執和懷疑等分別心所污染。 六是實相本為無偏頗之真實義阿賴耶,本來無離無合,且遠離一切執著等相狀,因緣起而顯現種種幻化之相,然而卻被二取分別心的迷亂習氣所染污。

斷除邪命養活之六法:斷除詐現威儀之邪命;

斷除諂媚奉承之邪命;斷除旁敲側擊之邪命;

斷除巧取訛索之邪命;斷除贈微博厚之邪命;

斷除恣意享財之邪命。 如理修法斷此為最佳。

我等修行人應當斷除邪命養活的六種行為:一是現今末法時代有些心術不正之人為了求取種種名聞利養,便會在信眾前顯露出異乎尋常的行為,又為保護自己的名譽和地位而費盡心機掩飾自己的過錯。 我們應當斷除這種詐現威儀,巧取信財之邪行。 二是有些人為了迎合世人的心意而求得利養,便窮思竭慮地虛談一些無意義之事,比如對自己看準的對方說,'我已暗中遣除了你和你家中的違緣,以後我會繼續善護你的事業,讓你安享高官厚祿',或言'你的前世是某某佛菩薩、你是某某活佛的轉世'等。 用這種諂媚奉承的方式討好世間人而求取利養是極為卑劣的,我等修行人應斷除這種邪命。 三是有些人為了求得一些錢財,就對信徒說'我長期住山苦行,不幸身染重疾,醫生吩咐我需服用什麼營養補藥,穿什麼柔軟衣服'等力求別人的援助,或見別人有什麼自己喜愛的東西,就無慚無愧地說'你這東西從何處買來,我需用此物,怎麼也買不到',希望對方能賜予自己。 這種旁敲側擊的邪命我們也應當斷除。 四是有些人假借某種理由或以威脅恫嚇的方法強行向他人索取財物。 如對某人說,你在某時有命難,若供養我多少錢財,我便可以為你化險為夷。 此外亦有嫌棄別人的低劣供品,誇讚某人的上好供品等行為,我們應當斷除這種巧取訛詐的邪命。 五是有些人將自己的一些微廉物品贈送給有錢之人,希望博得豐厚的回報,如將藥品、糖果、衣物等普通物品送給某些人,還美其名曰是法王的加持品或解脫聖物,這樣居然也能討得有些人的傾囊回贈。 這種舉動從表面上看來是慈悲的關懷,但其發心濁穢不堪,我們應當斷除這種贈微博厚的邪命。 六是有些人從不衡量自己修行有無功德,亦不以因果作為修行的準繩,卻恣意享用三寶和信徒的財富並且鋪張浪費無慚無愧,我等修行人應當斷除這種邪命。 若能如理修法斷除此等邪命則是最為善妙的。

宣說共法教言之六法:循序漸進為淨行教言;

修四無量為發心教言;現空雙運為實修教言;

甚深地道為尋要教言;正見心性邊解脫教言;

無偏聞思乃殊勝教言。

宣說行持共同法門之六種教言:一是我們的修行一定要遵循秩序,逐漸上進。 順次第者,如先受灌頂,次受竅訣,後再修行,或先修五十萬加行,然後再進入正行,當如是依次而修,切莫逆次而行,此乃清淨行為之教言。 二是欲發菩提心者,首先應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此為發心之教言。 三是我們在修行時既不能墮有邊,亦不可落無邊,而應處於中道,修習現空雙運之法,此乃實修之教言。 四是我們所尋覓而依修之法,應是涵攝五道十地的甚深要訣,如是修行乃為尋覓修要之教言。 五是所謂的正見,即是了認心的本性,生起決定信解,此為邊解脫之教言。 六是既不偏愛自宗,亦不嫌棄他宗,當廣聞博學各大宗派之經論教典,這樣的無偏聞思乃為最殊勝的教言。

斷絕希望竅訣之六法:無愧之人守戒無希望;

不精進者修法無希望;無敬信者得加持無望;

無智之人證悟無希望;懈怠者獲道相無希望;

惡意之人利他無希望。

能令我們斷絕修行中無正因而欲獲正果的六種竅訣:一是無有慚愧之人,無論能作還是不能作的事情都恣意妄行,這種人要想清淨地守持別解脫戒、菩薩戒、三昧耶戒任何一戒都無有希望。 二是不具精進之人,放蕩不羈,懈怠懶惰,不是睡大覺就是忙於吃喝玩樂,以諸多無義之事消磨時光者,於修法無有希望。 三是若於上師三寶無有恭敬與信心,則欲獲得加持無有希望。 末法時期很多人在形式上皈依上師三寶,但卻不如法行持,自己背道而馳,還惡說上師三寶沒有加持力。 四是愚昧無智之人,欲獲得高深的證悟境界,決定無有希望。 因為高深的證悟只有在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修積圓滿時才能獲得。 五是懈怠懶惰之人欲獲得修行的道相無有希望。 因為顯宗和密宗的任何一種道相都是建立在精進的基礎之上。 六是滿懷惡意而無少許善心之人,人格極其卑劣故,若期待他們作利益眾生之事,那絕對無有希望。 是故我們每一位修行人首先都應當改善自己的人格,之後再談利他。

宣說修學次第之六法:入門初學諷誦聲因明;

次當守戒聞思諸經論;第三依止上師入正道;

第四令師生喜聞教授;第五精進修持究竟法;

第六無有厭倦利他眾。 隨學此等大德之規範。

宣說修學次第之六種法:一是剛趨入佛門的初機學者,首先應該學習儀軌諷誦及聲明(文法)學和因明(邏輯)學。 這樣熟練儀軌、掌握語法、打開思路、遣除疑惑、穩固信心等能助進智慧的增長。 第二步應當依次求受並嚴淨持守沙彌戒、比丘戒等,同時聞思一些經論教典。 第三步應當依止具相上師求受灌頂而趨入修行正道。 所謂具相上師者,嘎瑪巴曾說:“若人能令我們對正法生起不退的信心,依彼所傳之法及其加持等威力能於自己的心續中生起無二智慧,了認無二真諦,則為終生依止的根本上師。”茫朗大師在《三戒論》中亦說:“賜予灌頂和密法之人乃為根本上師。”第四步是我們應當以修法、侍奉、財富三種供養來令上師生起歡喜,進而精勤地祈求聞受耳傳方面的甚深教言。 第五步是在我們獲得大圓滿等耳傳方面的竅訣後,就應勵力精進修持此究竟法要。 第六步是當我們通過實修實證獲得一定證相或境界時,對無量無邊的苦難眾生不應生起厭倦之心,而應精勤耐心地饒益他們,為最終將之引至究竟的解脫彼岸而廣發大菩提心願。 無垢光尊者在此告誡我們應當隨學此等大德之高尚風範。

護持善緣弟子之六法:了知攝受有緣具信者;

令其精進修道棄瑣事;令其實修不耽聞思句;

令其行善不求得名利;令其不積財物學知足;

令其修法圓滿斷今世。 如是善巧賢明上師軌。

上師慈悲護持或培養善緣弟子之法有六種:一是上師首先應觀察眾生的根機,了知自己所攝受的弟子是否與上師三寶有殊勝緣份,是否為具有恭敬信心之人。 雖然每一眾生都具有如來藏,但根器卻有優劣之分,緣份相對來說也有成熟與否之別,若於不具信心之非器施予慈悲攝受則唐勞無義。 二是上師要諄諄教誡,並以各種善巧方便令弟子拋棄世間一切瑣事而精進修道。 三是上師應令弟子精益求精地實修甚深法要,教誡他們不可耽著聞思經論的詞句,而應深解法義,將法融入於自心相續,令心融入於道。 四是上師對修學有一定基礎的弟子亦要嚴格要求,經常令其棄惡行善、不攀求名聞利養、如法軌正三門行為。 五是上師應教誡弟子在受用財物方面不可貪得無厭,而應隨學前輩高僧大德們知足少欲的高尚風範,將主要精力放在聞思修上面。 六是上師應隨機善巧地教令弟子樹立正知正見,斷除對今世的貪戀,一心成辦道業,時時鞭策弟子早日圓滿一切修法功德。 修行人常常應依輪迴痛苦和萬法無常之理來清醒自己的頭腦,以淡薄名利、看破紅塵、腳踏實地地遁入能獲得解脫的正法之道。 具有如是智慧與善巧方便引導弟子者即是賢明上師之軌範。

正念哨兵巡視之六法:正念巡視心散現世否?

正念巡視懈怠散亂否:正念巡視出現歧障否?

正念巡視妄念紛呈否? 正念巡視口出綺語否?

正念巡視庸俗而住否?

正念如同哨兵一般為護持我們的修行而經常巡視之法有六種:一是經常以正念內觀,巡視自己的心有否外散於世法? 散則依教令其收攝,未散則令其穩固。 二應以正念巡視我們是否在懈怠散亂,如果懈怠,則依教力行精進;若有散亂,則深深自責立即安住正念。 三應以正念巡視自心相續在修行過程中有否出現歧謬諸障,若心裡生起欲遠離上師等念頭,則應思維是否有魔障在作怪,同時觀修護輪,並念誦一些遣除違緣之祈禱文或心咒。 此外還應不斷地觀修上師瑜伽法,誠心誠意地祈求加持。 四應以正念巡視我們內心相續的分別妄念是否紛呈不息。 正當妄念紛飛之時,急呼“啪”字一聲,寂然安住,或直觀其本面而如實安住,這樣就能寂滅一切雜念。 五應以正念巡視我們的口中是否綺語紛飛,一旦發現自己沉浸於無稽之談中,就立即警告自己此是自他散亂之因,言不謹慎、信口開河者往往會給自己帶來很多預想不到的麻煩,所以我們應當緊鎖綺語之伏藏門。 六是以正念巡視自己是否在庸俗無記中安住而未作任何有意義的事情,是則嚴厲自責,思維我今如是渾渾噩噩地虛度時日是否受魔指使,故當提起精神,無論持咒,還是聞思,皆當作有益之事。

諸修行人當作之六法:壽命無常速逝當修法;

業果細微當取捨善惡;利他難成切莫失自利;

學問無窮切莫耽詞句;未生定解切莫盲目修;

賢善戒淨博學莫驕傲。

我等修行人當勤作之法有六種:一是思維壽命無常,猶如風中殘燭般剎那即逝,故當在死亡來臨之前,精進用功修法。 二應思維業果細微、毫釐不爽,其中奧妙非凡夫的分別心所能揣測,唯有一切智智的佛陀知曉無餘,因此我們應當依聖教量來取捨善惡諸法。 三是末法時期的眾生剛強難化,沒有一定修行功德和能力的人欲利他眾卻難以成功。 如有些人以利他為藉口,深入世間度化眾生,結果反被對方所度,導致破戒、返俗等嚴重的過患。 或有些在利他的過程中,因貪享利養而染污了自己的相續。 但也不可因此而退失菩提心,當嚴持戒律、精進修持,切莫失去對自己來說最為究竟的利益。 四雖然學問無窮無盡,越學越會發現自己學識的淺薄,但卻不可對經論詞句生起耽著,而應抓住相應自己根機之法專一實修。 修行的標准在於調伏自續煩惱,而不在於詞句的優美,聞思教典的目的是遣除修行的疑惑。 五是雖然我們通過了一定階段的聞思,但若未從理性上生起定解,就不能盲目修行。 初步的定解在於確認因果的理性,進一步再對萬法的理性生起堅定不移的定解。 在如是定解的基礎上實修最為善妙。 六是若我們的戒行清淨如法,廣聞博學三藏教典,弘法利生的事業亦興盛廣泛,且為眾人尊為賢善者,縱然具足這些功德自己也不能驕傲自滿,而更應該謙卑謹慎。

欲修行者慎思之六法:未舍今生故土不願離;

未斷貪執靜處呆不住;未通宗派自心為法縛;

未生禪定墊上坐不住;無有對治不能勝散亂;

執戒禁取智慧亦成毒。 是故慎思此等極重要。

凡欲修行之人皆當慎重思維之六種法:一是我們若未生起捨棄今生的念頭,則會貪戀故土而不願離開,如是貪執自己的家園和父母親友,一旦提起自己的故鄉就會贊不絕口、嚮往不已。 若能捨棄今世,則會義無返顧地捨棄故鄉這一引生貪嗔的來源。 二是若我們未斷除對財色的貪執心,則於適宜修行的靜處是呆不住的,具有貪心之人就算已經安住靜處,並賭咒發誓不得成就絕不離開此地,但幾日或幾月以後他就會思此慮彼,妄想紛呈,情不自禁地便會隨貪等煩惱漂離靜修聖地。 三是在我們未能圓融地通達各大宗派的教旨之時,若恣意破斥他宗,妄立自宗,自己的心則會被所執著之法束縛。 一味的偏愛自宗者,於其他任何宗派的教義都不能觀修清淨心,非但不恭敬頂戴,而且還橫加破斥,如是過患堪多。 四是在我們未能生起禪定的境界之時,身心浮躁不安,當然在自己的墊子上是坐不住的。 世間人亦說:“修行不好的人,好像他的坐墊上長有荊棘,剎那亦難安住。”五是如果無有善妙的對治法來對治自心相續的煩惱,則不能戰勝散亂的怨敵,而且還會成為散亂怨敵的俘虜,使身心皆不得自在,所以我們應當時時依善妙有力的對治法來力敵一切散亂。 六是持執外道邪眾的戒禁取見者,依五火修煉、殺生祭祀神壇等邪行,如是他們的相續中縱有智慧亦將成為毒物。 是故我等修行人應當慎重如理地思維此等道理,以理智正確取捨諸法是極其重要的。

詳說內外道相之六法:具觀察者作事皆究竟;

具證悟者所言皆穩固;具遠見者何事皆了知;

生定解者苦行能堪忍;心法相融之人調相續;

具智慧者聞法不厭足。 此等即是內證相外現。

在此,尊者為我們詳細宣說了內外吻合之六種道相:一是具足智慧且善於觀察事物之人,無論什麼事情都能圓滿究竟地成辦。 因為他們在行事之前會仔細考慮事情的成敗,看準之事必盡全力而行,這樣一切事情無不圓滿成辦。 二是具有證悟功德之人,所立誓言極其穩固,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因為他們明因識果,利弊了然,取捨明清,故無虛言,也無變異。 三是具有遠見之人,無論對什麼事情的發生都有一定的預知,對事物的發展過程亦瞭如指掌,故胸襟寬廣,高瞻遠矚,絕不鼠目寸光地面對某些事情,故能坦然面對未來的一切。 四是通過聞思經論而生起定解之人,心裡充滿了無盡的法喜,故能堪忍修行途中所應經歷的一切苦行。 五是心與法相融一味之人,能善調自己的內心相續,令心堪能自在,故不被任何外緣和無明煩惱所轉。 六是具甚深智慧之人對佛法的渴求是熱切的,縱經多年,甚至終生聞法,也不生厭足之心,聽聞佛法即如渴者痛飲甘露般喜不自勝。 無有智慧之人僅聞幾日佛法便會自滿自驕,或聞法時心煩意亂,往往有頭無尾,斷諸傳承。 此等即是顯現於外而可供我等修行人觀察、印證之內證功德相。

解開二取繩結之六法:生貪嗔時觀心即解開;

生五毒時觀本面解開;生痛苦時脩大樂解開;

生雜念時觀自性解開;生厭倦時放鬆即解開;

處茫然時具明清解開。

能解開二取繩結之六種法:一是當我們被貪心與嗔心之繩結緊緊束縛時,應當直觀其心性,尋覓貪嗔之根源,這樣自然而然就能解開其緊縛之繩結。 二是當我們生起貪嗔癡等五毒煩惱之時,應當直觀其本面,如是自然能解開如繩結般的五毒煩惱。 三是當心裡生起不可名狀而難以堪忍的痛苦之時,若觀脩大樂智慧,尋覓痛苦的來源、住處、去處等則會發現除分別心以外何者亦不存在,了認痛苦的本性為大樂智慧,就自然能解開如繩結般的痛苦。 四是當我們生起各種分別雜念時,應當直觀其自性,待了知彼為大空離根的本體,顯而無有自性,就自然能解開一切如繩結般的雜念。 五是當我們對修法生起厭倦之時,切莫攝心過緊,而應自然放鬆寂然安住,這樣即能解開如繩結般的厭倦心。 待厭倦之繩結解開之後再重振精神,繼續用功。 六是當我們的修行處於一種茫然的狀態時,應致力於了認明然之覺性,在具足明清的境界中安住,就自然能解開如繩結般的茫然狀態。

當與修法結合之六法:甚深教言結合師指示;

指示結合前輩之傳統;傳統亦與體驗相結合;

體驗必需結合諸暖相;暖相需與所得果結合;

果位需與利他相結合。 脫離此等修法誤歧途。

我們應當了知結合修行之六種法要:一應了知顯密的甚深教義深奧難測,若僅以自己的分別智慧於經論的文字上做遊戲,則其密義、隱義無所知之,了義、不了義亦難以明辨,故只有依靠上師的竅訣才能得以明示,蒙師指點迷津方能如理修持。 二應了知上師的指示亦必須結合前輩高僧大德們的優良傳統,不能隨心所欲,亂示一氣,依法不依人,故當按原則依教指示。 三應了知所謂的傳統非為民間習俗,而是祖師大德實修體證之經驗,作為一名具相的上師,自己必須具足一定的體證驗相,如是方能無誤地引導弟子趨向解脫,若自己未生起體證與驗相而僅依前輩大德的傳流人云亦云地為弟子作指示,則難免不入歧途。 四應了知所謂的體驗必須要結合諸密續中所說的暖相和覺受,因密續所明示之暖相和覺受真實不需,無疑是一把印證我們修正確與否的標尺。 五應了知其暖相亦必須要與修行所得之果相結合,譬如認識心的本性所生暖相必須要與我們欲獲之果相結合。 六應了知我們欲獲之果位,不可夾雜自私自利之心去求,而應與利他的廣大菩提心相結合,求證無上的佛果。 如果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脫離了此等修法要訣,則將誤入歧途。

極為重要教言之六法:行善不離禪座極重要;

心與教法相應極重要;外緣不亂禪定極重要;

正見解脫邊執極重要;境界不離法性極重要;

所現方便生智極重要。

了知對自身修行極為重要之六種教言:一應了知行持善法之人時時不離禪座極為重要。 也就是說修行之人首先應讓自己的身體安住一處,進而攝心正念逐步專注所緣境不散亂,最終才能修得自心堪能無縛。 這樣一切善法功德就能自然而然地修積圓滿。 二應了知令心與佛陀的教法相應是極其重要的。 佛陀所宣八萬四千法門,法法殊勝,門門圓融,具不可思議的加持,然若行者僅停留於聞法的路口而不將法融入自心相續,則再甚深的法也不能起到調伏分別妄念的作用。 在聽聞佛法後依教奉行,令身心調柔即是心法相應之相。 三應了知在禪修之時,令禪定境界不為一切外緣所擾亂是極其重要的。 外界財色等五花八門的事情對人心具有相當大的誘惑力,但相對於具有一定禪定境界的修行人來說亦是無利無害,喜怒哀樂之事理所當然會置之度外。 四是我們通過聞思所得到的大中觀或大圓滿之正見應當解脫一切邊執戲論。 因為只有在無垢而究竟的見解基礎上實修才能獲證究竟的果位,而離一切邊執戲論是大法界的本性故最為究竟,樹立此離一切邊執戲論之正見亦極其重要。 五應了知我們在修法過程中所獲得的任何境界均不離法性,爾時不起任何分別執著是極其重要的。 六應了知顯現的一切法都是能令我們生起智慧的一種方便,故有方便與方便所生的關係。 無論是眼識所見,還是耳識所聞等諸法都可相應轉為道用而成為生起智慧的方便,這是極為重要的竅訣。

當行真實正法之六要:觀輪迴過當除貪執心;

修煉無實當知如幻化;發菩提心當唯行利他;

密意離思當辨輪涅法;一切妄念當知自解智;

自獲加持當轉他人心。

欲獲究竟解脫的修行人皆當行持六種真實的正法:一是經常觀察輪迴的諸般過患,諸如地獄的熾熱苦、餓鬼的飢渴苦、傍生的愚癡互啖苦、阿修羅的嫉妒戰爭苦、人間的三苦八苦、天人的臨終五衰苦,如是處處充滿痛苦,故當斷除對輪迴的貪執心,生起堅固的出離心。 二是經常觀修諸法無實、如夢如幻之性,無論依聖教量還是理論都能抉擇諸法的無實本體,了知任何法都是緣起和合的一種假相,其作者就是我們迷亂的心識。 如是數數熏修,以串習力漸漸就能斷除對諸法的實執心,終將徹證諸法顯而無有自性的本體。 三是欲發菩提心者,唯一應當行持的就是利益他眾的事業,時時以大悲心愍念眾生苦楚,身體力行地救護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四是通過聞思修行和誠敬信心的祈禱,即能獲得上師的意傳加持,其真實密意雖然超思離言,但在本然安住時,亦應明辨輪迴與涅槃之法。 我們所了認的本來覺性是涅槃法,一切分別尋思都是輪迴法,如實了了分明,不可混亂。 五是我們應當依靠上師所明示的竅訣來直觀一切分別妄念的本面,無誤了知妄念即是自解脫的智慧。 六是在我們獲得上師三寶的加持以後,應當盡力以各種善巧方便轉化他人之心,如未信佛法之人,令其誠信;疑信參半者,令其消除懷疑;已信佛法者,令其增上並穩固信心,從而趨入真實正道修行。

斷除修行歧途之六法:心不散亂離戲中安住;

心不茫然自具明覺性;心不漠然以正念攝持;

心不愕然具明樂覺受;心無希憂光明任運成;

心無方圓無偏而觀修。 如是而行無誤殊勝道。

修行的目標雖已明確,但在實修之時仍有許多方面需要注意,誰也不會希望自己成為睜著眼睛跌落深淵的不幸者,所以我們應當了知能斷除修行過程中的種種歧途之六法:一應攝心正念不令散亂,安住於遠離有無等一切邊執戲論的境界。 二是我們應恆依上師的教言對治修行中的種種境現,不可使自心呈現茫然無所措的狀態,如是智慧明清,自然就具足了明清的覺性。 三是在修行的過程中不管出現何種境相,自心皆不可漠然視之,當時時以正念攝持相續,依勝觀與寂止雙運而修。 四是無論會遇善妙的順境還是出現惡怖的徵兆,自心皆應如如安住,不可感到驚愕,如是於彼境界中就自然會具足明樂無念的殊勝覺受。 五應了知我們修行之心既不能希求涅槃亦不可憂慮自己沉溺輪迴,因為大光明的本體是任運自成的。 六應了知我們每一個眾生的心本來無有方圓等任何相狀,究竟實相遠離言思,故當無偏袒、執著地如實觀修。 真能如是行持之人,即可遠離種種歧途而無誤趨入速獲解脫的殊勝正道。

諸入道者莫成之六法:穩固信心莫成二取心;

厭離輪迴莫成痛苦心;廣聞博學莫成為名言;

精進修行莫成圖安樂;發心利他莫成為形相;

高高見解莫成傲慢心,此等極為重要具者少。

令諸入道者莫成過患之法有六種:一是我們雖應穩固對上師三寶的信心,但切莫將信心轉為執著而增上能取與所取的實執心,更不可以虛偽的信心對待上師三寶。 二是我們雖然應對輪迴深生厭離,並強烈希求從中獲得解脫,但切莫將此心轉為另一種無形的束縛,以致覺得難以自拔而成痛苦心,當以輪迴的種種苦患來增強自己的出離心,從而勤修能獲得解脫之正道。 三是我們雖應廣聞博學一切知識,但切莫耽著名言詞句的優劣,當深入細緻地理解所修之法義,令心與法相應。 四應了知精進修行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究竟的成就,乃至最終成辦利益眾生的事業,故切莫將此精進心轉為貪圖暫時的福報與安樂之有漏因。 五是我們既然已廣發菩提心,就一定要拿出實際行動,積極真實地利樂他眾,切莫成為形相上及口頭上的利生事業,願行一致才能圓滿菩提大業。 譬如,有些人雖常常鼓吹自己是大乘佛子,但於心裡卻從未發起少許利益眾生之心,遇到好事自己就拼命攀求,遇到壞事就推委於人,時時處處自私自利,這就是大乘佛子修行的一大錯舉。 六是大中觀、大圓滿等高深的見解難以真實堅固的生起,一旦生起如是甚深正見切莫以此成為滋生傲慢心之因。

上述之要點對我們每一個修行者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但這幾點要求比較高,實行起來亦有一定的難度,而且時值末法,具高深見解而無傲慢者少,精進行持而不貪圖利樂者少,發心利益他眾而不成形相者少,還有很大一部份人為達到自己的目的唯持佛法的形相,如是等等。 真能圓滿斷除此諸過患之人非常稀少,故當牢記這些教誨,防非止惡。

作為最深要訣之六法:滅除我執恆自取失敗;

根除實執莫有表功心;斷除無義散亂閒雜語;

所見皆觀離戲之心性;斷絕牽連莫隨六境轉;

遠離貪執了達法性義。 如是而行自利速成辦。

作為修行人我們應當了知最甚深的六種竅訣:一是若欲滅除我執這一流轉輪迴之根本因,就應恆時身處卑位,處處謙讓別人,自己取受一切失敗與痛苦以錘煉自己的意志。 如《修心八頌》中所云:“虧損失敗我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二是當我們根除了對萬法生起的實有執著時,切莫滋生表功稱德之心,也就是說不可美言自己破除實執的功德,此心一起,便落執著,試問有何功德可言? 三是我們應該斷除一切無義的散亂和閒言碎語,令自己的身體穩然安住,口中常誦經咒贊偈,心意思維佛法義理,當如是如法行持。 四是日常生活中所見聞的一切法皆應以理觀修為離戲之心性、遊舞等力現。 五是我們應當斷除對親友眷屬的牽連,令身體穩如泰山、心如如不動,安住於如夢如幻的境界之中,不隨色、聲、香、味、觸、法六境所轉。 六是當我們最終遠離一切貪執之時,就能徹底了達萬法之本性——真實義。 若能如是行持者,雖不求自利而一切自利都將自然而然地迅速成辦。

詳細宣說真相之六法:誠心依止上師無迷亂;

及時行善死亦無後悔;不執親怨相合眾人心;

感恩圖報眾皆成恩人;斷除嫉妒報復調自續;

追循前輩足跡成所願。

在此尊者又為我們詳細宣說了修法之六種真相:一是若能不假虛飾地以誠敬的信心依止上師聞思修行,則在修行的旅途中決定無有迷亂,亦不會被違緣擊倒,且能轉逆境為順境圓滿成辦道業。 二是若我們毫不懈怠地及時行持份內的一切善法,則能修積足夠的善根資糧,如是縱至死亡來臨亦無有後悔。 三是不以貪嗔之心偏執親友與怨敵,坦誠平等地相待一切眾生,如是自己所作所為都能相合眾人之心。 四是我們應當培養知恩報恩的美德,世間諺語亦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凡是有恩於己之人,哪怕僅僅是點滴恩惠都要盡心盡力地報答,這樣眾人都將成為自己的恩人而自然能平息心中的怨恨、嗔恚。 五是修行人應當勵力斷除惡毒的嫉妒心和報復心,恆時與人為善,常修隨喜,乃至他人的一毫之善也真心實意地隨喜讚歎,如是數數熏習,很快就能調伏自心相續。 六是我們的一生唯有追循前輩得道高僧的足跡,腳踏實地的修行,才能速疾成辦自己的一切所願。

最深解脫相續之六法:見為心性認識其本面;

修為光明境界詣明性;行為如幻所行轉道用;

體驗現為法性斷貪執;果位自具放下希憂執;

事業利他悲心度眾生。

我們應了知能解脫自己相續且最為甚深之六種法:一應了知見修行果四步驟中之“見”是通過聞思經論的智慧來認識自心本面而得來的,如大乘了義經中所說“心無有心,心的自性即是光明”,如實了認本體方為甚深之見。 二應了知我們所“修”持的是心性之光明自現,在達到既無合離,亦不退轉的明性境界時,能如實安住即為殊勝之修。 三應了知我們所“行”持的是在後得位中不離如夢如幻之性,以夢幻境界來攝持一切所行,將一切顯現轉為道用,破除一切貪欲實執心,如是乃為殊勝之行。 四應了知我們在修行過程中的一切體驗或覺受之現都是無有實質之法性,無論好的覺受還是不好的覺受均不可執著,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切如小兒看戲般毫無執著。 把握住空寂離戲的本體並斷除賢劣等一切貪執即能解脫自心相續。 五應了知我們最終所獲證之“果”是自然本具且圓滿一切功德的,故當放下一切執著,既不希求涅槃等安樂,亦不憂慮自己墮落輪迴的痛苦,如同流浪異地變成乞丐的王子,一旦回歸王宮,理所當然地會登上國王的寶座一般任運自在。 六應了知我們獲得成就的最終目的是為度化一切眾生,所以自己畢生事業就是展示大悲心,引導眾生離苦得樂,直至成佛。

諸修行人秉性之六法:發心利他則愛諸有情,

出現嗔心當知安忍伴;仁慈布施則具眷屬眾,

未聚當知增上善法緣;具有證悟云集護法神,

未集當知失毀誓言致;斷除貪心集聚諸財物,

未集當知往昔業所感;接近成就違緣多出現,

未現當知前輩師加持;精進修行之人易著魔,

未著當知行善極切要。 未知此理容易生邪見。

諸修行人通常具有的秉性有六種:一是若人已發菩提心利益他眾,則能慈愛一切有情,時時以大悲心護念眾生。 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縱遇他人的種種非理傷害,都能善增安忍,並認知此為修習安忍的最佳方便,使之成為修行的殊勝助伴。 二是具足仁慈心者,常常會毫不吝嗇地發放布施,此舉自然能集聚眾多眷屬。 倘若自己施以如是仁慈之舉,仍然未能集聚眷屬,則應了知此乃增上成就一切善法因緣的方便。 因無人際關係的干擾,自己會有更多的時間來成辦道業,故不必為此憂慮而應生大歡喜心。 三是修行具有一定證悟之人,他的周圍自然會集聚無數護法神眾。 倘若未能如是集聚護法神眾,或自己無有這方面的感應,則應了知可能是因為自己在某些方面失毀了誓言的過患所致,故當深生慚愧,勵力懺悔。 四是斷除貪欲心而知足少欲之人,自然能集聚諸般財物,且不勞自得,受用無窮。 倘若我們未能如是集聚財物,切忌不可怨天尤人,應當了知這是自己往昔因吝嗇而未能上供下施的業力所致。 補救之方即及時將自己所擁有的少許財富以無限歡喜之心上供三寶、下施貧眾,以此修積來生福報。 五是當我們的修行達到一定境界,且接近成就之時,一般來說,容易出現眾多違緣,不是身體的四大不調就是心裡的妄念叢生,使身心不得安寧。 如果在我們修行的旅程中未出現此諸逆緣,一切都吉祥圓滿,則應了知這是前輩傳承上師的慈悲加持與呵護所致,因此更應該增強信心,猛力祈禱,切莫以此滋生傲慢。 六應了知不具足正見、福報又欠缺之人,若忽視福資糧一味地精進,往往容易走火入魔,心著魔境或出現一些魔障。 所以在未出現魔障違緣之前我們應當依具德上師的開示樹立殊勝正見,同時精勤行持善法,注意福慧雙修。 由此可知具有足夠福德資糧及無我智慧空見的修行人,任何魔障都不能傷害他。 我們若未了知此等道理,則容易對上師三寶生起邪見,乃至不能正確如理的面對現實。

究竟了義教授之六法:欲證見解當尋證悟者,

未得見者脫離四邊網;欲修等持當尋觀修者,

未得修者動念無實體;欲持行為當尋行持者,

未得行者無別自解脫;欲獲果位當尋獲得者,

未得果者自然圓三身;欲成事業當尋成辦者,

未得成者未尋任運成;欲得地道當尋得證者,

未得證者詣至實相地。 此乃究竟精華之教授,

當知一切皆為覺性幻。

我們應當了知最究竟了義之六種教授:一是若欲證悟甚深的見解,在實修之時就應當尋找心的本性,看法性之中是否有一個實有能證悟的補特伽羅,若如理觀尋以後,見心的本性遠離虛妄分別,始終未能找到自相實有的證悟見解者,爾時就自然脫離了有無等四邊戲論之網罟。 二是若欲修習止觀一味之等持者,首先應當尋找法界本性中是否有自相實有的修習等持者,這樣以理觀尋始終未能得到自相實有之修者,則一切本無實體之動念,就自然融入法界而生起止觀一味之等持。 三是若欲如理行持甚深教法者,首先應當尋找自心本性中是有否存在實有能行持之人,如是以理觀尋後,結果未能獲得自相實有之行者,則一切行為皆無別而自然解脫。 四是我們若欲獲得普賢如來的果位,首先應當尋找法性中是否有自相實有的能獲得此果之人,如是以理觀尋後,結果未能獲得這樣的得果者,則自然就會圓滿成就三身無別的本體。 五是我們若欲成辦事業,首先應當尋找真如本性中是否存在實有能成辦之人,如是以理觀尋後,結果未能獲得這樣的成辦者,則自然覺悟一切事業無需尋覓和勤作而能任運自成。 六是我們若欲獲得五道十地之一切功德,首先應當尋找大法界的究竟本性中是否存在自相實有的能如是證得之人,如是以理觀尋後,結果未能獲得這樣的證悟者,則自然詣致究竟實相之本地。 無垢光尊者在此諄諄告誡我們:此等乃為究竟精華之甚深教授,眾修行者應當了知一切諸法皆為覺性幻化之遊舞力現。

調伏自心殊勝之六法:摧毀自以為是我慢山;

所嫉妒者頂戴為本尊;貪執利他以慧利刃斷;

辨別善惡勿謗因果法;不謗正法調柔不放逸;

妄想他過思自不清淨。 如是而行心與法相應。

了知善能調伏自心相續,且最為殊勝之六種法:一應摧毀自以為是、貢高我慢之惡見大山,因為只有將一切惡見之山夷為平地,才能留存功德之水。 否則不管我們如何精進行持皆不能獲得加持和修行之功德。 二應將自己所嫉妒之境觀想成本尊,對之恭敬頂戴,思彼一切顯現皆具甚深密意,我不敢妄加輕視誹謗,時時隨喜他的善業功德。 三是我們若恆時貪執利他之事業,如是著相不捨則會變成束縛之因,故應力揮智慧的寶劍,徹底斬斷執著之網,將一切利他的善行都觀為無實夢幻之性。 四是我們在辨別善惡諸法之時應當謹遵聖教量來正確取捨,若隨心所欲地妄下結論,則容易導致毀謗因果法的過患,故切莫誹謗因果法門。 五是我們每一位修行人都不能隨意誹謗正法,若能依教調柔自己的相續,攝伏根門,不令放逸則為最善妙的行持。 六是若發現自己在妄想他人的過失,則當立即思維此是自相續不清淨的緣故。 因為外在的一切境現皆是自心的幻變,只因自己的心不清淨才時時處處唯見別人的過患。 若自己的心清淨,則所見一切無不清淨,山河大地皆現為清淨剎土、一切眾生皆現為佛和菩薩。 能如是作觀、行持之人,其心與法已畢竟相應。

區分界限直指之六法:覺性明淨解脫宗派執,

即是直指見解當斷定;自性大樂解脫緣二執,

即是直指修持護本性;方便智慧雙運果道用,

即是直指行為如幻行;現有剎土斷除耽俗念,

即是直指誓言當清淨;所現自然智慧大樂性,

即是直指四灌證地道。 如是行即密宗瑜伽士。

區分修行界限而直指心性之法有六種:一應了知我們的覺性是本來明淨、本來解脫的,沒有任何宗派的偏執。 若以貪嗔之心耽著各宗各派有賢劣之別,則不可能現證覺性的本體,這就是無上大圓滿見解的竅訣,應當如實斷定。 所謂金剛密乘的無上見解,並不是依宗派的辯論來抉擇,而是依上師的竅訣來直接了認的。 二應了知我們所要修證的自性大樂智慧本來就解脫於所緣之二取執著,此即是大圓滿直指修持之竅訣,應當如實護持本性。 三應了知以方便與智慧雙運,將果轉為道用而修即密咒金剛乘直指行為之竅訣。 我們依上師的教言已明知法界的真如本性,於修道中不起實有耽著,以如夢如幻的觀修方式而行持。 四應將現有之器情世間觀修為清淨剎土,以斷除耽著世法之庸俗分別念,此即是密乘直指誓言之竅訣,我們應當謹慎護持,恆令誓言清淨。 五應了知器情世間所現之一切諸法,都是自然智慧大樂的本性。 此即大圓滿中直指寶瓶、秘密、智慧、句義四種灌頂的竅訣,我們依此竅訣即能如實地證悟一切地道功德。 真能如是行持之人即可稱為無上密乘之瑜伽士。

如法行持具足之六度:無有貪執即是布施度;

自心無垢即是持戒度;無有嗔心即是安忍度;

厭離出離即是精進度;安住密意即是禪定度;

證悟心性即是智慧度。

如理如法行持之人必定會具足六度功德:一是如果我們自己的心對任何有情、財物都無有絲毫貪欲、吝嗇等執著,那麼就已成就了布施度之功德。 二是無論遇到美妙悅意的對境還是穢濁惡劣的對境,自己都能以清淨觀等同視之,自心無垢故不分別外境的垢染與清淨,這即成就了持戒度之功德。 三是縱然無端遭受他人的欺辱和損害,自己也毫無嗔惱與敵對之心,這就成熟了安忍度之功德。 四是我們若對世間一切具有欺誘性之法生起厭離,並且迫切希求出離三界輪迴,應當了知這就是精進波羅蜜多之功德。 五是我們若能一心安住於諸佛菩薩的智慧密意之中不散亂,也就是了認自己的心與上師本尊的智慧密意心無二無別,那麼我們的心性就是上師的心,上師的心就是諸佛菩薩的智慧,如是安住密意,即已成就禪定波羅蜜多。 六應了知當我們通過上師所介紹的竅訣而了認並證悟心的本性之時,就圓滿成就了智慧波羅蜜多。

大乘總綱教言之六法:恆念死亡鞭策己精進;

所行均依串習修正法;籌劃所作積善淨惡業;

勤積二資行持三殊勝;心向正法行善入正軌;

所作利他相應無我義。 何人行此趨入勝藏乘。

我們應當了知大乘總綱教言之六種法:一應以恆念壽命無常、死亡不定之教言來鞭策自己精進地聞思修行。 在尚未得到生死自在之前,誰都不能事先預知自己何時何地何處死亡,死神亦不會提前給你通風報信,所以我們應當抓住現前閒, 暇, 圓滿的時機精進修持正法。 二是我們應當斷除一切無義瑣事,將平常一切所作所為都歸攝於聞思修行,依靠一種善法加善法、更增上善根的串習力來修持正法。 三是我們若欲對美好的未來作籌劃和準備,則所作所為都應達到修積一切善法功德、淨除三世一切惡業的目的。 四是若欲精勤修積福慧二種資糧者,應當以前行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後行迴向殊勝而行持,如是則能攝持自己所修積的一切善根,且令善根乃至菩提果間無有窮盡。 五是我們的心唯一應趨向正法,行持一切善業,這樣才能步入正法之軌道。 六是我們的一切所作皆應以利他為準則,並以三輪體空的智慧來攝持,如是才能相應人法二無我空性之真實義。 當我們真實證悟無我的大空性境界時,一切煩惱與痛苦都如煙消雲散般不復存在。 我們之所以煩惱痛苦,追根溯源就在於有我執與我所執的顛倒與迷亂。 若行者能謹依理智來透視人法二我之自性,逐層破析,最終所證悟的二無我的智慧就是殊勝的大樂財富,無論何人,只要能如理行持都將準確無誤地趨入殊勝寶藏般的金剛乘。

斷除脫離過患之六法:依止具相上師勿脫離,

若離不能進入解脫道;自心穩固信心勿脫離,

若離不能詣至法性境;實修甚深竅訣勿脫離,

若離不生菩提之苗芽;廣聞博思智慧勿脫離,

若離不解懷疑之束縛;住所山間靜處勿脫離,

若離則隨散亂憒鬧轉;精進毅力誓言勿脫離,

若離無有獲得功德時。 是故不相脫離極重要。

修行人應當斷除不該脫離之法因脫離所致之六種過患:一是當我們依止了一位具足圓滿法相的上師時,就應常以三喜供養敬獻上師,如幼兒不離慈母般緊緊依偎在大恩上師的身旁聞思修行,切莫與之脫離。 倘若自己因學無所成,或其它某種因緣而棄離了上師,那麼於行道途中肯定會遭遇誤入歧途乃至躍落深淵的苦果,總之不能進入解脫生死痛苦之正道。 二是自己的心切莫如絮隨風飄蕩,一定要努力使其得到穩固,當然更重要的是此心萬萬不可脫離對上師三寶的信心,倘若棄離了信心,那我們肯定不能詣至本來法性的境地。 三是我們在實修的過程中切莫脫離了上師介紹的甚深竅訣,倘若離開瞭如此重要的竅訣,則肯定不能生起菩提心之苗芽。 四是我們若欲廣聞博思浩翰如海的三藏教典,那就不能脫離殊勝的智慧,倘若離開了智慧,無論您怎樣精勤地廣聞博思,都不能解開懷疑的束縛網。 經云:“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因此我們在廣聞博思三藏教典的同時應努力生起殊勝智慧,如是才能解開一切疑網。 五是我們的住所切莫脫離山岩林間等寂靜處,倘若離開了有利於修行的靜處,則自然會隨散亂憒鬧諸境所轉。 所謂憒鬧者,憒即胡塗,鬧即熱鬧,胡塗加熱鬧等於胡鬧,如是身心隨境散亂,時時與人胡鬧,根本不利於修行。 六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切莫脫離了精進用功和吃苦耐勞的毅力,以及種種應當受持的誓言。 倘若此三者互相脫離,則肯定無有獲得修行功德之時日。 是故我們在聞思修行的過程中千萬不要脫離上述六種息息相關之法,這些修要竅訣對於我們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

恆依止時除魔之六法:依上師時莫入剛強魔;

依三寶時莫入不敬魔;依靜處時莫入懈怠魔;

聞思之時莫入難化魔;修禪定時莫入無增魔;

利他之時莫入散亂魔。 不入此等魔者如晨星。

我們恆時依止上師三寶修行的過程中,為遣除魔障所應謹慎之六法:一是無論我們需要成辦什麼事情,事先都應請示上師,得到上師的開許和指點以後再實行。 若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則容易趨入剛強難化的魔境,是故我們應當時時處處謹依師教奉行,切莫讓剛強魔乘虛而入。 二是皈依佛法僧三寶時,切莫趨入不行恭敬的我慢魔,因為三寶的加持唯依自己的恭敬與信心方能獲得。 雪域大成就者華智仁波切亦說:“儘管三寶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和功德,若無恭敬心,仍然不能得到。”三是當我們依於寂靜處修行時,應當趁此大好時光和優越的環境,精勤用功修行,切莫讓自心趨入懈怠散亂之魔。 如果無有精進,則世出世法均一無所成。 四是我們在聞思之時應當依文解義,令法義深入自心,善調相續,切莫趨入難以化度的魔境。 若將經續論典的教義當作耳邊風,聽聞後就置之不理,將法本束之高閣,或將經論教義視為一種與自己毫無關係的傳統,如是心法背離之人已完全失去了聞法的意義,無疑將成為佛法油子。 五是我們在修習禪定時,所修之境界應當步步增上,若自己修的是世間有漏的禪定,則應令其禪境增至出世間無漏的禪境,切莫如海底頑石般趨入無增之魔境。 若能虔心精勤地於上師處祈示疑難,生起無漏正見,如理起修,則能順利地增上禪境,令自己的修證更加明清,進而圓滿一切功德。 六是我們在發心利益他眾之時,不能心生疲厭,應當一心一意、精勤不懈。 如《華嚴經》所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脫離苦。”切莫令自己利他之行趨入散亂懶惰之魔境。 當今末法時期,眾生業障深重而福德淺薄,所以,不趨入此等魔境之人確實寥若晨星。

修學究竟相伴之六法:殊勝見解相伴穩固翅,

否則無法翱翔法性空;清淨誓言相伴三學處,

否則無法獲得諸成就;殊勝行為相伴諸時機,

否則無法渡至輪迴岸;實修相伴自然智慧見,

否則無法根除二取惑;覺受增上相伴修妙力,

否則無法戰勝煩惱敵;甚深竅訣相伴諸境界,

否則無法實現諸願望。 故當修此真實精藏義。

為令我們修學達到究竟的彼岸,途中需要六種相伴助益之法:一是通過聞思經論教典而樹立起來的殊勝見解必須要相伴穩固的雙翅,否則就無法任運翱翔在法性太空之中。 譬如雄鷹,若無強健的翅膀則難以飛翔,同樣,若我們的見解如同雲霧中的日輪時隱時現般不穩固,則無法證悟法界本體。 二是我們若欲清淨自己所守持的誓言,則必須相伴戒定慧三學功德,否則就無法獲得暫時與究竟的諸般成就。 因為勤修三學功德之人,其內在的貪嗔癡三種煩惱亦能相繼斷除。 經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待我們內在的無明煩惱淨除後,所守持的一切誓言自然就會清淨。 三應了知雖然密咒金剛乘中有很多不共的殊勝行為,但這些秘密行為在非時非處或不契機的眾生面前是不能隨意顯示的。 縱要顯示亦必須相伴成熟的時機。 否則,自他都無法渡至輪迴苦海之彼岸,且易令見聞之眾生生誹謗而造重罪,如是更加墮落,受苦無量。 四是無論何者欲實修佛法,所行都必須建立在正見的基礎之上,“見”如雙眼,“修”如雙足,實修必須相伴自然智慧之正見,二者只能相隨,不得脫離,當如是善加攝持,否則決定無法根除能所二取的無明煩惱。 五是若我們欲令自己修行的覺受得以增上,則必須相伴修行的妙力,也就是了認覺性並加以修煉,二者相輔相成方可趨至所欲之境地,否則就無法戰勝內心相續的煩惱怨敵。 六是上師為我們指示的甚深竅訣必須相伴實修的諸般境界,否則亦無法實現自利利他的一切願望。 是故我們應當速急修持此等真實有利的精藏教義。

宣說主要教言之六法:主要住處依止寂靜山,

否則他境皆是痛苦因;主要道相上師敬為佛,

其餘道相錯亂緣起法;主要誓言現空皆雙運,

否則相互脫離不成就;主要證相妄念轉為智,

否則無法擊敗所斷軍;主要作想斷除輪迴貪,

否則將隨今生瑣事轉;主要見解認識證者面,

否則不能擺脫常斷邊。 恭敬牢記此等珍貴藏。

在此宣說我們主要應依修之六種教言:一是修行人主要的住處應該是寂靜的山間,因為依止寂靜之處可以免去人際往來的雜亂和乾擾。 如是常與鳥獸為伴,絕不會產生諍執和煩惱,故能一心成辦道業。 若處繁華都市之人際雜亂等境地,不具定力之人自然會隨境所轉,以致一切所作所為皆成痛苦之因。 二應了知我們在修行中主要生起的道相是恭敬頂戴自己的上師為佛陀,其餘顯現的道相,諸如本尊現前、得諸佛授記等,若行者對之生起耽著,則將成為錯亂意識的緣起法。 三應了知我們在修行過程中主要守持的誓言是現空雙運或智悲雙運。 在名言顯現中自己的內心應對一切眾生具有平等無偽的大悲心,同時不離諸法如夢如幻的境界,於勝義的自觀境界中皆無二取執著,通達諸法本體空性,超離一切邊執戲論。 若現空相互脫離,耽著顯現與空性為自相各異之境,則根本不能獲得無上的成就。 四應了知修行中雖有不同層面的多種證相,但其中最主要的證相則是將一切分別妄念轉為無垢智慧,無論生起什麼妄念皆以與之相印之五種智慧來攝持,或依教觀察並了認妄念的本性,如是當下就能現前智慧。 否則就不能擊敗無明煩惱的軍隊,因為妄念尚未轉為智慧之時,一切證相都是虛假的,所修如同紙上談兵,根本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如果一切妄念与智慧达到无二无别之等性,则如具足力敌千军的大将,一切烦恼怨敌都将摧毁无余。五应了知我们一生中主要作意思维的是如何断除对轮回的贪执心,如以教言窍诀认知轮回的过患与痛苦,淡化妙色美境的诱惑力,看破、放下轮回诸法,如远离毒蛇坑般刻不容缓。我们在轮回苦狱中修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故当小心谨慎,刹那亦不可放逸,否则将随今生诸般琐事所转,不仅身心失去自由,且有沉溺轮回、永远不得解脱的过患。六应了知利于修行最主要的见解是认识证悟者之本来面目,也就是了认心的本性、现空一味的真如实相,否则根本不能摆脱常断二边之戏论,无疑还可能会形成修行的最大恶见。是故我们应当恭敬闻受、牢记此等最为珍贵的教言宝藏。

宣说自然成就之六法:舍弃琐事自然成善法;

三学清净自然聚护法;悲心究竟自然利众生;

念修圆满自然成事业;悠然放松自然见法性;

成就殊胜自然成共同。

宣說能令修行人自然獲得成就之六種法要:一是作為修行人,我們應當捨棄世間的一切無義瑣事而一心專入出世間善法之正事,如此無論是利益他眾還是自己聞思修行等一切善法都能自然成辦。 二是若能清淨守持三乘學處,也就是說令小乘別解脫戒、大乘菩薩戒、密乘三昧耶戒都清淨無染,則於自己的周圍自然能雲聚護法神眾,他們也必定會鼎力護持我們所修之道業。 三是若我們愍念眾生苦楚的大悲心達到究竟,則自然而然地會去廣利一切眾生,把他們從痛苦的深淵中解救出來,令他們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安樂。 因為菩薩在大悲心的催促下,唯行拔苦予樂的利生事業。 四是倘若我們的念修得到圓滿,如念誦某些儀軌和心咒以及所修之等持都能達到要求的極限,則將自然圓滿成辦息增懷誅等一切事業。 五是在修行中我們不能攝心過緊,比如琴弦,太緊易折斷,太鬆無力亦不能湊出妙音,修行亦需要鬆緊適度,當悠然放鬆時,則自然能現見法性本面。 六是若自己能成就殊勝而不共同的悉地,則於一切共同的悉地,即便心無希求也會自然圓滿地成就。 譬如,在我們成就無學道佛果的同時,無疑也圓滿成就了有學道所攝的一切功德。

不墮眾多人中之六法:不斷耽著愛現世者多;

不修佛法平庸死者多;不依對治毀三戒者多;

不行聞思盲目修者多;輕視因果墮惡趣者多;

修為憒鬧之魔誘者多。 望己莫墮眾多人之中。

修行人應當身處寂靜之地,潛心修學,為了不墮入眾多閒雜的人群中,我們應恆念六種法要:一應了知在末法時期貪愛現世者眾多,若行者不能斷除對世間八法的耽著,並苦苦追逐,迷戀不捨,這無疑將釀成無限循環之苦因。 因此我等修行人應當看破今世,捨棄世間漏法,獨自往詣靜處修行。 二應了知世間之人不知修持佛法而平庸慘死者眾多。 歷史上曾出現許許多多名垂千古的著名人物,誠然他們對人類社會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因不懂佛法因果,在死亡之時仍是非常平庸可憐的,甚至有些所謂的修行人,由於未能如法行持,在死亡之時自然忘失正知正念,故也顯露出平庸可憐的境相而離開人間。 三應了知修行不如理依法對治,任隨自己的分別妄念恣意毀犯三乘戒法者眾多,只有令善法融入自心相續而如理如法行持者才能持守清淨戒律。 四應了知當今末法之時於經續論典不行聞思、初入門就盲目地修持甚深法要者眾多。 有些人認為聞思並不重要,因其費時費力,還不能獲得神通等證相,鼓吹只有實修最為重要,且是直取證相的唯一途徑。 這些大言不慚地高讚實修而忽視聞思的重要性之人,自以為是上根利智便立即著手於大圓滿、大手印、大威德等甚深法門的修持,如是毫無見解地盲修瞎煉,最終卻落得走火入魔、深陷惡境不能出離的慘境,豈不哀哉! 因此,除上根利智者外,我們必須通過聞思的智慧來樹立殊勝的正見,在正見的基礎上實地起修,這才是最為安全穩妥的修行途徑。 五應了知現今不以因果作為修行的準則,輕視毀謗因果,並恣意妄行毀損律儀,由此墮落惡趣者眾多。 六應了知當今之行者因不知善護自之根門,放蕩不羈,隨波逐流而被憒鬧之魔誘惑者眾多。 所以我們應當祈望自己切莫墮落在眾多雜亂人群之中。

以六肯定戰勝諸魔眾:專心修法不著懈怠魔;

修心重他不著私慾魔;實相斷定不著懷疑魔;

實修離邊不著偏袒魔;修行核心不著空談魔;

密意離邊不著宗派魔。

我們應當以六種肯定法來戰勝一切魔眾:一是提持正念,日日夜夜專心修法,不著懈怠之魔。 修學佛法,無論是聞思還是持咒、觀修等都不能明日復明日地拖延,否則終將萬事成磋砣,時光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流逝,故當念“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之教言,時時以壽命無常之理來鞭策自己精進。 二是佛陀所傳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皆以修心為要,除修心以外,別無他法可修,故應對治自己的分別妄心,輕視自己而看重一切眾生,為能利益他眾,就算捨棄自己的內身外物亦在所不惜,切不可令自己著了私慾之魔。 三是對於諸法的究竟實相,我們依靠上師的竅訣已經作了相應的斷定,故應生起穩固的定解,不要著了懷疑之魔。 四是實修或安住超離邊戲的法界本體時,不要著了偏袒執著之魔。 既不能著有,亦不能著空,當處無緣中道而如然本住。 五應了知修行的核心是身體力行實際修持,故不要著了誇誇其談的空談之魔。 六應了知我們所修持的覺性是諸佛菩薩的密意,是超離一切邊執戲論的,故不要著了分別宗派等辯論之魔。 我們應當了知各大宗派貌似有別而意趣同歸的道理,佛教各大宗派原本是一家,之所以各派側重點有不同,完全是為了契合眾生不同根器的種種權巧方便之說,其究竟密意都是圓融一味的。 不懂此理而增上伺察分別者,終難獲得真實義。

謹慎抉擇標準之六法:細緻取捨因果誠信量;

言語小心有愧之標準;熏染功德善友之標準;

心性離境妙修之標準;功過不混實修圓滿量;

三身道用法盡之標準。 具足此量之士最殊勝。

依理謹慎抉擇之法可用六種標準來衡量:一是若行者能細緻入微地取捨一切因果,則知此人對上師三寶的誠敬信心之量度已達到標準。 二是若我們常以正念攝持相續,言語小心謹慎,既不招惹是非,亦不傷害別人的自尊心,這就是知慚有愧的標準。 若不善察他人情緒,信口開河地胡言亂語,這樣不僅易把自己推進是非之圈,且易刺傷他人的心,同時亦顯露了自己無智無愧之心行。 三是經過長年累月的實修,若自心相續中熏染濃厚之功德妙香,則說明我們所接觸的是賢善的道友。 譬如,常與一位具有心地善良等優良品德並且喜歡聞思修行之人接觸,受他的熏染,自己亦會變得喜好如是善行。 四是我們若能如如安住於心之本性,遠離一切緣相執著,則即達到了善妙修行的標準。 五是當我們對功德與過失了了分明,且能毫無混雜地正確取捨之時,就是實修達到圓滿的量度。 實修尚未達到此標準的修行人,往往會顛倒執取諸法或功過混雜、不能明辨。 實修實證如量的大成就者,具足如明燈一般的智慧觀照輪涅諸法,故於功過能了然無誤。 六是若能將法報化三身轉為道用,則稱為大圓滿法性盡地的標準。 修行具足此等量度之大士最為殊勝。

不應具有罪過之六法:受三戒律不應染墮罪;

隨精華義不應隨詞句;修菩提者不應墮八法;

獲得人身不應空耗廢;得深義法不應求劣法;

精通講法不應無實修。

我們應當了知不應具有之六種罪過:一是我們既已受持了三乘戒律,就應該謹慎的防護根門,令三戒清淨無染而不應染著根本墮罪。 二是我們應當依隨聖教的精華要義,不應依隨詞句而為假立之名言束縛。 因為我們受取的不是能詮之詞句而是所詮之法義,如經云:“依義不依語。”三應了知修持菩提心之人當以究竟成辦自他二利為準則,故不應墮於稱、譏、毀、譽、利、衰、苦、樂世間八法之中。 四應了知人身是非常難得,今得珍寶人身更是難上之難,既然已獲得了暇滿的人身,就應利用它精進修行,一心成辦道業,不應無義空耗或廢棄這樣寶貴的人身。 五是當我們獲得甚深修要之法義時,不應再求為了某種方便而暫時引度眾生的低劣法。 六是當我們精通講經說法這門行業時,無論自己的口才、辯才多麼驚人,都不應該缺少實修功德。 也就是說,講經說法的法師必須結合自己的實修實證,才能真正起到弘法利生的作用。

思維修行過患之六法:若多違緣則斷隨順行;

若貪世間則觀修無常;若無悲心以己為例觀;

若失加持則勤生敬信;若多損害則自多磨煉;

若欲利他發心與發願。 如是而行脫離諸過患。

應當思維在修行中容易生起的六種過患:一是倘若我們在修行中出現眾多違緣,阻撓自己的道業,則應採取相應的措施,勵力斷除隨順他人的散亂行為,除上師以外,何人亦不隨順,閉門自修斬斷一切外緣。 二是倘若我們貪執世間的人法諸境而難以斷除,則應觀修萬法無常、迅速毀滅等理來令自己看破放下世間諸事。 久而久之,自然就能如願以償的放下一切。 三是倘若實在無法生起對苦難眾生的大悲心,則應將心比己,以自己為例而觀修。 當如是思維,自己不欲受苦、欲享安樂,眾生亦復如是;在窮困潦倒、遭受種種痛苦之時,總是希望能得到別人的救助,眾生亦復如是......凡事都以自己的感受來衡量一切眾生,這樣漸漸就能引生大悲心。 四是倘若我們失去了上師三寶的加持,或得不到三根本的加持感應,則說明自己對上師三寶的信心有所退失,或根本不具足信心。 此時就應當勤觀上師的功德,思維上師的恩德,一步步引生自己的恭敬信心,漸漸就能得到明顯的加持與感應。 五是當我們遭遇諸多損害時,切莫怨天尤人,亦莫灰心喪氣,而應歡喜納受,因為損害可以磨煉我們的身心、增強我們的意志。 只有具足堅強的意志,我們在茫茫的人生天涯中才能獨當一面,勇往直前地跨越生死的大沙漠。 六是倘若我們欲利他眾,則於實際行為上應盡心盡力地作些有利益他眾之事,進而不斷地廣發大願,靠願力來推動自己的一切行為,最終能以六度四攝四無量心來圓滿成辦自他二利。 如是行持之人,必定能脫離一切過患,順利趨達解脫的究竟彼岸。

所修妙法正量之六法:受持經續佛語之正量;

傳承不斷教言之正量;未染破戒加持之正量;

未染邪法真實之正量;調伏自續覺受之正量;

現量比量推理之正量。 具此六種正量極重要。

若欲使自己所修之妙法修有所成,則必須具足六種正量:一是我們所受持的經續論典,必須是佛陀或佛之化身所說的金剛語。 唯以佛陀的智慧自然流露而非分別心臆造之經續才有一定的可信度,如實依修也決定不會誤導行者,故為佛語之正量。 二是我們所修之法無論承襲哪位佛陀或哪位祖師的法脈,其傳承只要是一脈相承而來的清淨源流,就非常可靠,我們大可遣除疑慮,放心依修,此乃祖師教言之正量。 三是若我們遵循修持的法脈未曾被破戒等過患所染污,也就是說歷代傳承上師那誓言的金絲沒有沾染過破毀誓言的鐵鏽,則為具足殊勝加持之正量。 四是若我們所修的密法既未混染過外道的邪法,也沒有被持邪見之人篡改過,則為真實之正量。 五是在具有恭敬信心和精進心的基礎上,我們運用修法來調伏自心相續時,若確實起到藥到病除、立竿見影的功效,即為體驗之正量。 秉持這樣的殊勝法脈修行後,諸如看破世間生起出離心、樹立正知正見、生起慈悲菩提心調伏無明煩惱、身心獲得快樂等都能驗證我們所行之道是無誤之捷徑。 六應了知若我們所修之法不僅通過現量尋覓不得少許過患,且依比量觀察亦不見少許過患和缺陷,則說明此法是經得起一切推理觀察之正量,如雲: “真金不怕火煉。”綜上所述,無論我們依修什麼法要都必須具足此六種正量,不具條件者,無論多麼高深、怪異之法都不能稱為正法,修則徒勞無義,甚至損人害己,故應引經據典對自己所修之法善加觀察抉擇,如理正確取捨是至關重要的。

揭露自己過失之六法:勿以虛偽惡規欺自己;

勿以不善惡業毀自己;勿著貪執鬼祟之自魔;

勿以嗔心擾亂自相續;勿以散亂憒鬧欺自己;

勿令自墮輪迴之深淵。 聽此忠告前途定善妙。

揭露自己因不如法行持而導致過失之六種法要:一應了知人生難得、壽命無常之理,反觀自己如今已得人生且具諸緣修學佛法之時,應生歡喜,如法軌正三門,切莫以一些虛偽和惡規來欺騙自己。 世間俗語云:“舉頭三尺有神明”,您的種種非理行為縱然可以矇騙官府和百姓,但卻矇騙不了諸佛菩薩和您自己的因果,今未來世都會招致一定的苦果。 二是我們應當清晰辨認善惡諸法以便正確取捨,切莫麻木不仁地以不善惡業來毀壞自己難得的寶貴人身。 三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不要著了貪執鬼祟之魔的陷害,應當自己主宰自心,常以聖者教言審視自己,貪念一起立即剷除,如是即可遠離自心貪欲之魔境。 四是修行人千萬不要以嗔心來擾亂自己的相續,萬事都要理智地面對,如雲:“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一把無明火,燒盡功德林。 ”又云:“忍字頭上一把刀,為人不忍禍自招。”可見嗔心的過患是難以估量的,故當善增安忍,切莫將自己百千萬劫勤苦修積而來的功德付之東流。 五是我們應攝心正念,提持不令妄失,切莫以散亂憒鬧來欺騙自己,更不要自尋刺激,自我麻醉,諸如以歌舞娛樂、談天論地等方式與庸人同流合污,以致喪失自尊與人格等仍不自知,故當勵力斷除這些惡緣。 六是我們應當精進如法地修持能獲得解脫的正法,以期取證安樂妙果,千萬不要令自己在袈裟底下失去珍寶人生、在教法的光耀之下墮落輪迴的惡趣深淵,一定要直奔涅槃聖城。 當知凡是能聽受此等忠告之人的前途一定是善妙平坦的。

宣說總結高低之六法:上供上師本尊空行眾;

下斷器情受用之牽連;中間修煉現空雙運義;

向外善根迴向諸眾生;向內三寶功德入自心;

中間自他行善趨空性。 依此成就深道精藏法。

宣說總結高低之法有六種:於“上”我們應當經常陳設花、香、燈、水、果五供敬獻三寶三根本,並以資財、承侍、修持聖法三種殊勝供養大恩至尊上師。 於“下”我們為了成辦自他之殊勝利益——修行道業,應當勵力斷除器情世間不利於修行的一切受用之牽連,如優越的生活環境、豐厚的物質享受以及朝夕相處的至親等,對這些牽連難捨而能捨,毅然隻身一人往赴靜處修行。 於“中”,我們應當經常熏修正法,特別是修煉現空雙運或智悲雙運之妙義。 在名言中所謂的現空雙運,即是對一切眾生脩大慈悲心,以三輪體空的無緣智慧攝持,觀修諸法如夢如幻。 於“外”,在大乘佛子廣發菩提心的基礎上,我們應將自己所造的一切善根一無遺餘地迴向三界一切眾生,願他們依靠此等善根功德而離苦得樂。 於“內”,即平時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應以虔誠而堅定的信心數數憶念三寶無量無邊之功德,並將之完全融入自心相續。 要知道三寶雖有量如海際之功德,但若自己不具恭敬與信心,仍然不能獲得,因無信心的器皿,故無法容納加持的甘露。 於“中”,即自他所行持的一切善法,都應以三輪體空的智慧攝持並迴向無上菩提,如是行持即能助我們趨達空性的境界。 依此教言如法行持者皆能成就甚深道之精藏法——普賢如來的果位。

違背正法可悲之六處:獲人身後造罪誠可悲;

遇正法後不修誠可悲;受戒律後破戒誠可悲;

失誓修行之人誠可悲;以法邪命養活誠可悲;

謀求自利利他誠可悲。 思可悲人極多真失望。

見解違背正法之人應深感可悲之法有六種:一是獲得珍寶人身有如盲龜值木、須彌穿針之難,如今我們依靠往昔的福德因緣已經獲得瞭如此難得的珍寶人身,故當善加珍惜並實際運用。 若修行人反依人身而造種種罪業,以致虛生浪死,空耗人身,則誠堪悲愍! 二應了知值遇正法較獲人身更難,如今憑藉往昔的福德因緣已經值遇瞭如此殊勝的正法,倘若未能用功修行而放浪形骸、虛喪光陰則誠可悲愍! 三是我們已受持了能使自己離苦得樂的戒律如意寶,但若未能善護自之根門,時時處處恣意妄行,無慚無愧、掉以輕心地破毀戒律則誠可悲愍! 四是我們不但已踏上解脫正道,並且無比幸運地接受灌頂而趨入了密乘,可以修持即生成佛的無上密法,其根本即是守持誓言,不令有損。 然若行者不善護密乘戒而失壞誓言,則唯有金剛地獄為其最終歸宿,誠可悲愍! 五是若人在表面上弘法利生或自己修行,暗地裡卻以五種邪命來資養自己則誠可悲愍! 六是以表相的利他來謀求利養,日日夜夜僅求一己私利而不擇手段地損害眾生利益,如是偽裝賢善之人誠可悲愍! 思維這浩瀚無垠的眾生世界,這種可悲可憐之人是不可勝數的,為此無垢光尊者當真感到非常失望。

宣說喪失正法之六因:依止惡友喪失善法因;

觀察師過喪失敬信因;不勤修行喪失覺受因;

處散亂中喪失聖法因;觀察他過喪失淨心因;

盲目認識導致迷亂因。 當斷此等六因修妙法。

無垢光尊者又為我們宣說喪失正法之六因:一是我們若依止惡劣的道友,則於無形中將令自己熏染上惡劣者的諸多過患,隨之人格亦變得極其卑劣,這就是喪失一切善法之因。 如《佛子行》中所云:“交往惡人增三毒,失壞聞思修事業,令成無有慈悲者,遠離惡友佛子行。”二是倘若我們不具清淨心,經常觀察上師的過失,則是喪失對上師三寶的敬信之因。 因此我們應當恆時以清淨心憶念上師的大恩大德,以增強並穩固我們的恭敬信心。 三是倘若修行人不具精勤心,縱然曾修行生起明樂無念的覺受亦將蕩然無存,故懈怠懶惰是喪失覺受之因。 四是如果修行人身處散亂之中,奔忙於無義瑣事,心思復雜,妄想紛飛,這就是喪失聖法之因,是故遠離散亂,安住靜處,如法行持才是增上聖法之因。 五是若我們經常觀察他人的過失而喜於說是道非,則為喪失清淨道心之因,故當常修清淨觀,視山河大地等器世間為清淨剎土、有情世間為佛和菩薩的化現。 扎嘎山法中亦云:“平時應視自己為有過失的劣者,視他人為圓具功德之賢者。”如思維自己無始以來流轉輪迴,心相續中積存著深厚的無明煩惱,故為一切過患之源,他人則是一切功德之主、圓滿斷證功德的如來,這樣觀修漸漸就能增上清淨心。 六是不具智慧唯以無明分別心抉擇諸法之人,其盲目認識即是導致迷亂之因。 是故我們應當急揮智慧利刃,以強力斷除此六種過患之因而勤修妙法。

不予六敌教授之六法:暇满人身不予温饱敌;

发心利他不予小乘敌;心性宝珠不予迷乱敌;

二资至宝不予今生敌;精华修法不予懈怠敌;

敬信诚心不予邪见敌。

为令我们珍贵的修行功德不落入无明怨敌毒手的六种教授:一是切莫将千百万劫中难得的暇满人身给予整日忙从于温饱琐事之怨敌。也就是说,我们在得到这样珍贵的人身时,应当对之倍加珍惜,精勤用功修行,不要仅以忙从温饱等琐事而空耗了人身。二是生为大乘佛子者即应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精勤地发心利益他众,且应对此殊胜的发心倍加珍惜,千万不要给予小乘劣心怨敌的手中。也就是说,我们既已发起了菩提心,就应勇猛精进地迎难而上,不能再退堕小乘。 《摄集经》云:“舍弃大乘菩提心而退堕小乘者,其过失已超胜破毁根本戒的过失。”三是我们通过闻思修行而认识的心性如意宝,应当倍加珍惜,千万不要将此珍贵的心性宝珠给予迷乱的怨敌。也就是说,通过上师介绍直指心性的窍诀,自己如法依修后也真实地认识了觉性,倘若我们未能继续熏修,不经意地在迷乱中散失了这样珍贵的觉受就太可惜了。四应了知福慧二种资粮是我们取证佛果的唯一资本,因此千万不要将此如至宝一般的二种资粮给予今生贪求名闻利养的怨敌。五是我们在获得经续教义的精华时,应当倍加珍惜,精勤修法,千万不要将甚深法义信手给予懈怠之怨敌。六应了知对上师三宝生起敬信与诚心是非常难得的,故千万不要将此珍贵的敬信与诚心给予邪见的怨敌,也就是说,若以邪念来毁坏自己的信心是非常可惜的。

恣意享受欲妙之六过:眼为色欺如蛾扑灯火;

耳为声欺如兽听琵琶;鼻为香欺如蜂嗅旃檀;

舌为味欺如鱼缚铁勾;身为触欺如象入淤泥;

意为法欺如骆驼失子。六识切莫恣意享外境。

我们应当了知恣意享受欲妙而引生之六种过患:一应了知若眼识贪著外境之财色诸法,则一定会被外境所欺诱,如同飞蛾贪著灯光而扑向灯火般自取灭亡。二应了知若我们的耳识贪著妙音,则一定会被音声所欺诱,如同野兽酷爱静听琵琶之妙音,结果丧生于毒箭之下。三应了知若我们的鼻识贪著香气,则必定会被妙香所欺诱,如同蜜蜂追寻香气而飞往茂密的旃檀林中,不幸迷失方向,最终被困死林中。四应了知若我们的舌识贪著妙味,则必定会被美味佳肴所欺诱,如同鱼儿贪著香饵,最终丧生于铁钩之上。五应了知若我们的身体贪触柔软乐境,则必定会受到美妙触觉的欺诱,如同大象贪享淤泥中那清凉柔软的触感,沉入淤泥不能自拔,最终困死在淤泥之中。六应了知我们的心若迷恋诸法,执著不舍,则必定会被法所欺诱,如同骆驼痛失爱子,以致肝肠寸断,最终丧身于迷恋爱子的痛苦之中。因此我等修行人切莫恣意贪享一切外境,应当依教修行,如法摄伏自之眼耳等六种根识,不随境转,时时以如梦如幻的方式而观修。

违缘转为道用之六法:今生念起自内断贪执;

出现病魔视为净罪障;逆境违缘视为劝行善;

怨敌损害视为劝安忍;所现妄念明观为智慧;

器情显现视为佛刹土。如是诸缘皆成菩提道。

我们应了知并通达将一切违缘转为道用之六种殊胜法要:一应了知内心相续的贪执是修行的极大违缘,在对今生的财、色、名、食、睡的贪执之念生起之时,应当观寻贪执的根源并施以对治,从而自内心予以断除即是转为道用的窍诀。二应了知修行中出现的种种病魔是净除我们累世罪障的方便法,可因受苦而了业,如是视病魔为修行助缘而欢喜承受即是将违缘转为道用之窍诀。三是无论我们遇到何种逆境违缘,都不要为之忧虑,应当视之为劝勉我们精进行持善法之方便,切莫因此而退失信心。四是在我们遭受怨敌的无端损害时,应当灭除嗔恚之心,逆来顺受,将外来的一切损害视为劝勉我们修习安忍波罗蜜多之方便。五是我们应将所显现的一切妄念明观为智慧的本体。阿底峡尊者也说过:“纵然一日中生起一百个妄念,只要擅于将之转为道用,就会呈现出一百种法身智慧。”故说明观妄念的本性是转为道用的窍诀。六是将器情世间的一切显现视为诸佛菩萨及其清净刹土,如是观修清净即为显现转为道用的窍诀。我们若能恒时如是观修,则一切违缘都将成为菩提正道之因。

未知此理误解之六法:对于功德过患行取舍;

对于六道轮回执高低;对于觉性本面执生灭;

对于通彻智慧行断治;对于觉性之义欲修证;

妄想他处寻求胜妙果。未懂高深义之自性故,

浅慧凡夫追求世间法。

未能了知此等甚深道理而引起的误解有六种:一是若人未能了知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则会导致著相取舍功德之过失。二是若我们未能了知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则于六道轮回中会执著有高低之别,认为三恶趣低、三善趣高而生起自相的执著。三是若我们未能了知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则于觉性本面亦会执著有生灭之相。四是若我们未能了知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则会将通彻无碍的自然智慧执为所断法而励力施行对治,如是依修仍落入有执之戏论,离法性真如的无分别智慧尚有千里之遥。五是若我们未能了知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则认为本来的觉性是新生之有为法而欲修证,乃至此执未断除前,终不能证达本来之觉性。六是若我们未能了知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则不知自心是佛,反而于他处寻求胜妙之佛果,如是舍近求远,费时费力而难证菩提。凡是尚未懂得如是自性之甚深义理的浅慧凡夫必定会追求世间诸法而远离正法之捷径。

诸修行者羞愧之六法:入佛门者造罪真羞愧;

耽著词句不修真羞愧;立誓发心执我真羞愧;

佛法世法混淆真羞愧;贪恋嗔恨争论真羞愧;

诽谤正法与人真羞愧。如理断此羞愧者极罕。

诸修行人应当生起大惭愧心之六法:一是已入佛门者倘若不务修行利生等正业,反而肆无忌惮地造诸罪业,则真应感到羞愧。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乃佛陀的遗教,如是背道而驰者岂有资格称为佛子?二是若修行人耽著词句而不受持法义,更不知如理修行,仅在浑浑噩噩中虚度光阴,则真应感到羞愧。三是我们在上师三宝面前已经立下誓愿,发心救护众生摆脱一切危难、困苦,作众生不请之友,但若顽固地执著我与我所,事事以个人利益为重,于己有利之事则一马当先,毫不客气地巧夺,不益于己之事却“慈悲”地“谦让”他众,这样的形象修行者真应感到羞愧。四是我们应当明辨诸法,如理取舍,切莫混淆佛法与世间法,如果以佛法不离世法的高深见解作幌子来完成自己的私欲大业者,真应感到羞愧!五是我们皈依佛门成为佛子,就应该追随佛的足迹,学修佛的思想、言行,若对世间法贪恋不舍,于怨敌或道友嗔恨嫉妒而争论不休,则真应感到羞愧!六是若修行人非但不务修行正业,反而大肆诽谤正法与某些高僧大德,如是真应感到羞愧!当今末法时期,于五浊恶世中滚打、熏修的众生积累了深厚的无明漏习,沉陷泥沼而不觉秽恶,更不知出离,故真正能如理断除此等应深感羞愧之恶习者是极其罕见的。

真实意义教言之六法:愦闹乃是魔业断散乱;

福禄乃是违缘舍兴趣;名位乃是魔业处低位;

边执乃是常断知法界;无要乃是呆坐寻窍诀;

无觉受乃口禅调自续。如是而行成就妙功德。

我们应当了知真实有意义的六种教言:一应身处寂静之地,善调自续,切莫与世人鬼混胡闹,因为一切愦闹都是生起魔业诸障之因,故当依教谨慎修行,断除一切散乱的行为。二应了知一切福禄都是产生违缘之因,虽然在世间中福禄是俗人梦寐以求的,它象征着权势、钱财、资具,但对修行人来说却是一种莫大的违缘。因追求福禄者必定会整日为此事而忙碌,如积财、护财、处理等必定会令行者虚丧光阴,从而失去修法的机会,所以我们应当舍弃对福禄的贪执。三应了知世间的一切名誉、地位对于修行人来说都是一种障道的魔业,只要我们对世间人那些勾心斗角、争名夺利、权势欺人、挥霍无度等事例略作观察,并以因果至理来衡量,怎不令人胆战心惊,的确可以称为诱人堕落恶趣深渊的恐怖魔业。是故修行人应当恒时身处卑位,默默无闻地成办菩提道业。四应了知现空任何边执都是戏论之法,就算执如来藏为实有亦不出常断之邪见,都是中观理论的所破法,是故我们应当树立一切边戏都是空寂离戏的大法界之正见。五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必须依靠修行的要诀,若无要诀明示而如磐石般呆呆地禅坐,纵经百千万劫亦不会生起证悟的觉性智慧,是故初学者首先应当依止具有法相的上师,并在其跟前寻求修法的窍诀。六应了知若我们如理如法地修行,则修行的境界和觉受自然会日益增上,诸如削弱我执、增上智慧、调伏烦恼、清净相续等觉受不断的生起。倘若行者修而未生起觉受,则可推知他的修行已经成了一种口头禅,义即口中说得天花乱坠,实修却未令法入相续,故不能生起修行的觉受。因此我们应依教调伏自心相续,断除我与我所执最为关要。若能如是行持者必将成就胜妙功德。

了知分寸教授之六法:多次漂泊生死中阴故,

今日获得坚地时已至;多次步入痛苦轮回故,

今趋大乐果位时已至;多次受舍生死五蕴故,

今获无变法身时已至;多次迷于无明暗中故,

今点智慧灯火时已至;多次为此四魔摧毁故,

今胜轮回之敌时已至;多次作为贪欲奴隶故,

今获永乐王位时已至。时间甚至已迟当思此。

为使具缘者了知并掌握修行的分寸而教授六种法要:一应了知我们无始以来漂泊于生死中阴的次数是难以计量的,而今获得暇满人身,值遇了圆满法相的善知识,应该是到了趋达生死坚地(佛地)的时际,故应努力向目的地进取。二应了知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步入六道轮回所感受种种痛苦的次数是难以计量的,对此具有宿命通者不难了知,我们亦不例外,无始以来一直在苦难中循环不息,而今凭借上师三宝的慈悲垂念与自己久远以前所修积的福德因缘促成了修行正法的机会,这就意味着我们趋向成就、获得大乐果位的时际已到,对此勿庸置疑。三是我们无始以来在轮回苦海中浮沉不定,无数次地受取五蕴,又无数次的舍弃五蕴,这样生死循环的次数是难以计量的,如今幸遇善知识大力提拔,垂赐教诫,明示义理,这即说明我们获得无变法身——普贤如来果位的时际已到,因此事不宜迟,赶快用功修行。四是无始以来串习的我执与我所执令我们无数次地迷盲于无明黑暗之中,受业力的驱使,感遭了无量的痛苦,而今幸遇善知识与正法,说明点燃智慧明灯遣除痴暗之时机已到。五是在我们无始以来受生于轮回的过程中,无数次地被四魔怨敌所摧毁,生死无定,其间所承受的惨痛也是难以计量的,而今幸遇正法,说明我们战胜轮回一切怨敌之时际已到。六是我们无始以来造业无数,经常身不由己地受着烦恼的驱使,无数次变成贪欲的奴隶,恣意妄行非理之事的次数是难以计量的,今已解脱这样的束缚,即意味着我们获得无苦永乐的王位(佛果)之时际已到。不但是时间已到,甚至显得此时机来得太迟,因为我们已是无尽轮回中的老众生了,故当思此而刻不容缓、努力地勇攀生命的巅峰。

观察成为有义之六法:痛苦自性若未知大乐,

欲求安乐乃为大痛苦;贪嗔自性若未知等性,

取舍贪嗔乃为大过患;恶缘自性若未知助伴,

依他方便乃为大束缚;恶兆自性若未知吉祥,

成就亦成魔障与歧途;未以正法调伏自相续,

词句丰富反成鹦鹉语;任何善行若不具发心,

亦成声缘或随福德分。故具真实要点极关键。

通过教理观察并抉择而成为修行真正有义之法有六种:一是虽然人生的痛苦多得无可言喻,但我们可以依上师的窍诀来了认痛苦是大乐智慧的本性,如果未能了达此理,且执著所断痛苦和所求安乐为自相实有,则如同在伤口上洒盐般将增上苦受,因为一切痛苦均来源于执著。二应了知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业恼以串习力会不断增上贪嗔等烦恼,若依教了认其本性,则能现前等性智慧。如果未能了达此理而对贪嗔之境作取舍,在分别心的作用下,已落执著之网,此无疑将成无上修法的极大过患。纵然自己修行能力微弱,亦不具足胜观的智慧,但却可以依靠上师的窍诀来认识贪嗔的自性,了认其本体为等性智慧,即是寂灭贪嗔和摄受智慧的最胜窍诀。三应了知在修行的过程中虽然会遭受种种恶缘,但也不必为之苦恼,应当欢喜纳受违缘,视之为增上我们修行的助伴,如果未能了知一切恶缘是增上修行的助伴,而欲依种种方便来将之遣除,则将成为修行中的最大束缚。四应了知一切恶兆的自性是吉祥,如果未能了知恶兆的的本性是吉祥征兆而生起自相的执著,那么就算现前成就悉地的征相亦会变成魔障与歧途。比如我们在修法中显现了成就悉地的征兆,然因不认识这种祥兆反而执著为恶兆,以此实有执著成就相也会变成魔障歧途。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恶兆时,切莫生起实执,应视为梦幻的境界,如是则能将一切恶兆转为祥兆。五应了知倘若未以正法来调伏自心相续,就算具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口才,其丰富优美的词句反而会成鹦鹉学舌之语,毫无意义。所以我们应当常念人生无常、轮回痛苦而精进依法实修,调伏内心相续。六应了知无论我们行持任何善法之前必须要具有发菩提心这一大殊胜,倘若不以菩提心摄持,则一切善业无不成为声缘二乘的善根或是世间一般随福德分之善根,终不能成为大乘不共的随解脱分的殊胜善根。是故我等修行人努力具足此等真实要点是极其关键的。

诸修行人自然之六法:依止静处自然增善法;

赞叹他人自然起信心;调伏自续自然增善妙;

积累七财自然遣贫穷;功德增上自成佛子嗣;

护佑众生自持佛子行。如此行持之士极鲜少。

诸修行人自然能成善根之法有六种:一是我们若依于人迹罕至的寂静处,远离一切愦闹散乱而专心闻思修行,则将如上弦月般自然增上身口意的一切善法功德。二是如果我们经常口出妙音,随喜赞叹他人的种种功德,那么自己对上师三宝、道友以及三门善法自然能生起信心。三是我们若能依教调伏自心相续,如法行持,则自然能增上智慧等有漏无漏的善法功德。四是我们若能夜以继日地积累圣者七财(信、戒、惭、愧、闻、施、慧),则将自然遣除贫穷,增上无尽的福报,令自己受用圆满无缺。五是我们若能不断增上一切善法功德,则自然将成为佛子,也即是佛陀的子嗣,最终成就佛的果位,荷担如来家业。六是我们若能以大悲心护佑众生,令众生出离痛苦的深渊,不辞劳苦地弘法利生,作随缘教化等事业,则自然行持了大乘佛子的殊胜行为。然于当今末法时期能如此行持之人却是极其鲜少的。

依六重要生起欢喜心:深深生起敬信困难故,

精勤改变自心极重要;妄念现为助伴困难故,

生何忆念解脱极重要;器情现为净刹困难故,

了知如梦如幻极重要;证悟解脱同时困难故,

励力精勤观修极重要;直接利益他众困难故,

修学发愿发心极重要;内心无有贪执困难故,

渐渐知足少欲极重要。修学此义速得殊胜果。

修行人可依六种重要窍诀来生起欢喜心:一是现处末法时期的众生于内心深处真实生起对上师三宝的恭敬信心和对因果无误的信解极其困难,因为我们诞生以前经过胎障的迷惑,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心相续又受到世间八法的严重染污,如是饱经恶习熏染的心对人事万物的执著恰恰违逆因果正理,总是颠倒执取,以苦为乐,是故我们应当精勤依教改变自心恶习,树立正确知见是极其重要的。二是众生无始以来的邪恶知见和五毒烦恼非常坚固,要想将一切分别妄念转现为修行的助伴,除上根利智者以外,普通行者很难成办,故于平时需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即无论生起任何念头都要认知彼为自然解脱的本性,因为真正以理观察时,除智慧的妙用力以外,内外遍寻不得意念的自体,于此数数串习熏修是极其重要的。三应了知一切器情世间皆为诸佛菩萨与清净刹土的本性,然因我们生生世世流转轮回,熏染了强烈的执著心,福薄障重而难以真实现见,故应依靠经论教理了知诸法如梦如幻、本体清净之性,如实观修极其重要。四应了知浊世众生根器愚钝,业障深重,通过修行而同时获得证悟与解脱是非常困难的,只有教法处于果期时,众生根器非常锐利,即便是佛陀片言只语、少许法义一经耳根,立即证果,且在证悟的同时获得解脱。而今处于佛法教期,除乘愿再来的利根利智者外,我辈凡夫纵闻千经万论亦难证果。是故我们入密咒金刚乘的甚深捷道,通过上师直指心性等窍诀励力精勤地如法观修,以期不久的将来获得证悟与解脱是极其重要的。五应了知不具实修实证之功德者欲直接利益他众极为困难,是故对于我们来说精勤修学三藏教义、广发大菩提心愿是极其重要的。阿底峡尊者也说:“不具神通,亦未真实成熟利他心之前,利生事业很难直接成办,但我们应当常发善心,从而精勤地闻思修行。”六应了知我们生为凡夫俗子,要想内心不为贪欲等烦恼执著所缚是很困难的,全知麦彭仁波切曾说:“见道菩萨才能断除现行的烦恼障,而俱生烦恼要到七地才能断尽。”可见,七地以下的圣者菩萨尚有细微的烦恼未断,何况我辈凡夫。为了削弱或渐除无始以来的贪执心,我们应当精进修学知足少欲的高尚风范,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若能修学此等教义,必定速得殊胜的解脱果。

行法远见断定之六法:上之远见断定正见量;

下之远见了知所行时;彼之远见知境现如幻;

此之远见舍弃二取执;外之远见闻思无偏袒;

内之远见调伏心五毒。如是而行击败轮回军。

断定修行正法之六种远见:一是通过闻思经续论典及上师直指心要的窍诀,若生起等净无二的最上远见,则可以断定其为正见之量。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依靠各种方便来抉择无上正见,复次依见行持才不会错路。二是修行应该从浅入深,从低到高,如同登上高楼的阶梯,当依次第逐一修行,不可殊漏。以戒法为例,内心应生起无上的见解并授持外之威仪诸行,首先唯依别解脱戒(小乘戒)等共同行为,取舍善恶因果细致入微,如是逐步上进,待修行达到无上乘相应的境界时方可任运行持无上密法的不共行为,如圆满次第中依她身方便道或大圆满中的二十一种行为等等,这主要根据自己的内证境界而了知并决定自己所行的时间,何时应作共同行为,何时应作不共同行为,也就是说下之远见是指了知自己应作共不共行为的时间。三应了知彼等一切外行之远见是要了知一切境现如梦如幻,任何行为都无自相实有,当以如梦幻般的境界摄持而行。四应了知此等内观之远见是通过如梦如幻的观修来彻底舍弃能所二取的执著为根本目的。五是若欲达到上述四种远见的极限,则需要一定的条件,那就是外之远见——依止上师广闻博学一切显密教典,如宁玛派所安立的九乘法门等。唯有依靠无偏的闻思才能融会贯通教义精华,以便了了分明地无误修行,如是即可契证诸乘之精要极限。六是通过闻思修行,逐渐调伏五毒烦恼,令心清净无染,回归本然,此乃内之远见。若能如是行持者,必定迅速击败轮回的一切魔军。

不能实现奢望之六法:未调自续奢望调他心;

耽著字面奢望悟实相;有缘观修奢望净烦恼;

依边执法奢望获解脱;不行善法奢望得善趣;

不断恶业奢望离恶趣。如是奢望之人欺自己。

仅仅抱着一分奢望而不能实现之法有六种:一是若人从来不对内调伏自己的心相续、息灭贪嗔等烦恼,却一味奢望调伏他人的分别恶心,当知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我认为欲严格要求别人者,首先更应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具有带动的能力。二是若修行人仅仅耽著经论的字面,不依文解义、领纳于心,却奢望证悟诸法实相,当知这不契实际的愿望是根本不能实现的,因为只有如法实修才能如实证悟。三是心有缘相、实执而观修之人,奢望破除我执、清净烦恼亦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净除烦恼的唯一对治法是破除实执的无缘智慧。四是依有无等边执法而修持之人奢望从中获得解脱亦不可能实现,因为解脱是建立在远离边执戏论基础之上的。五应了知三门从不行持十种善法之人,若奢望获得人天善趣的福乐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佛经中已明确指出:奉行十善业者才有资格生人天善趣享受种种安乐。六应了知不断除恶业亦不行持善法者,奢望从恶趣中获得解脱也不可能实现。因为轮回中,因果无欺而存在,毫厘不爽,行十不善业者必堕三途,感召种种苦受。如是不切实际地寄于奢望之人只能是自己欺骗自己而已。

未觉丧失正念之六法:人生以五毒惑而虚度,

将堕恶趣自尚未发觉;误入夫妻子孙束缚网,

将沉苦海自尚未发觉;贪亲嗔敌偏袒而度日,

已造恶业自尚未发觉;三门所作所为未断前,

希求安住心性失正念;今生世间琐事未断前,

希求入解脱道失正念;贪执空见词句失境界,

希求证相暖相失正念。未觉丧失正念人太多!

自己尚未察觉就已丧失正念之六法:一应了知人生难得且寿命又极其短暂,然世俗中人不明因果,大多数都以五毒烦恼造业而虚度人生,以此深重的罪业即将堕落恶趣,他们自己却尚未发觉。二是迷失自我者,一旦误入夫妻及子孙后代这一束缚的网罟之中,便整日为衣食及生儿育女等烦琐之事而忙碌奔波,不但饱尝了人生的辛酸苦辣,而且新积了无量的罪业,为此即将沉溺更深更险的苦海,然而他自己却未发觉。三是现今社会诸人大多贪爱自方亲友,嗔恚他方怨敌,唯以偏袒邪执而度日,依此已经造作了数以万计的恶业,他们自己尚未发觉,仍然执迷不悟地继续造业,实在可悲!四应了知修行人尚未断除身口意三门的庸俗作为之前若希求安住于心之本性中,则是一种丧失正念的妄想。欲真实安住于心性光明的境界者,在具有无上正见的基础上应当断除身体的种种行为、口中的言词、意识的分别等一切勤作。五应了知凡欲趋入解脱道者,首先必须断除世间的杂乱琐事,如果在未断世间琐事之前而希求趋入解脱道者,则也是丧失正念的一种痴心妄想。六是以无明贪执偏空见解及如糠秕般的词句,并且散失修证的真实境界者,若希求获得修行的证相和加持的暖相等,亦是丧失正念的一种妄相。如今末法时期未能如是察觉便已丧失正念,而且还自以为是之人实在太多!

自他共同需要之六法:思维轮回痛苦心向法;

恒修敬信调伏自相续;积善灭罪净除自他障;

以善发心成办自他利;灌顶教言令自他行善;

精进实修摧自他迷乱。

我们应了知自他共同需要之六种法:一应经常思维三界六道轮回的种种痛苦,上至天界下至地狱,其中痛苦虽有轻重差殊,但毕竟终归极苦,无一幸免。经云:“六道升沉,四生出没,人间八苦,天上五衰,傍生愚啖,修罗嗔妒,饿鬼饥渴,地狱寒热。”思维此等必定要感受的痛苦,真实令人胆战心惊、毛骨悚然,所以我们应如避火坑般一心趋向正法精进修行,以资彻底解脱生死轮回。二是为能获得殊胜的加持,也为了生起修行功德,我们应当恒时修习对上师三宝的恭敬与信心,依教调伏自心相续,这样自己的修行才能如愿以偿。三应了知欲获无上菩提者皆当精勤修积一切善法,励力灭除三门的一切罪业,平等地断除自他修行的诸般障碍,如是即可为顺利成就自他一切善法功德而奠定稳固的基础。四是作为大乘行者,我们应精进不懈地以贤善发心成办自己和他众的一切利益。法王如意宝曾于《胜利道歌天鼓妙音》中明确地指出:“究竟虽欲广利自,暂时利他乃窍诀。”所以只有利他才能达到真实的自利,如是才能趋达究竟菩提。五是如果自己具足一定的修证功德和度化众生的能力,则应通过举行灌顶和传授教言的方式来令自己和他人行持饶益众生的一切善法。六是既然我们已发心修行,且欲作众生菩提道中的不请之友,荷担如来家业,就一定要痛下决心,一定要精进实修佛法,念念谨慎,善调自续,这样才能摧毁自己和他众的无明烦恼和迷乱习气。

详说关键要诀之六法:今生来世断恶极关要;

行为不杂庸俗极关要;细心取舍因果极关要;

智慧大悲双运极关要;方便欲妙道用极关要;

证悟法性得果极关要。谁具此等乃大瑜伽士。

详细说明修行中最为关键之六种要诀:一应了知修行人励力断除今生与来世的一切恶业极其关要。具体说来即是今生我们应当力断有损于众生的一切恶行,进而发愿,愿我们于未来世中永远不要变成造恶业之人,生生世世不离正法光明。二应了知凡夫的行为很容易受外缘的影响而改变,所以我们首先应当为自己的修行安置第一道防线,即断绝与见行不正之庸俗人的交际往来,衣食住行等亦不与他们混杂。我们虽然身处于五浊恶世,但应努力让自己具足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受染浊之品性,如是极其关要。三是我们应以因果作为自己修行的准则,上至监院方丈,下至普通僧人、居士都应细心取舍因果,如理行持不相背离是极其关要的。四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所行不能偏袒一方,应以观修无我空性的智慧与救拔众生离苦得乐的大悲心双运而行持。也就是说智慧与悲心相互印持、不相脱离是极其关要的。如果修行人以观空为主,对众生不具丝毫大悲心,或根本不具甚深空性的智慧,仅对于自己有利的各别众生有悲心,未能遍及一切众生,此等相对来说均非真实正道。五是当我们在享受欲妙之时,应依各种方便窍诀来将之转为道用,诸如如梦如幻之观修、众会大修、会供等,如是享受妙用是极其关要的。六是当我们证悟诸法本性之时,应再接再厉,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获证究竟之佛果,在此之前精进不懈是极其关要的。谁能具足此等关要即为殊胜的大瑜伽士。

无散转为道用之六法:初学者当无散而修行;

修禅者当不散住法性;修习者当不散心境智;

得境界时无散与散者;稳固究竟散境现法性;

法尽之时超离言诠境。力求趋至如此之修量。

我们应当了知令心无散乱而能将内外诸法转为道用之六种法要:一是初学者不可往诣容易引起散乱的愦闹都市,因为在这样的地方难以收摄身心,容易随境而转,故应安住静处,身心稳重而无散乱地精进修行。二是喜于修习禅定之人应当心不散乱,如法安住法性的境界之中。三是除修禅定以外的其余修习亦当心不散乱,一缘专注,不离了认诸境本性的智慧而印持。四是当我们通过如法的修行而获得真实的修证境界时,既无散乱之心,亦无散乱之人,因散乱心的本体亦是觉性智慧,故都是一味大平等性的光明境界。五应了知在我们的这种修证境界获得稳固、究竟之时,内外一切散乱诸境皆会呈现为法界本性。六应了知当我们的修证到达法性尽地之时,则轮涅所摄的一切法都将现为超离言说诠释之不可思议的一味境界。我等修行人应当力求趋达如此修量的极限。

观察极易错乱之六法:信解厌离心情不安乐,

与因恶缘不喜易错乱;深深生起无量敬信心,

彼与口头虚伪之信心,短期而观相互易错乱;

内心断绝亲友之牵连,彼与薄情寡意易错乱;

本尊赐予殊胜之成就,彼与魔缘幻变易错乱;

悲心引导一切诸众生,彼与形象利他易错乱;

处于光明法性境界中,彼与落入单空易错乱。

我们通过理智观察可得知极易错乱之六种法:一是有的人因往昔的善缘力而于因果、三宝能生起一定的信解,对三有轮回亦能生起极大的厌离心,从而导致心情不甚安乐,郁郁寡欢;另一种人却是因某种恶缘力的打击而不生欢喜,诸如遭受怨敌的违害,或父母死亡、疾病缠身、事业惨败等,这两种不欢喜从本质上有极大差别,但在未作观察时却很容易被人理解错乱。尽管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使人发心遁入佛门,乃至出家修行,但前者一般都能稳固,后者却不一定稳固,对此摄受徒众之善知识应当善加分析。二是有者因往昔的善根力而于内心深处真实生起了对上师三宝无量的恭敬与信心;另一种人口是心非,心怀某种目的而于口头上虚伪地言说自己对上师三宝有如何如何的信心,内在却没有丝毫信心。这两种信心从短期来观察虽然难辨真伪而易于错乱,但若长期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二者有天壤之别,为此上师选择弟子时,对口头上的信心和内心深处的信心应当善加分析取舍。三是有者深知眷恋父母亲友是修行的极大违缘,互相牵肠挂肚痛苦不堪,故淡薄交际,不与亲朋往来,于内心深处断绝一切亲友之牵连;有者本来人格低劣,薄情寡义,一切好事都只顾自己,从不顾念和关心父母亲友,亦不与之往来,最后由于个人的私欲等原因断绝关系,这两种情况亦容易被错乱,我们应当善加分析。四是有者在修行的过程中,因自己的信心和精进心得到了本尊垂赐的悉地和殊胜成就;另一者不具足正见,盲修瞎炼而召来了魔鬼因缘幻变的本尊,受赐的是邪恶的教言和悉地等,这两种成就相也很容易错乱,故当树立正确知见善加分析。五是有者因具有强烈的大悲心,故发起引导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菩提心;另一者却居心叵测,于形象上利益他众,以期达到自己追名求利的目的,这两种利他行也易于错乱,智者当善加分析。六是有的修行人依教通过实修实证后,真正安住于光明法性的智慧境界中;另一种人耽著心所境界,早已落于单空之中,却自以为现见了光明智慧境界,这两种境界亦容易错乱,行者当善加分析。

观察彼等本质之六法:厌离不乐值遇三宝清,

恶缘不乐遇境皆不喜;深深生起敬信身心变,

口头信心面部不改色;断绝牵连了知无所需,

薄情寡意暂时离亲属;赐胜悉地数数生喜受,

遭魔违缘恐惧蒙自心;悲心利众无有私欲心,

八法利他贪求自利养;法性境界诸根明又清,

空落愕然如笼罩黑暗。是故辨别真伪极关键。

观察前文所述之彼等本质差别有六法:一应分析两种出离心的差别,前者因为对轮回深生厌离心而至情绪低落,心生不喜,待值遇上师三宝后立即会有大转机,能以大欢喜心依止圣福田而不愿舍离;后者因某种恶缘而至心不喜乐,纵遇上师三宝这一大福田,也只是走投无路般地草率出家,仍然难以生起欢喜,甚至坐立难安,心情根本不会稳定,一旦违缘遣除便后悔不迭,疾思还俗。二应分析两种信心的差别,前者从内心深处对上师三宝生起恭敬与信心,无论身体的行为还是心意的境界必定都会愈转愈善妙,如行为如法、心意调柔等;后者口头虚言信心,仅依他的表面行为来推测也不难了知意乐,就算他说得口沫横飞,其面部都不会呈现任何贤善的起色,的确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心境就更不用说了。三应分析两种断绝关系的差别,前者深知对亲友的眷恋很不利于修行,为能无杂念地专意修行,故断绝一切亲友的牵连,同时要了知一切亲友于己解脱生死之正道中无所需求,亦是障碍解脱之因,并且自己一心修行才是对亲友的最大利益,故应独自往诣静处修行。后者因人格卑劣而厌倦对亲友的负担,当自己衣食丰足之时,不愿报答父母的生养大恩,自私自利、薄情寡意,乃至暂时性地避离父母亲友;当他在缺衣少食、事业失败之时,又会回来割取父母省吃俭用而积蓄的少许财物。四应分析两种悉地的差别,前者若真正得诸佛菩萨赐予殊胜悉地和加持,则于自己的内心会禁不住数数欢喜,且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智慧等会愈来愈增上,法喜会油然而生;后者遭魔所赐的加持与成就悉地,在这种违缘的驱使下,莫名其妙地会产生一种恐惧的意识状态,从而迷蒙自心的明清,渐渐地丧失出离心、大悲心等,一切所作亦将转成魔业。如果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出现这种不良状况,则应立即祈祷上师莲花生大士加持遣除一切违缘。五应分析悲心利众与形象利众的差别,前者真正唯以大悲心利益众生,无有私欲,一切行为无不是以利他为等起;后者心术不正,为了自己在世间八法上有所成就,不得不在形象上相似地利益他众。六应分析两种境界的差别,前者真正安住于明乐无念的法性境界中,于自己的眼耳等诸根自然都会愈来愈增上明清。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说:“出入定中亦有现分与空分之别,现分为出定,空分为入定。”这种现分境界在根识面前是无执而明清的,如同圣者看外境,虽了了分明,却无毫许执著,出定入定一味平等。后者安住的是无记、空落、愕然的境界,自心被一片黑暗笼罩而处于一种迷念之中。是故我们应通过闻思、祈祷上师等方法增上定解与智慧,无误辨别此等真伪是极为关键的。

一者即可窍诀之六法:一生即可今断诸牵连;

一资即可上师视为佛;一事即可上师修为佛;

一戒即可断除非法事;一悟即可动念认法性;

一修即可护持彼境界。听取此言速成大乐果。

我们应当了知于一法中能涵摄一切修要窍诀之六法:一应了知一生中最巧妙的修行是断除自己对今世的诸般牵连与挂碍,即万缘放下,一心修行,这样必定能令修者速得成就。二应了知所有的资粮都可以归摄在一项资粮之中,也就是说只要成办这一种资粮,即可圆满修积一切资粮,那就是将自己内心依止的上师视为佛陀而恭敬顶戴,虔诚专意地祈祷。三应了知我们若能成办一件关键的事情,则等同圆满成办了一切事情,那就是将自己的根本上师观修为佛陀,特别是在观修上师瑜伽时,一定要观修上师与佛无别。四应了知我们若能守持重要的一条戒律,即可圆满受持一切戒律,这条戒律就是断除自己身口意三门的一切非法之事,如是就受持了清净的戒行。五应了知我们若能证悟一法,即可圆满证悟一切法,那就是将自己的起心动念都了认为法性而如实安住。六应了知我们若能修持一法,即可圆满修持一切法,那就是毫不散乱地护持前所认识的真如本性之境界,不令散失。凡是能听取此等教言之修行人,必定速得大乐果位。

甚深要诀教授之六法:欲得法利心依有利法;

欲调自续自劝自修法;欲获法身认识顿现念;

欲护觉受无散观心性;欲断动念舍弃风心法;

欲趋究竟不改住本性。此乃最深精华之教言。

甚深修要窍诀之六种教授:一欲获得法利之人,首先自己的心必须要依于具有利益之正法,并且是契合自己根机之法。因为众生根器有千差、佛之法门有万别,而且都是顺应众生根机而安立乘门的。二欲调自心相续之人,应经常以理智来劝诫自己精勤修法,切莫懈怠懒惰。佛陀曾经这样说过:“自己是自己的依怙。”三欲获得法身果位之人,应当依靠上师所介绍的窍诀来认识自心顿时现起的种种分别念之本性。四若我们欲护持自己通过修行所生起的觉受,则心无散乱一缘安住,时时内观已认知之心性即可。五若我们欲断除自己的起心动念,则应舍异风心运行等勤作修法。六若我们欲自己的修证境界趋达究竟之本地(佛地),则自心不加改造而安住本性即可,因为我们的错误概念已被清除,能现见自己及一切事物的真实面貌——究竟实相。此等乃为最深精华之教言。

内外缘起窍诀之六法:若生信心抛弃世间事;

若得加持生起卑微想;若具发心所作皆利他;

若断贪执平息世八法;若证胜义自然无二取;

若督促己恒时勤行善。具此相士趋至三有岸。

我们应当了知内证而外现之六种缘起窍诀:一是若人于上师三宝真正生起了无伪的信心,则一定会抛弃世间八法等一切琐事。反之,整日忙碌于世间法者,肯定不具足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二是若我们已经获得了诸佛菩萨与上师的意传加持,则自然能息灭自己的傲慢心,一切行为恒时谦卑、为人和善,也就是说内心对自己总会生起一种卑微之想,经常轻视自己、看重他人,如断角的牦牛般毫无我慢之心。三是若我们已具足殊胜的发心,则自己外现的一切所作所为皆会以利他为等起。反之,自私自利者肯定不具殊胜发心。四应了知若已断除了贪欲执著之人,则自然能平息嗔、讥、毁、誉、利、衰、苦、乐世间八法的贪执心,五应了知若我们已是证得胜义谛之人,则于外现诸法自然不会生起能所二取之执著。若修行人于能所二取固执不舍,则可以肯定他未证达胜义谛之本性。六应了知若我们能经常督促自己,则恒时都能勤行善法。具足此等证相之士夫定能速疾趋达三有轮回之解脱彼岸。

大圆满金刚句之六法:基大圆满即抉择心性;

道大圆满实修边解脱;果大圆满希忧至尽地;

境大圆满无有境心执;心大圆满妄念现助伴;

义大圆满动念自消失。谁知此理即是瑜伽王。

我们应当了知大圆满金刚句之六法:一应了知所谓的基大圆满,即是依靠上师的窍诀来抉择心性本体。二应了知所谓的道大圆满,即是实修边解脱之法门,如依上师明示窍诀所抉择的见解而次第修持,一步步断除边执戏论。三应了知所谓的果大圆满,即是我们的修证达到极限,希忧一味地趋至于灭尽地。四应了知所谓的境大圆满,即是无有外境与内心的分别执著,本来心境一味一体故。五应了知所谓的心大圆满,即是一切分别妄念皆现为修道的助伴,因为我们本身没有什么值得分别的,那么又有什么好执著的呢?六应了知所谓的义大圆满,即是一切动念自然消失,因为我们在本初之时,无有念与无念之别,动念随因缘所生,且缘生缘灭,待了达心之本性后,一切动念便如云消于虚空般无影无踪。谁能了知此理即是大瑜伽王。

生起确信所现之六相:中阴自灭如贤护送者;

罪障自净如宝珠自清;觉受自现如酒糟发酵;

大乐自起如同饮醇酒;心性自得如蜂粘花粉;

加持自获如庄稼丰收。现此相时乃大瑜伽士。

对大圆满的境界生起确信所现之六种征相:一是当我们获得大圆满的确信时,则自然能灭尽中阴的迷乱显现,即如旅行者幸遇了一位贤善的护送者一样,必定毫无迷失地直达彼岸。二是当我们获得大圆满的确信后,则自己无始时来所造的一切罪障都能自然清净,即如宝珠的本性——自然清彻透明而无丝毫染浊。三是当我们获得大圆满的确信以后,则自然能呈现出明乐无念的觉受,即如酒糟发酵后自然能喷出股股香甜的气味。四是当我们获得大圆满的确信以后,则大乐智慧能自然现起,如同饮用醇酒般安享大乐无为的境界。五是当我们获得大圆满的确信以后,则无须任何勤作,自然能获得心之本性的证悟,如同蜜蜂在花丛中穿行,自然会粘得花粉一样。六是当我们获得大圆满的确信以后,则自然能获得一切传承上师的意传加持,如同庄稼丰收后,农夫们自然能安享欢乐与幸福。显现此等征相之人乃为大圆满的真正瑜伽师。

诸修行者不近之六法:供养亲友不趋近二资;

闲时修法不趋近悉地;行善除障不趋近佛果;

杂言诵经不趋近威力;具德傲慢不趋近证悟;

搞世间法不趋近佛法。未染此六不近极重要。

诸修行人应当了知不能接近成就和悉地之六法:一是我们若将自己的财富用来供养亲戚朋友,由于他们不是福田的缘故,所以对他们大兴供养却不能趋近福慧二种资粮。二是我们若对修法不能持之以恒,在公务繁忙之时就将修法一事抛之脑后,到闲暇之时方事修法,这样时修时不修,则不能趋近成就的悉地,只有持之以恒地精进修法才能获得理想的成就和悉地。三是无论我们行持任何一种善法,皆应具足贤善而广大的发心,即所行要以一切众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如果仅为断除自己的障碍而行持善法,则不能趋近圆满的佛果。四是我们不论念诵经典还是共修都应当断除闲言碎语等无稽之谈,最好以禁语的方式来念修,如是方能增上无量功德的效力,若以杂言诵经、笑语共修、三门放逸而不谨慎等则不能趋近诵经的威摄力。修行人若具足语言威力,那么他念诵咒语必将产生极大的加持力,咒音一经众生之耳,有形或无形都会得到利益。五是当我们通过修行或某种善事而令心相续具足少许功德之时,倘若以此不能增上自己修行的心境,如观修梦幻反而滋生傲慢者,则不能趋近证悟之无上功德。六应了知作为修行人,如果整日大搞世间八法,则根本不能趋近出世间之解脱正法,因为世间法与佛法是完全相左的。我们明了上述教理后,令自己不染著此等不趋近正道之患是极其重要的。

危险极大教诲之六法:交往野蛮之人危险大;

以法结缘恶人危险大;无有对治受戒危险大;

未曾闻思而修危险大;破誓言者修密危险大;

商主赴海取宝危险大。细察此大危险极关键。

我们应当了知修行过程中危险性最大的六种教诲:一是如果我们不善加观察而感情用事、盲目地交往一些野蛮的恶人,则危险性之大是难以估量的。因为在与野蛮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稍微有点不满足的时候,就会到处谗言诽谤,甚至暗中加害于你,故当远离这种恶人,不予交往。二是若以佛法来结缘于这些恶人,亦有很大的危险性。倘若上师不善加观察就大事灌顶,则秉性恶劣之人极易混杂其中,这种恶劣之徒根本不会在乎上师及所赐授之灌顶的殊胜与可贵,非但不知报恩,反而还会恩将仇报,大肆诽谤,以致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因此以法结缘恶劣者危险性很大。三是修行人若无毅力亦无对治心,在这种情况下就匆匆忙忙地受持三坛大戒是极其危险的,因为他们没有树立稳固的正确知见,亦不具足惭愧心,匆忙受戒,又会起烦恼而快速破戒,且因不知教理或性格卑劣而不行忏悔,如是将会堕落恶趣深渊感受无量痛苦。四是未曾经历闻思阶段的修行人未能树立正见,亦未开启智慧,如是什么都不懂就盲修瞎炼,极易导致走火入魔等危险。我们在修行旅途中耳闻目睹的很多事例亦能充分证明这些盲修瞎炼的危害性。扎嘎山法中这样说过:若未筑成稳固的正见基础就忙修甚深法要者,如同在冰地上修建高楼般极其危险。五应了知破毁密乘誓言之人实修密法,结果使他自己只能成为魔的眷属,危险性之大,堕入金刚地狱不说,且难再获正法光明。六是商主往赴大海中取宝的危险性也很大,我们都知道海中有很多大得能吞下船只的摩竭鱼,有可怕的飓风狂澜,有专吃人的鲸鱼、嘎巴和西西玛等大鳖鱼,还有海盗及海神等作障,因此很多不具智慧又缺福德的商主总是有去无回,趋向解脱宝洲的修行人亦复如是。我们详细观察此等具大危险性之事而警策自己提持正念精进闻思修是极其关键的。

实际修行教言之六法:一切所现本面自清住;

一切明觉自然自净住;一切动念无有踪迹住;

无别解脱逸然本解脱;观解脱者轮涅皆成空;

灭除二取趋至实相基。若知此理精通胜乘义。

实际修行之六种教言:一应了知我们若能直观所现诸法的本面,则会发现其本体无须改造,且自然明清而住,因为法界的本性无始以来从未发生任何变异。二应了知一切明清的觉受也是自然清净而安住的,在我们获得如是觉受时,身心皆已获得自在,既没有什么需要改造的,也也没有什么值得修持的。三应了知我们若通过每一个细致的环节来观察一切分别动念,则会发现其本性是没有任何来去的踪迹而本然安住的。四应了知无别解脱的心性是逸然、明然、本来解脱的,佛陀在第三转*轮中讲到:“我们没有什么要了知,没有什么要克服,没有什么要获得,也没有什么要修行的。”。五应了知若观如是解脱者,则轮涅所摄的一切诸法皆成大空离戏的本体。六应了知当我们最后灭除能所二取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iano 的頭像
    piano

    日昇的部落格

    pia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