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54fa88g91c136785022&690  

第十八課

下面講《般若攝頌》第三品。

第三品

癸二(彼之作用)分二:一、不住寂滅邊之作用;二、不住三有邊之作用。

子一、不住寂滅邊之作用:

勇士所行依般若,真超三界非解脫,

雖除煩惱示投生,無老病死示死歿。

這裡講,行持或安住般若有兩個大的作用:第一個不會像聲聞緣覺那樣住於寂滅的邊,第二個不會像世間凡夫那樣墮入輪迴的邊。也即雖然在輪迴中示現種種身形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但不會被輪迴的過患所染。

首先講不住寂滅的邊。對般若有所領悟的勇士菩薩依靠自己的境界,其所作所為都能安住於般若波羅蜜多的空性中;儘管他們已經超離了三界輪迴中的一切煩惱和障 礙,但並不會希求自身的寂滅而入於滅盡定中;雖然他們已經全部遣除了不由自主轉生三界的一切煩惱,但依往昔發願的力量和善巧方便的智慧,還會示現投生在輪 迴中;儘管他們從根本上已經斷除了老病死,但對眾生有極大悲心的緣故,仍然會在輪迴中示現生病、衰老和死亡,而利益或度化無邊無際的眾生。可見,只要真正 證悟般若空性,就會對三界可憐眾生自然而然生起悲憫心,還會以種種善巧方便來幫助他們,這是一種自然規律。

的確,在世間中,誰真的通達了空性,或誰真的對般若法門或不二法門有所感悟,他就不會放棄幫助或利益眾生的事業,而會欣然接受、勇於承擔。世間很多高僧大 德都是這樣,雖然他們已經領悟了空性的意義,但只要對眾生有利,自己的身體、壽命等就根本不會在乎,日日夜夜都會努力行持度化眾生的事業,當然這就是大菩 薩的行為。

大 家也應清楚,聖者不會有生老病死的真實痛苦。彌勒菩薩云:「死病老諸苦,聖者皆永滅,以惑業力生,彼者無彼生。」意思是說,聖者們老病死的痛苦早都已經滅 盡了,而且依靠業力和煩惱投生的痛苦也沒有。為什麼呢?因為在他們的境界中,一切都是二轉法輪所講的平等空性,或三轉法輪與密宗所講的清淨自相;所以即使 在眾生前示現生病,其病也成為諸佛菩薩的聖尊相。

以前有這樣一個故事:馬祖道一禪師示現生病,而且病得很嚴重。他身邊的人特別擔心,問:您病得怎麼樣?當時他說:「日面佛,月面佛。」其實,日面佛指白天 的一切全部是佛的顯現,月面佛指晚上的一切全部是佛的顯現。也就是說,日日夜夜、白天晚上,除了佛的景象以外沒有別的。

作為聖者,雖然表面上看來他們也有生老病死,但這完全是為了度化眾生。因為,若不這樣示現,沒有無常觀而具有生老病死苦的眾生就沒辦法度脫,所以諸佛菩薩 示現生病、圓寂等很有必要。藏地很多高僧大德圓寂後,介紹他們歷史的資料都講:為了示現無常而顯現涅槃。確實也是這樣。如果一位上師永遠都不圓寂,他的弟 子就會覺得上師和佛法是常恆的,自然也不會以迫切的心情來希求佛法。如果知道法很難得,上師、諸佛菩薩都會示現圓寂,就會產生強烈的希求心。

對真正的上師和菩薩來講(並非指名相上的上師與菩薩),雖然表面上看來他們也會生病、衰老等,但按《寶性論》等大乘經論的教義來解釋,這些根本就不存在。 以前有些邪見比較重的人說:今天這個上師住院,明天那個上師住院,怎麼他們比普通人還可憐,天天都生病!雖然從常人的眼光來看也可以這麼講,但對真正的上 師善知識來說,他們確實是為眾生而示現的。當然,若是假上師或假善知識,生病後也會感受真正的痛苦。

從歷史或傳記來看,即使是印度偉大的二勝六莊嚴,他們也顯得跟一般的世間人一樣,要面對生老病死。只不過他們的面對方法跟世間人完全不相同,因為他們視這 些為遊戲,所以也就不會有世人的痛苦。而世人,比如今天生病了,就會特別痛苦。若到醫院檢查得出報告:得了什麼傳染病,如何如何嚴重,臉色馬上就會改變。 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對生老病死有實執的相,或者說認為它們真實存在。而聖者們,因為早已超越生老病死苦的緣故,這些只是假相或假裝,實際上都是度化眾生 的方便。

既然他們已經獲得了這麼高的境界,那就不會像小乘聲聞那樣入於滅盡定。其實,在《般若攝頌》中處處都看得到:希求自我解脫並不是大乘最終的目標。所以大家 一定要觀心,看自己到底是怎麼發心的?如果沒有目標,只是為了吃飯、穿衣,或者學佛只是為了身體健康,那我們就暫且不談。如果真正想獲得解脫,就要看是為 自己獲得解脫,還是為眾生獲得解脫,這個問題一定要搞清楚。若為自己,那還沒有進入大乘的行列。雖然剛開始修心時,會覺得自私自利的心很重,利他心很難生 起來,但也要長期串習。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到那時就不會覺得困難。可見,我們這個心需要很長時間修煉才能步入正軌,這一點大家一定要記 住。

子二、不住三有邊之作用:

眾生身陷名色泥,漂似風輪生死中,

知迷眾如獸入網,智者如禽遊虛空。

這 裡講不住三有的邊,也即真正通達般若空性的智者不會住於三有當中。但凡夫人因為不具備證悟萬法無自性的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整天都被業力和煩惱轉來轉去, 非常可憐。本來自己很想好好修行,但煩惱一出現就沒有了自在。有些因為煩惱特別深重,一會兒產生貪心,一會兒生起嗔恨心,雖然自己想做一個好人,也實在無 能為力。可見,被煩惱左右的凡夫眾生非常可憐!

頌 詞說:這些眾生身陷在名色等五蘊的淤泥中難以自拔,漂泊在能推動日月運行的圓形風輪數數旋轉般的生死輪迴中,而不能獲得解脫與自在。相關大乘經論也講,依 靠業和煩惱能讓眾生像旋火輪旋轉般不斷流轉在輪迴中,當然這就是十二緣起的順式流轉。所以大家皆應了知這些眾生特別迷茫,就像野獸入於網罟一樣,一直束縛 在網中,沒辦法獲得解脫;而對般若空性有所證悟的智者,就像飛禽周遊虛空一樣,自由自在、無有阻礙。

這裡以對比的方式闡述:首先眾生很可憐,因為他們被煩惱和業障束縛,沒辦法見到一切萬法的真相,所以極為痛苦。而菩薩完全不相同,就像《華嚴經》中所講的 一樣:「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雖然在顯現上,菩薩也在輪迴中以人、動物、地獄眾生和餓鬼等形象來度化眾生,但他們並沒有生老病死的自相痛 苦。《經莊嚴論》云:「觀法如知幻,觀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無怖。」可見,菩薩在輪迴中就像處於花園裡一樣,根本沒有任何痛苦。

《壇經》云:「自性若悟,眾生是佛。」意思是說,如果證悟萬法本性,雖然表面上看來是眾生,但也可以叫做佛。所以眾生和佛之間的差別,唯在對萬法本質的迷 與悟上,而其根源則在於是否通達般若。在生活中這很容易看出來,比如兩兄弟:一個對般若空性修得很好,所以他遇到生老病死或家庭等方面的痛苦時,就能很坦 然地面對;而另一個,因為沒有學過般若,所以會把這些事情看作真正實有,自然就苦不堪言、萬分痛苦。又如米拉日巴尊者和他的妹妹,雖然他們對母親的死亡都 有執著,但米拉日巴尊者把它看作幻化,心裡沒有任何恐懼和痛苦,而他的妹妹卻萬分痛苦、無比傷心。

在 座的道友,有些般若空性已經融入自心,或者說內心已經獲得開悟,那他們對世間的真相、萬法的本質就會一目了然,根本不用依賴他人;但有些在這方面根本沒有 聞思,即使聞思也很表面,那面對任何一件事情恐怕都很困難。所以,在學習這樣殊勝的法門時,我非常希望大家能從中獲得真實的利益。因為,我們學佛的目的就 是為了獲得成就和度化眾生,但它們都需要自己對般若有所體悟,否則天天都依靠別人來護持也不現實。

在聞思的時候,有些人在很短的時間中,比如兩三年或五六年,就把佛經中非常甚深的教義完全感受到,這樣就不容易退失。如果學得很膚淺,過幾年就會蕩然無 存。《大智度論》中說:在冬天的時候,即使將一盆開水倒在冰上,但因天氣特別寒冷,在很快的時間中它就會變成冰。同樣,如果我們學得不是很深入,外面的世 界又那麼複雜,久而久之就會被同化。

的確,我們不可能一直住在學院裡面或上師身邊,或長久安住在其他聞思修行的道場,遲早都會面對生活、面對社會。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的能力很有限,而外面 的環境又有種種誘惑,那自相續必將受到染污,逐漸自己就會變成一個很失敗的修行人,最後言行舉止跟世間人比較起來也無任何超勝。若到了這種地步,那世間人 也會把你看作一般的人,最終度化眾生的願望也不能實現。

如果自己真實有一些境界,雖然像大菩薩那樣大徹大悟很困難,但最起碼也要對般若空性生起不被他轉、不被他奪的定解,就像《中觀莊嚴論釋》所講那樣。如果生 起這樣的定解,那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中,自相續就會燃燒起智慧的火焰,從而將三有的種子焚毀無餘。可見,聞思非常重要!因為有了它(指定解),就會像 飛禽在空中翱翔一樣,沒有任何阻礙。《三摩地王經》亦云:「不取諸物為我有,遠離一切諸執著,猶如犀牛獨去來,似風暢遊虛空界。」所以我非常希望,每個人 在聞思的時候,都能得到般若空性的見解。雖然得地聖者那樣的見解很難生起來,但像《定解寶燈論》所講那樣的空性見解,每個人都可以得到。但這也需要下功 夫,還需要信心。如果有了這樣的智慧,世間的財色名利等種種誘惑,就不可能搶奪你的境界。

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僅僅依靠戒律也很困難。因為,若對般若空性沒有生起定解,只是一直按戒律裡的要求:這個不准、那個不准,就很難滅除執著相。而且,若 沒有相應的智慧,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出家人跟軍人一樣,因為都要認認真真守很多規矩。雖然按佛教別解脫戒來約束自己也很有功德,但自心沒有見解也不可能獲得 解脫,就像阿底峽尊者面前的兩位比丘一樣。所以我非常希望,很多道友都能獲得這種大乘佛法的見解。以前也講過,要獲得這樣的見解,一要依靠諸佛菩薩的加 持,也就是說自己要經常祈禱諸佛菩薩;二要精勤聞思。有了這樣的恭敬心和精進心,每個人都可以獲得。

癸三(入定智之行境)分二:一、宣說不行之行境;二、以比喻說明如此而行之功德。

子一、宣說不行之行境:

行清淨者不行色,不行識想受及行,

如是而行斷諸貪,行解脫貪諸佛智。

這裡讓我們真正安住於諸佛菩薩的入定境界,在這樣的智慧境界前,以五蘊為主的一切萬法皆不存在,而且不存在的單空也化為烏有。

所謂「行清淨者」,就是安住於智慧波羅蜜多的菩薩,他不會以耽著的方式行持色法的本體及無常等差別法。可是我們完全不相同,比如眼睛看見色法,「這好看、這不好看,或者這是粗的、這是細的」;耳邊聽到聲音也是,「這是動聽的,這是不動聽的」…… 有許許多多執著相。但安住於般若波羅蜜多的菩薩,他不但不行於色法,而且對識法、想法、受法、行法的本體和差別法也不會執著。如是一無所行而行,則能斷除 對一切萬法的貪執,而這也是在行持解脫所有貪執的諸佛智慧的境界,也可以說諸佛智慧的行境就是這樣得到的。可是我們現在很難得到,因為對五蘊為主的一切萬 法都有執著。雖然如此,但它們並不是我,也非存在之法。

記得《那先比丘經》裡面,彌蘭國王問那先比丘:眼睛是不是你?他說:不是。鼻子是不是你?不是。耳朵是不是你?不是……既然都不是,那到底誰是那先?那先 比丘反問國王:窗戶是不是房子?他說不是。門是不是房子?不是。柱子與房梁是不是房子?不是……如果這些都不是房子,那房子到底在哪兒?房子到底是什麼? 通過這樣的話,彌蘭王恍然大悟。也有這樣的說法。

其實,在真正的智慧行境中,行和不行都不存在,也即遠離言語、表示、分別。禪宗有「維摩一默,如雷灌頂」的說法。意思是說,維摩詰當時什麼都不說,其實是 如雷灌頂,或者說是最大的灌頂。因為,當時維摩一言不發的境界,按文殊菩薩的教言是:「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意思 是說,安住在最高境界時,於一切法言說也沒有,表示也沒有,思維、問答的行境也全部超離。而這就是五蘊的真相,或者說佛陀的智慧。

其實真佛就是這樣,並不是現在有些人認為的:佛要麼在外面自相存在,要麼在自心有一尊佛像安住。按照很高續部的密法觀點來講,佛陀唯指心的本性。其實這種 最了義的觀點在禪宗也有,以前趙州禪師說:「泥佛不度水,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意思是說,金子、木頭、泥土做的佛,在相應的環節中都不能度過,其中 泥土做的佛在水中不能度過,金子做的佛在火爐裡不能度過,木頭做的佛在火中不能度過;故應唯一護持心的本來面目,因為此乃最究竟的佛陀。因此,從《般若 經》的角度來講,他人所謂密宗所講那樣的「心中的童子瓶佛」也不能承認。現在有人認為:不用拜外面的佛,佛就在心中。從他們的語氣來看,好像有一個小小的 金佛像安住在自己的心臟裡,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佛在自心的意思,在續部中有不同闡述方法,但以簡單的語句也沒辦法描述,故大家按這裡所講的內容了解就可以 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要真正行持佛陀的智慧行境,就必須通達空性。但對一般凡夫人來講,因為空性遠離分別思維,所以只能成為發願的對境,故大家皆應發願 ──願我早日獲得這樣的境界。其實,就像小學生發願將來變成博士後導師一樣,雖然暫時還得不到,但也不能否認。現在社會上,有些人因為自己沒有得到,就什 麼都不承認,其實這是一種非常愚癡的行為。確實,不管是佛法還是世法,現在我們眼睛看不見的、手摸不著的許多事物和道理都不得不承認。

現在社會上有神秘主義之說,我也看過很多歐洲和西方的神秘主義者創作的、非常出名的神秘主義學說,感覺他們還是用了很多大乘佛教的素材。雖然他們用了,但 因沒辦法通達意義,所以最後只好用「神秘」二字來覆蓋萬法的真相。但佛教並不需要這樣,因為佛教對任何一個問題都有不同層次的解釋。的確,世間上任何宗教 和學說都趕不上佛教。當然,這並不是因為我是佛教徒,所以要讚歎佛教。我們可以面對面地,對很多學說和道理進行對比,比如神秘主義者對鬼神等神秘問題沒辦 法解釋,但在佛教中這些問題卻非常簡單。

所以在學習般若空性時,大家首先要對不可言說的佛陀智慧有深刻的認識,還應生起恭敬心和信心;因為般若法門對每一個人來講都很難得。也許有人認為自己的工作、地位很難得,般若法門並不難得。雖然般若法本並不是很難得,但要真正以信敬之心聞思修行其甚深意義也不那麼容易。

另外,現在很多人都有非常保密的密法法本,但真正懂得密法意義的人卻少之又少。有些法師說:藏地的密法並沒有傳開,只是法本已經傳開了。的確,有清淨傳承 且能行持甚深意義的人實在太少。不過將法本看得很重,對它有一種恭敬心,這也很好。但裡面的甚深意義沒有懂得卻很可惜。很多人都說:我可不可以看這個密 法,可不可以看那個密法?其實光看也不行,因為你沒有傳承、沒有灌頂、沒有修加行,還有很多條件都不具備。如果基本的條件都沒有,那再怎麼翻也沒太大的意 義。如果特別想翻,翻一下也可以,因為這並不是地雷,不會看一下就馬上爆炸。有些人經常問:我現在可不可以看密法?我也常說:「你現在好好修加行,等一段 時間再說。」但隔一兩個星期又來問。如果自己實在忍不住,也很有恭敬心和信心,看一下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但般若、密法等甚深道理,很多人都停留於口頭上, 真正通達的人並不多。而有了這樣的境界,還要經常護持。

子二、以比喻說明如此而行之功德:

明智菩薩如是行,斷貪趨向無貪執,

如離羅睺日昭住,失火焚燒草木林。

按前面所講,入定時安住於五蘊皆空的境界;如是而行的明智菩薩,他對一切萬法的貪執全部斷除,越來越趨向無有貪執的最高、最微妙的境界,或者說因為沒有貪 執的緣故,將很快獲得最究竟的解脫。其實,這種智慧或境界就像離開了羅睺的太陽一樣。此時太陽發出的光極其強烈,它能驅除所有黑暗,或者引起草木林園失火 而將之焚燒無餘。同樣的道理,以這樣的智慧火就能將所有障礙、執著的密林全部焚燒。

可見,在入於般若境界的菩薩前,世間不清淨的執著和實有的相都沒有。但為了隨順眾生,在表面上他們也可能會貪吃、貪睡,或者說其行境跟凡夫人一樣。無垢光 尊者以前也說過:作為大成就者的上師跟世間人也會相同,為什麼呢?因為要隨順大家;跟世間人也會不相同,為什麼呢?已經超離了世間。確實,高僧大德的境界 我們無法想像,因為他們不但沒有執著,而且還能任運自成。

以前華智仁波切任何供養都不接受,後來文殊菩薩化現的蔣揚欽哲旺波給他寫信說:不接受別人的信財不是辦法,你為什麼不把它接受下來做善事呢?應該做善事, 這多好啊!從此之後,華智仁波切就開始接受別人的供養。他將所得來的財物分成兩份,一份布施給可憐的乞丐、病人等,一份用來刻觀音心咒。他所刻觀音心咒的 石牆特別長,以前我去過,在石渠。當時遇到一位石渠的領導,他說為了保護這個世界遺產,他們在很遠的地方圍了一堵鐵絲做成的圍牆,以後還準備在保護方面下 功夫。記得華智仁波切在幾年中就把這個觀音心咒的石堆全部刻完了,然後他請蔣揚欽哲旺波開光,當時尊者也答應了。(選擇開光日子的時候,華智仁波切說上師 離這裡有十天路程,很有可能來不成,所以應讓信眾心裡有所準備。)聽到這個消息後,附近的人特別高興,成千上萬的人都集聚在那裡。

後來真正要開光時,空中開始降下傾盆大雨,把整個石堆全部以沐浴的方式來洗淨,然後紛紛降下花雨、米粒,還出現彩虹等種種瑞相,非常吉祥!整個這一天的場 面,讓無數人對三寶和蔣揚欽哲旺波尊者生起了極大的信心。當時華智仁波切非常清楚,雖然尊者沒有親自來參加,但他從很遠的地方撒花、撒米等而作了開光;所 以當時華智仁波切和所有信眾,都向蔣揚欽哲旺波尊者所住的地方頂禮。據說,當時獲得米粒和花雨的眾生,有的能轉生天界,有的在即生中能獲得成就。以前上師 如意寶住世時,也有這樣的示現:雖然人並沒有在要開光或作佛事的地方,但可通過他的禪定、智慧和不可思議的加持力來作方便加持。對於聖者來講,這非常有必 要,也極為合理。

這裡也講了,斷除貪執的明智菩薩在到了一定境界時,能將世間的執著、煩惱全部毀壞;但這完全依靠般若智慧。而要獲得這種智慧,首先必須聞思。對修行者來 講,聞思而得的智慧很重要,因為沒有它,修行就非常困難。因此,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居士,為了佛法長期存留世間,大家先應接受它,然後還要通達它。所以我很 希望,真正出現一些聞思修行的道場。所謂道場,就是修道的場所。有些地方光是念經、拜佛,雖然有很大的功德,但這只能叫功德場,並不是道場。為什麼呢?因 為「道」必須在相續中生起來。也就是說五道當中,不管是資糧道、加行道,還是見道、修道、無學道,在相續中一定要生起來。如果五道生起的基本佛理都不懂, 那怎麼能生起來呢?而弘揚佛法每個人都有責任,所以大家一定要齊心協力建立聞思修行的道場。什麼樣的道場都可以,居士的道場也可以,出家人的道場也可以; 但沒有聞思修行就不叫道場。也許這樣的話有片面或過激之過,但我覺得道場確實需要對道有聞思,所以希望每個人都能發奮努力。如果大家都有想利益眾生的這顆 心,那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放射出光芒。

以前我知道的一所藏文大學,因為有很多老師對傳統文化非常重視,所以大多數學生都私下發誓:寧可捨棄生命,也要保護、弘揚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因為當時整個 學校的氣氛或學風非常好,所以大多數人的心裡都有一種深入骨髓的誓願。經過十幾年的考驗,這所學校出來的人在社會各個領域中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我們 經常都說:這所學校出來的人,對傳統文化或佛教肯定會竭力支持,而且他們相續中一定具有悲心、善心,很多方面都很可靠。

雖然我們現在有這麼多人集聚在一起,但也不可能長期待在佛學院,因為遲早都要到不同的社會場合當中去。到那時,如果心裡真有這樣一種力量:不是為自己而生 活,就是為了弘揚佛法和利益眾生,那即使弘法利生的範圍不廣,也會不同程度地起到作用。如果我們都為了自己端飯碗,或為了自己獲得解脫,或為了解除自己的 煩惱痛苦,以這樣一個目標來學習佛法的話,那出去後根本沒有心思弘法利生。即使表面上也信誓旦旦地在做,但沒有幾天誓願就會破滅。就像新土罐,遇到水自然 就會毀壞。

每當我想起偉大的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一生的豐功偉績時,就會忍不住地流淚。昨前天有一位專門研究五台山歷史的美國博士,為了寫論文,他想了解當年法王 如意寶去五台山的一些情況。在溝通的過程中,我想起了上師如意寶的甚深誓願──當時去五台山的唯一目的,就是想把佛法廣泛弘揚到漢地為主的世界各個地方。 當時我25歲,人還沒有成熟,再加上《五台山志》中有很多現見文殊菩薩的史實,所以我跟法王去五台山的目的,只是強烈渴望見到文殊菩薩,並未想到弘揚佛法 和利益眾生。當時我依止上師已兩年多,雖然上師每堂課都在提,但自己內心並未深深認可。現在依靠其他因緣,上師的一言一行或一舉一動在腦海中浮現時,就覺 得大菩薩的密意深不可測。也許過了幾十年後才明白一點,「哦,原來老人家的密意是這樣的!」當時上師說:「從明年開始,我們要攝受很多漢族四眾弟子。」當 時很多老修行人都覺得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但後來大家都看到了一些不共的緣起。

總之,大家一定要認識般若的道理。在認識的過程中,首先要了知佛語真實不欺,然後還應不斷學習、實踐。《大明度經》云:「佛語不欺,當作是學,當作是求。」確實,在這個世間上,佛語是唯一正確無誤的;所以大家皆應認認真真地修學。

癸四、宣說入定智之行相為無緣:

諸法自性淨普淨,菩薩慧觀般若時,

不緣行者一切法,此即行持勝般若。

染污和清淨所攝的一切法,從自本體的角度來講,煩惱或染污全部得以清淨,從所緣法的角度來講一切普皆清淨,也就是說自心清淨、自心所緣的對境山河大地等也 清淨。菩薩通過長期觀察萬法,通達一切萬法無有任何體相的清淨道理,且安住於這樣的般若境界時,一切能緣所緣皆不存在。也就是說,不緣能修般若者或能修之 心,也不緣所觀的一切法。其實,這種能境、所境,清淨、不清淨的法皆不存在的境界,就是在行持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

《中般若經》云:「何者若既不緣佛,亦不思法與僧,則此為真實皈依。」這是講,真實的皈依不緣一切法。《中論》云:「若人見有無,見自性他性,如是則不 見,佛法真實義。」也就是說,有無、自性他性都不可見,這就是真實的無緣見解。《智慧品》云:「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彼時無餘相,無緣最寂滅。」意思 是說,一切有實法和無實法全都不住於心前,其他的相也沒有,這樣的無緣就是最殊勝的寂滅。

其實,這樣的無緣境界,每個人都可以獲得,但一定要下功夫。實在說,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這樣的境界我們都應該生起來,而不應停留在口頭上。剛才也講了,要安住真正空性的境界,一定要依靠聞思和祈禱才能得到。

另外,對弘揚佛法、利益眾生,大家平時都要做。所以每一個人皆應好好觀察,看自己在這方面到底想過沒有?比如說,這一個月以來是否這樣想過:哎喲,佛法那 麼殊勝!我一定要弘揚佛法、利益眾生,不能趨入寂滅的境界。如果沒有這樣想,只想吃三頓飯,或者只想睡覺、休息,即使行持善法也是為了完成任務,那就不太 好。作為大乘行者,在這方面每個人都應該想。不能認為我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弘揚佛法和利益眾生不是我的行境,這是大菩薩和大上師們的行境,不能這樣自己 蔑視自己。按大乘佛教的教理來講,這是自輕凌懶惰,根本不合理。因此從現在開始,每個人都要想:哪怕是在一個小時或幾個月中幫助一個眾生,這也是我為利益 眾生應做的貢獻。當然,這樣的能力每個人都有,關鍵是要去做。的確,心非常關鍵!如果只是口頭說得漂亮:「我不是為了自己吃飯,我不是為了自己獲得解 脫。」而心裡卻一直這樣認為的話,就落於小乘,乃至小乘也不算。

所以大家一定要有般若空性的見解,否則對外面的法貪執得越來越強烈就很可憐。雖然自己學得不是很好,但長期以來對般若空性法門很有信心,所以跟剛開始來學 院比較起來,我覺得還是很有收穫,比如說親人死了,現在的心態跟以前就完全不相同。所以只要我們對般若法門有信心,逐漸逐漸自己的執著或貪執就會減少,對 眾生的悲心也會增上,對佛法的廣大行境也會認識得越來越深刻,這是必然的規律。雖然自己不一定能馬上發現,但進步肯定是有的,就像讀小學時智慧上不可能有 大的飛躍一樣;但只要不斷精進下功夫,總有一天會有質的改變。

因此,我們一定要對傳講般若法門付出辛勞的上師和道友生起感恩之心。尤其是歷經千辛萬苦,從印度來到藏地的譯師和班智達,他們非常不容易。而我們現在輕而 易舉就獲得了這樣殊勝的佛法,確實有很殊勝的因緣。所以大家一定要發自內心地祈禱諸佛菩薩,並感恩所有賜予學習因緣的人。包括印刷、打字、法本送到門口, 很多方面發心人員都付出了心血。的確,這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因為不可能像極樂世界一樣,一切都自然而然形成。所以作為人,對社會乃至個人,時時處處都要有 感恩之心。即使對你不公平或受到不好的待遇,也要想到這是自己前世的業力,而所有好的事情都要感謝大家。若有這樣的心態,我覺得這個世界也很美好,自己也 會過得很快樂!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般若經典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iano 的頭像
    piano

    日昇的部落格

    pia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