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頌》(1—10)

圖登諾布仁波切


《佛子行三十七頌》命名緣由

本論,名為《佛子行三十七頌》,乃以意義命名的。

什麼是『佛子』?佛有三子,即身、語、意三子。本頌所說的佛子是指三子當中的意子,也就是心子菩薩。

『佛子行』,就是菩薩所行的事業。菩薩所行的是什麼呢?龍欽巴尊者曾說:「佛子的所行廣大無邊,總括而言即是六度。」如同尊者所說,菩薩所行普度眾生的事業是無量無邊的,無著賢大師特別將自己實際行持菩薩道的經驗,以及一切菩薩所行的事業,歸納成三十七個偈頌。

這部論典並不是為登地菩薩而寫,最主要引導的對象就是有心學習菩薩行的一般凡夫。無著賢大師慈憫眾生,將一切佛子所應行的的關鍵及如何行的方法,都歸納在三十七個偈頌裡面,所以題名為『佛子行三十七頌』。

~節錄自圖登諾布仁波切的《這樣做你也可以灑脫自在‧佛子行三十七頌筆記》~




佛子行三十七頌(1)—禮敬上師三寶






南無羅格秀惹雅


誰見諸法無來去  唯一勤行利眾生

殊勝師及觀自在  三門恭敬恆頂禮

大多數的造論者,在造論之始首先禮敬上師、三寶。敬禮的目的:一則是為了遣除一切障礙,能夠圓滿造論;一則是為了後學者,在學習本論時能生起信心及希求心,同時遣除聞思修習本論的一切違緣障礙。

『南無羅格秀惹雅』是梵文,意思就是:頂禮世間自在——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要特別頂禮觀世音菩薩呢?因為,本頌中所講的內容以菩提心為主,而觀世音菩薩正是大慈大悲的代表,是一切諸佛大悲化現來濟度眾生的。

頂禮之前,首先說明被頂禮者具有哪些功德。

『誰見諸法無來去』,此句讚歎上師與菩薩的大智慧。『誰見』,即觀世音菩薩見。見到什麼呢?這個『見』,是說觀世音菩薩已經證悟了一切法的本性,也可以說已經親見到一切法的實相——『無來無去』,也就是遠離生滅、斷常、一異、來去八種戲論邊的空性。

『唯一勤行利眾生』, 這句是讚歎上師與菩薩的大慈大悲及大能力。菩薩現證了一切法的實相,已無絲毫自私自利的心,他留在娑婆世界唯一的目的就是精勤地利他——救度一切眾生。上 師與眾菩薩以現證空性的智慧,遠離輪迴的邊際——智不住三有;以大悲周遍的緣故,心甘情願地待在娑婆世界濟度眾生——悲不入涅槃。

『殊勝師及觀自在』,是指教導無著賢大師大乘菩薩道、與觀世音菩薩無二無別的殊勝上師以及觀世音菩薩。

『三門恭敬恆頂禮』,我以身、口、意三門恭敬地、恆時地向他們頂禮。如何頂禮呢?必須三門具足,也就是在頂禮時,必須身作禮拜,語作祈禱,心生恭敬,這樣才算是三門具足的頂禮。

~節錄自圖登諾布仁波切的《這樣做你也可以灑脫自在‧佛子行三十七頌筆記》~




佛子行三十七頌(2)—誓願造論




利樂之源諸圓覺  從修正法而出生


彼亦依賴知其行  是故當說佛子行



為了表示造論的決心,所以在正式造論之前,發下誓願一定要完成這部論典。如何發誓呢?


『利樂之源諸圓覺』,『利』是暫時的利益,也就是獲得人天的果報;『樂』是指究竟的安樂,也就是成正等正覺的佛果。而所有暫時的利益和究竟的安樂的本源是什麼呢?就是諸圓覺。圓覺即圓滿的覺悟,指的是佛。任何一個快樂,無論是暫時的利益或究竟的安樂都源自於佛。如此圓滿的佛果是如何成就的呢?——

『從修正法而出生』,一切佛果都是從修持正法而來的。他們都是如何修持大乘正法的呢?——

『彼亦依賴知其行』,他們都是依賴正確的方法來修持正法的。修持正法必須遵循一定的次第、方法,不能盲修瞎練。正確的方法就是:首先生起出離心,再以慈悲心作為基礎,而後發起菩提心,之後學習廣大的菩薩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方便五度的部分,以及現證空性智慧的部分。為了要了知如何正確修持的方法——

『是故當說佛子行』,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作者無著賢菩薩誓願寫作這部《佛子行三十七頌》。這就是他的承諾。

歸納言之,作者造論的必要性有三點:

一、眾生暫時的利益或究竟的安樂的根源就是佛。

二、佛從何而來?從如理如法修持正法而來。

三、必須了知如理如法修持正法的方法。

因為這些原因,所以作者誓願寫作這部論頌。

~節錄自圖登諾布仁波切的《這樣做你也可以灑脫自在‧佛子行三十七頌筆記》~






佛子行三十七頌(3)觀暇滿人身難得




獲得暇滿大舟時  自他為渡輪迴海


晝夜恆時不懶散  聞思修是佛子行

的 確,獲得八暇十圓滿的人身是非常珍貴難得的,這個暇滿的人身就如同一艘大船,我們依靠它才得以橫渡生死輪迴的大苦海。為了令自他一切眾生都能從輪迴大海中 解脫出來,所以必須要不分晝夜,恆時不斷地精進修行,不懈怠、不放逸。要跟隨教導大乘正法的善知識,聽聞殊勝的教法,並且深刻地思維教理,建立正確的知見 而後付諸實際的行持。這就是佛子菩薩眾利用暇滿人身所應該實踐的。

這裡講的『人身難得』,指的是具足『八閒暇』、『十圓滿』十八個暇滿的人身是非常難得的,而不是指一般的人身。

『八閒暇』就是遠離『八無暇』,而有閒暇來修持正法。『八無暇』就是八個沒有閒暇修行的地方。哪八個地方呢?就是:地獄、餓鬼、傍生、邊地、邪見、長壽天、佛不出世、瘖啞等。

『十圓滿』分為二:五自圓滿;五他圓滿。

『五自圓滿』:1.得人身;2.生中土;3.六根俱足;4.業際無顛倒;5.對佛法具信心;『五他圓滿』:1.佛出世;2.佛已說法;3.佛法住世;4.自入聖教;5. 師已攝受。

暇 滿的人身就如一艘設備齊全的船,它能夠帶我們橫渡輪迴大海,但是要擁有這樣一艘條件圓具的船卻是極為難得的。暇滿人身無因無緣是不可能獲得的,必須要持戒 清淨,在持戒清淨的基礎上,還必須行善,如布施、修行等等,同時要發清淨的願,願生生世世獲得暇滿人身。必須要具足這三個條件,後世才可能得到暇滿人身。 所以,要具備是極其難得的。

人身難得今已得,若善用行持正法則即身可以成佛;若誤用以之作惡則淪為海底基石,萬劫難復。眼前這個時刻,就是選擇行善趨往解脫之道或作惡永墮輪迴苦海的關鍵時刻,如何抉擇完全看我們自己。所以,深深地思維暇滿難得的內容,將有助於我們珍惜、把握、善用這個人身。

~節錄自圖登諾布仁波切的《這樣做你也可以灑脫自在‧佛子行三十七頌筆記》~
佛子行三十七頌(4)遠離三毒之源——家鄉

親方貪心如水蕩  怨方嗔心似火燃

取捨皆忘癡黑暗  拋棄故鄉佛子行

頌 詞中說:對於一個真正想要修持正法的人而言,如果長期住在家鄉,則父母的殷切關愛,親友間的往來酬酢,這些貪愛親方的心,就像流蕩的水一般,不斷地將我們 沖向輪迴的苦海。而勢不兩立的怨敵之間,嗔恨之心猶如燃燒的火一般,令自他心相續中所種下的一切善根,剎那間焚毀殆盡。貪心之水,嗔心之火,令我們忘失如 何取捨的正知正念——對於該捨的惡業,該取的善業,無法明辨區分,跌落在愚癡黑暗的深淵中。貪、嗔、癡三毒的根源是什麼呢?就是家鄉。住在家鄉,會令我們 的心相續產生種種過失,所以遠離家鄉是佛子菩薩所應該實踐的。

這四句主要是針對行菩薩道的出家人來講的。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就親自為我們表演了一齣『遠離家鄉』的戲碼。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族的悉達多太子毅然捨棄了轉輪王位,為追求究竟的自在解脫,背井離鄉。真正的出家人就應該像這樣,不要戀棧一處捨不得離開。

對 一般在家居士而言,要作到完全遠離家鄉是不容易的。我們現在多半是在家居士,要遠離家鄉是不太可能的。這裡所講的,主要是指遠離會讓我們生起貪嗔癡的環 境;也可以說是遠離貪嗔癡三毒生起的根源。但是不管離不離開家鄉,最重要的是隨時觀察自己的心。自己參加什麼樣的社會團體?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只要是會令 自己生起煩惱、爭執與戲論的,就要遠離那個地方。

遠離家鄉最主要的目的是守護我們的心,如果我們的心能跟正法相應,那就是遠離家鄉、遠離障礙我們修持佛法的地方。
~節錄自圖登諾布仁波切的《這樣做你也可以灑脫自在‧佛子行三十七頌筆記》~





佛子行三十七頌(5)觀無常而捨今生

長伴親友各自散 勤聚財物遺為跡

識客捨棄身客房 捨此世為佛子行

在五加行的四轉心修法裡,其中思維暇滿難得及壽命無常,可以斷除我們對現世的貪著。透過修習暇滿難得,讓我們懂得要珍惜這一世獲得人身的機會,精進斷惡修善。現在我們雖然獲得了暇滿人身,但是它可靠嗎?頌詞中一一分析:

『長伴親友各自散』,首先,從這一世的親友來講,與我們長時相伴的父母、妻子、兒女、……等等,任憑你生時如何親愛,一旦死亡驟臨,沒有一絲一毫的自主權,一定得各自分飛離散。

『勤聚財物遺為跡』,生前我們毫無顧忌地以身、口、意三門造業,辛辛苦苦費盡心機、流血流汗拚命積累財物,在死亡來臨、閻羅王前面報到時,連一針一線也帶不走。

『識客捨棄身客房』,我們的意識如同旅客,我們這個由血肉組合成的身體,就如同旅館的客房一般,只是暫時讓意識寄住,它並不屬於我們,到最後,意識這個賓客終究得捨棄身體這個客房,前往另一個地方。

『捨此世為佛子行』,好好思維觀察這些情形,要了知為了這一世的所作所為,都是利少而過大。了知這一點,捨離一切為了此生短暫的利樂而作的努力,輕此世而重來生,為了下一世及生生世世究竟的安樂而努力,這就是佛子菩薩所應該實踐的。

這裡並不是讓我們不用工作賺錢,而是要我們了解這些都是暫時的謀生手段,是未來修行的一個順緣,所以不要把全副精力都虛耗在這個上面。如果把注意力都放在此世,則未來的前途將是漆黑一片。
~節錄自圖登諾布仁波切的《這樣做你也可以灑脫自在‧佛子行三十七頌筆記》~





佛子行三十七頌(6)修道無違緣——遠離惡友

交近彼而三毒增  且令聞思修退轉

能使慈悲滅盡者  遠惡友為佛子行



這 個偈頌的意思是:本來我們凡夫就具備貪、嗔、癡、嫉妒、傲慢等煩惱,再交往接近惡友,則如同火上澆油般,讓我們貪、嗔、癡三毒等等的煩惱更加增長,並且令 我們解脫的主要因素——聞、思、修的成就退轉,同時能夠讓我們完全喪失大乘道的根本——慈悲心、菩提心。所以,遠離這樣的惡友是佛子菩薩所應該實踐的。


歸納而言,遠離惡友的主因有三個:第一個就是,會令貪嗔癡煩惱增長;第二個原因是,好不容易積累的聞思修行的功德被摧毀殆盡;第三個原因是,讓我們逐漸退失大乘道的根本——慈悲心、菩提心。這是最可怕的。

《涅 槃經》中說:「菩薩怖畏的是惡友,而不害怕醉象。象的力量很大,當象喝醉的時候是沒辦法控制的,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把你踩死或者是撞死,隨時有生命危險的。 可是惡友比醉象還要恐怖,為什麼呢?因為醉象只是取我們的性命而已,而惡友不只是取我們性命,還會讓我們一切善根失壞,使我們原本清淨的心也受到染污。」
~節錄自圖登諾布仁波切的《這樣做你也可以灑脫自在‧佛子行三十七頌筆記》~




佛子行三十七頌(7)修道順緣——依止善知識

依止何者罪過滅  功德增如上弦月

勝善知識及自身  愛彼勝己佛子行



《博朵瓦語錄》中提到:「總攝一切教授的首要,就是不捨離善知識。」為什麼呢?因為,下至發起一分功德,減少一分過失,一切善樂的根本來源就是善知識。


頌詞中說:依止善知識能令自己心相續的貪、嗔、癡等三毒煩惱逐漸地消失,戒定慧等一切功德如上弦月般逐漸增長,最後究竟圓滿。如此殊勝的善知識、善友,與自身相較之下,珍愛他們的生命猶勝於珍愛自己的生命,這就是佛子菩薩眾所應該實行的。

以共同的角度來說,上師與我們有緣,所以灌頂的時候透過上師,獲得任何一尊佛菩薩的加持,也必須透過上師。諸佛菩薩的加持如同陽光,我們心的相續如同艾絨,上師就如同火晶(放大鏡)。陽光直接照在艾絨上無法生火,必須透過火晶,才能將艾絨引燃。所以,十方諸佛菩薩的加持的來源也是上師。

《集 經》中提到:「善弟子,應當對上師具有恭敬心,恆時依止智者上師,為什麼呢?因為智者的功德皆從他的身上而生。」以大乘顯宗的角度而言,依止上師時,必須 視上師為登地以上的菩薩,這是最起碼的要求;密宗裡面,透過五種方法抉擇上師即是佛,而且是法身佛。總之,我們所有的功德皆來自上師;也就是說,一切世出 世間功德的泉源就是上師。

第 五世達賴喇嘛說:我了知:上師所作的一切都是善的,上師一切的吩咐、教導我都如實成辦,上師的所作所為無一不如法,上師就是心想事成利樂的根本。如同上面 所說的,三界之中,除了上師以外再也沒有其他的引導者,這一點首先要確定。上師的一切教導如實來成辦,這就是無上的福田,像常啼菩薩、那諾巴尊者,以及密 勒日巴尊者等等,他們如何依止善知識,我們也儘量向他們學習。

以上以種種理證、事證說明了依止上師的重要性,接下來就要談談應該如何正確地依止上師。這是關鍵中的關鍵。

在依止之前,首先要了解簡擇上師的標準。實際上,善知識應具備的德相,無論在小乘、大乘、金剛乘中的哪一乘,都有其各自的標準。但歸納而言,最起碼必須具有無造作的世俗菩提心,並且或多或少具有出世間的智慧。

一個具有菩提心的上師,就算沒有其他的功德,至少不會傷害我們,同時一定能夠利益我們。《現觀莊嚴論》裡提到:「佛可以對具有菩提心的菩薩頂禮。」為什麼呢?因為諸佛成正等正覺的因就是菩提心,所以即使是佛也向具有菩提心的菩薩頂禮。

因此,依止一位具有菩提心的上師,即使他不善於說法也沒有關係,因為成就端賴上師的加持力和自己的信心。具有菩提心的上師,他的加持力與諸佛相同,凡是與他結緣的眾生都能蒙受利益,若結下一個善緣,可以令即身成佛;就算結下一個惡緣,也能令輪迴有盡。

所以說,觀察上師的要點可以總攝於具不具有菩提心,沒有任何一部經典中提到以『神通』作為觀察上師的條件。如果不具足菩提心,就是有神通、能夠高空飛行也沒有用。

簡擇後,應當如何依止上師呢?

在諸多經續論典中都宣說,將上師觀為真佛有許多殊勝的利益。很多大成就者也都說,若能觀上師為佛,則功德未生者會生起,已生者會增長,能即生迅速成佛。所以,觀根本上師為真佛,是一切修法中最關要的。

我 們應當視上師如佛,同時要了知上師對自己的恩德勝過一切佛。就功德方面來說,上師與諸佛沒有差別。但就恩德方面來說,上師教導我們如何取捨,關閉了三惡趣 之門,為我們開啟了善趣之門,同時令我們發起無上菩提心,在相續種下了一切智的種子,所以對於自己而言,上師的恩德勝過諸佛。因此,我們應當隨時隨地以三 種信心精勤依止上師。

至於應當如何正確地依止善知識,在《華嚴經》中提到以九種心依止,各位可以參考。
~節錄自圖登諾布仁波切的《這樣做你也可以灑脫自在‧佛子行三十七頌筆記》~





佛子行三十七頌(8)入佛教之門——皈依



自亦束縛輪迴故  世間神祇能救誰


由此依止不欺者  皈依三寶佛子行

皈依是一種依靠、信賴。世間上一些沒有智慧的人,當他們遇到違緣、障礙、怖畏時,他們會尋求什麼樣的依賴呢?依賴山林河川或土地等神祇,或是依靠世間的國王、鬼神等。這些或許暫時能給你一些庇護幫助,但卻無法究竟利益你。為什麼呢?

頌詞中說:如果我們依止一般的世間鬼神——那 些在世間極有能力的如天龍八部、帝釋天、梵天王、大力鬼等等,他們能不能把我們從三界輪迴的大苦海中救拔出來呢?不能。原因是:他們自己都被囚禁在輪迴的 牢獄裡面,沒有超越三界的範圍,仍然被業煩惱的鐵繩所繫縛,完全不能自主,又怎麼可能從惡趣及輪迴的苦海中救度我們呢?他們自己尚且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又哪裡有能力救度我們。所以,我們要了解依止這些世間鬼神是靠不住的,不用說究竟解脫的安樂,即使是暫時的安樂也不一定能得到。那麼,永遠無欺、能夠完全 救度自他一切眾生的殊勝依怙處是誰呢?唯有三寶,除了三寶以外再也沒有一個皈依處。所以自己全心託付,一心皈依三寶,這就是佛子菩薩所應當實踐的。

皈依三寶的利益

《波羅蜜多攝頌》中提到:「皈依功德若有形,三界為器不能容,猶如大海水之藏,一握一掬何堪量。」根據佛經的記載,皈依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利益,歸納起來,主要可分為八種:

(1)成為佛門弟子; (2)皈依戒是一切戒的基礎; (3)清淨罪過; (4)違緣不能障礙; (5)如願成就; (6)圓滿資糧; (7)不墮惡趣; (8)速成佛果。

眾生皈依三寶以後,如理如法地修持正法很快就能夠得到佛的果位。

以上簡單地歸納了皈依的利益。

開啟皈依之門——信心

開啟一切諸法之門是皈依;而開啟皈依之門是信心。所以在皈依之初,首先令自己的心相續中生起信心,這是非常重要的。信心又分為四種:

(1)淨信; (2)欲信; (3)勝解信; (4)不退轉信。

如經典所說:「諸無正信人,白法不生起,種子為火燒,綠芽如何生。」信心能出生一切白法功德的種子,沒有正信的人,猶如焦芽敗種,心相續中無法生起功德。

上師三寶雖然具有不可思議的大悲加持力,但是真正能令加持進入自己心相續的,唯有依靠自己的信心誠敬。

皈依的本體

簡 單地講,皈依的本體就是一種決心,無論大乘、小乘或密乘都相同,都是指一份堅定不移的決心:決心皈依佛,以釋迦牟尼佛等為自己究竟的導師,除釋迦牟尼佛以 外,不以外道萬能神、世間鬼神作為自己的導師;決心皈依法,從今天起乃至未得菩提之間,生生世世永遠只以釋迦牟尼佛等佛菩薩所傳的法為道,只修釋迦牟尼佛 所傳的法,除此之外,永遠都不以其他任何法為道,也永遠不修其他的法;決心皈依僧,從現在起,生生世世只以修釋迦牟尼佛教法的大乘菩薩、小乘阿羅漢和比 丘、比丘尼所有佛的四眾弟子作為自己的道友,除此以外,都不以其他的眾生為自己的道友。

總之,皈依的精髓是一份決心。若沒有這份堅定不移的決心,即使讀了很多佛經,表面上好像精通佛法,講起佛理似乎頭頭是道,但是不是合格的佛教徒呢?這就很難說了。

另外還有一件事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皈依是皈依三寶,並不是皈依那位傳皈依戒的上師或法師。這個傳皈依的上師,他只是三寶中的一個成員而已,透過他將你引入佛門。我們皈依,是決心以佛作為導師、決心以所有佛和菩薩所傳的法作為道、決心以十方菩薩作為道友。

懂得皈依的含義之後,再去修皈依,皈依修成與否,就在於是否有這份決心。
~節錄自圖登諾布仁波切的《這樣做你也可以灑脫自在‧佛子行三十七頌筆記》~




佛子行三十七頌(9)小士道——怖畏惡趣之苦而離罪業

諸極難忍惡趣苦  能仁說為惡業果

是故縱遇命難時  終不造罪佛子行


對 應修行人上、中、下三種根機而分為三士道。其中,小士道特別畏懼墮入地獄、餓鬼、傍生三惡趣的痛苦,而希求人天的果報。所以,小士道是建立在怖畏三惡趣, 承認前後世,相信因果的基礎上。如果一個人聲稱自己是佛教徒、是修行人,甚至是開悟者,但是不承認來世,只承認今生,今生也只是求得一些福報,不承認業因 果存在、蔑視因果,則他連小士道的邊都沾不上。


頌 詞中說:在六道輪迴中,最讓人感到痛苦難忍的就是地獄、餓鬼、傍生三惡趣的苦,僅僅只是聽聞就能讓人產生極大的恐懼怖畏。然而這些痛苦無因無緣是不會產生 的,佛陀說這一切的痛苦都是由於造作惡業而招致的。因此縱然遭遇生命的危難,也絕對不可以造作惡業,這就是佛子菩薩所應當實踐的。

《寶鬘論》中提到︰「地獄嚴寒酷熱痛苦的情形,要天天憶念;餓鬼飢渴煎迫、形銷骨立的情形,要常常憶念;傍生愚痴種種的情形,要多多憶念。」

暇滿難得的人身, 現在雖然已經得到了,但是能不能夠永久享有這個人身呢?那是不可能的,因為無常的緣故,所以終將走向死亡。死是不是像燈熄滅了,水乾涸了一般,一點遺留的 痕跡都沒有呢?當然不是的,死後我們仍然會再次受生。這一世生、老、病、死的痛苦一直在後面追逐我們,與下一世的痛苦銜接。上一世痛苦的結束,則為下一世 痛苦的開始。

身處輪迴,就如同密封的瓶中不停飛舞的蜜蜂一般,不論上升或下降,始終不出瓶子的範圍。同樣的,六道眾生在輪迴中,時而因行善生於上三道;時而因作惡墮落下三道。不論生處高低,始終逃不出輪迴的樊籬。

~節錄自圖登諾布仁波切的《這樣做你也可以灑脫自在‧佛子行三十七頌筆記》~




佛子行三十七頌(10) 中士道——不欲世間安樂而求解脫





三界樂如草頭露 一瞬剎那毀滅法


恆時不變解脫果 追求其為佛子行



前面小士道是怖畏三惡趣的痛苦而希求人天善趣的果報,而中士道進一步發現連三善道也沒有一處是安樂的,六道的自性猶如火坑、羅剎洲,所以他們追求自己從六道輪迴中解脫出來,達到聲聞緣覺寂滅的果位。


頌 詞中說: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六道當中,比較能夠感受到快樂的就是三善趣——人道、天道、阿修羅。然而三界中的快樂都是有漏的善業招感的,都是有為 法。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靠不住的,所以有如草尖的露水一般,一剎那就會毀滅的,所以不應貪著欲求。永遠不會改變的就是——解脫果,也就是正等正覺佛的 果位。所以追求解脫,這就是佛子菩薩所應該實踐的。

《入 行論》中說:「如果沒有痛苦,則不會有出離。」如《入行論》中所說,我們要了知世間一切都是痛苦,並生起出離心,如果不能這樣的話,則無法生起盡除痛苦、 希求解脫的心。所以,即使是三善道的安樂也不應貪著欲求,如果貪戀不捨,則永遠無法超越世間的範圍。《攝功德寶》中也說:「對三界還有一念貪著的,就恆常 在三界中流轉。」

在下士的時候,我們要思維三惡趣的過患,然而僅僅思維惡趣的過患還不夠,一定要了解世間一切都像燃燒熾盛的火宅一般。所以,這裡進一步思維三善趣的痛苦。我們如果能夠體會到:三界只有痛苦,沒有真正的快樂,則希求解脫的心自然而然生起,依止這樣的心來獲得涅槃。

三善趣苦:

(1)人趣的痛苦

在人趣中除了有三根本大苦之外,還有生老病死四大瀑流及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不欲臨苦等八苦。

阿修羅的痛苦

本來阿修羅的財富受用可媲美天人,但是由於往昔的嫉妒、好鬥的不善業,感得阿修羅的身相。由於嫉妒、好鬥的習氣,使得它們不停的與天人打仗,即使在自己的領域裡,也是不停地鬥爭,唯以戰爭度日。時時感受嫉妒、鬥爭的痛苦。

天人的痛苦

本來欲界天人活著的時候快樂幸福、受用圓滿,但是一直在散亂放逸中度日,所以無法生起要修行正法的意念。壽命雖然長達數劫,但在他們的感覺中,只是剎那顯現也就沒有了,散亂迷茫中壽命已盡,接近死亡。當五衰相現起時,他們自己也知道將要死亡,感受即將死亡及墮落的痛苦。

上面的色界、無色界雖然沒有這麼明顯的痛苦,但是他們在色界、無色界長劫安住,不知修持正法,所以當引生天道的善業窮盡後,有如從夢中醒過來一般,隨即墮落下趣,也感受極大的痛苦。

如此思維以後,確定整個六道輪迴中沒有一處是安樂的,沒有一處是值得貪戀的,由此引發對整個輪迴的厭煩心,而生起要尋求出路的心,為此一定要思維解脫的功德利益。

~節錄自圖登諾布仁波切的《這樣做你也可以灑脫自在‧佛子行三十七頌筆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a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