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攝頌釋 第十一課
思考題
1.為什麼對本經偶爾繕寫、攜帶、供養的功德,長時造塔供養的福德也不可比?既然如此,我們應如何行持?
2.修學般若能產生什麼樣的有寂安樂,為什麼?
3.為什麼要以大地來比喻般若?對此你有何感想?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學習一切諸佛的智慧源泉——佛母般若法。“當攝集依彼之福德”分自受持等功德與為他講說等功德兩個科判,第一個科判分為不受損害與攝集福德,其中第一部分已經講完了,現在講第二部分。
癸二(攝集福德)分二:一、供養之功德;二、修學之功德。
子一、供養之功德:
有者於佛滅度已,建七寶塔供養之,
佛塔數等恒河沙,遍滿佛土千俱胝。
設若無邊俱胝刹,盡其所住眾有情,
唯以天花香塗香,三時劫或過彼供。
于生導師之十力,佛母經函誰繕寫,
系帶供奉花塗香,造塔供養福不及。
這裏以假設句說明,對般若法本供養、承事、攜帶等的功德無量無邊。
在佛滅度後,有人建造七寶(1)做成的佛塔來作供養,而且塔中裝有佛陀舍利,這樣恒河沙數的佛塔遍滿千俱胝佛刹;在無邊俱胝的刹土中,盡其所居住的所有眾生,歷經數劫或超過劫數,每一晝夜三時不斷,唯以天花、妙香、塗香等精美供品精勤供養。當然其功德不可思議。
其實,真正舍利塔的功德與一般佛塔的功德還是有很大差別。以前上師如意寶在藏地雪域建造許許多多佛塔時說:最好佛塔裏有迦葉佛、釋迦牟尼佛以及其他諸佛菩薩的舍利;若有舍利裝藏,這樣的佛塔跟佛身沒有差別,功德相當大。如果一個地方有一座佛塔,那麼該地就能遣除邪魔外道的干擾,它也成為一切人天眾生的應供處,等等,有許多殊勝功德。
平時大家都說:造一座佛塔,或在一座佛塔前供一盞燈、一支香,或作一次頂禮膜拜,其功德無量無邊。那造遍滿無數世界的恒河沙數佛塔,無邊刹土的所有眾生皆捨棄所有瑣事,在無量時日中白天晚上都不間斷地以上妙供品精勤供養,其功德利益就更不可言說。
當然有人會懷疑:這樣的現象不可能有吧!的確,這樣的功德一般凡夫人想都想不到。為什麼呢?因為凡夫人的心量特別小,所以大的時空範圍內的現象在他的頭腦中根本裝不下,就像所有山溝裏的萬事萬物,在小小螞蟻的腦袋中不可能裝下或思維一樣,他們只能接受短暫時間與有限數量範圍內的事物。雖然這裏是用假設的語言,但這樣的情況也並非不存在,即凡夫人無法用言語和分別念來衡量的這樣一種功德可以具有。
雖然這個功德無量無邊,但若有人在得到出生一切諸佛菩薩的般若佛母經函後,僅僅在偶爾的時間中,或者繕寫,或帶在身邊,或安放在佛臺上用花、塗香、燈盞等悅意的供品來作供養,其功德也千倍萬倍超過前面造塔供養的功德。所以有智慧的人皆應瞭解,對般若經作供養的功德非常大。
在翻譯《般若攝頌釋》的過程中,我在看到佛陀親口所說的這些功德後,就生起了極大的恭敬心和歡喜心,所以我才要求大家或勸大家將本經經函每天都帶在包裏面。大家也清楚,在《大藏經》中,《般若攝頌》乃佛陀親口宣說,所以務必珍重!在藏傳佛教中,很多噶當派的大德都把一座佛塔、一尊釋迦牟尼佛像和一本《般若攝頌》作為三寶所依。認為這三樣東西在何處存在,這個地方就變成了經堂,所以大家一定要隨身攜帶此經。當然,作為不信因果的人,他會置之一旁,即以無所謂的態度來對待。如果是對釋迦牟尼佛的金剛語完全有信心的人,他對這些有意義、有價值的語言就不會置之不理。所以大家首先應相信,這樣做有無量無邊的功德。
的確,將《般若攝頌》作為供養的對境,平時作身口意的供養,或者頂禮膜拜,或者隨身攜帶,這並不是很困難,而且功德也相當大。若能如此行持,那獲得人身也非常有意義。有些消極的人經常認為:我得人身沒有什麼意義,背也背不了、修也修不了、煩惱也很深重,所以不如早一點離開世間,甚至還想買一點安眠藥結束此生。但我非常希望大家能長住世間!雖然我們跟一些好的修行人,或了不起的高僧大德的功德和行為比較起來非常慚愧:自己相續中的煩惱自己明白,自己所作的惡行自己也清楚;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我們現在已轉生到佛法興盛之處,有幸拜見諸多具有菩提心的善知識,也有能力和機會供奉、攜帶《般若攝頌》,就是臨死時將它放在枕旁,獲得人身也很有意義,因為這樣的功德遠遠超過建塔的功德。
平時我們都講建塔、建寺的功德非常大,但心裏或行為上的極個別功德也遠遠超過它。《四百論》雲:“若有建寶塔,高與世間等,調伏使發心,說福勝於彼。”意思是說,如果有人建造七寶做成的佛塔,其高度等於世間色究竟天,而有人為了調伏一個眾生而讓他發菩提心,佛說此功德也遠遠超勝於前者。原因是什麼呢?因為發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大。前幾年我在講《四百論》的時候也翻了很多講義,很多上師都講這個發心指的是世俗菩提心。既然世俗菩提心都有這麼大的功德,那緣《般若攝頌》作的一切功德就更不可思議了。為什麼呢?因為諸佛菩薩皆來源於此,也即沒有般若法門,諸佛菩薩就不可能出現。《金剛經》亦雲:“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般若經》中還說:“三世諸佛皆從般若生,三世諸佛皆從般若空性而現正等覺。”因此,我們若能讀誦《金剛經》、《心經》和《般若攝頌》,其功德就不可思議。
以前也說過,上師如意寶一輩子都念《般若攝頌》,在晚年時他老人家完全能背誦此經。在藏傳佛教中,很多大德都終生背誦或受持此經。前段時間有個很好的緣起,我得到了上師老人家天天念的那個經文,也用它給學院中的諸位道友作過加持。其照片我已放入最近印的藏漢文對照的《般若攝頌》中,到時候大家都能看得到。在傳講《般若攝頌》前,我也做過得到上師傳承等比較善妙的夢,但為了遮止一些不如法的傳承,也即分別念的幻相,我也很認真地在德巴堪布和其他上師前重新受過傳承,然後再給大家傳講。
這次我並不要求每個人都背誦,也不要求大家每天都念,因為很多人的壓力比較大,比如每人都有自己的日課,還有很多事情。我的要求既簡單又容易,只要有正知正念誰都能做得到。那這是什麼呢?就是將經函放在包裏隨身帶著。我看到有些道友,將《般若攝頌》用一個東西捆著,天天都像戴系解脫一樣戴著,這當然很好。但我並沒這樣要求,只是要求大家出門時隨身帶著,住在旅店或別的地方時,要將它放在乾淨的地方,有時間、有機會也應在經書前作一些供養、頂禮。這樣的話,我想很多人都願意行持,因為非常方便。當然,沒有正知正念的人也很難做到,若是這樣,那諸佛菩薩的妙手也沒辦法救度你。所以希望大家再三觀察此處所講的功德,當然本經下文還有很多《般若攝頌》的功德,若能了知,相信大家皆能歡喜信受。
子二(修學之功德)分三:一、修學般若而生有寂安樂之理;二、修學般若舍利得供養等之理;三、修學般若成為超越其餘善根波羅蜜多之理。
醜一(修學般若而生有寂安樂之理)分二:一、宣說意義;二、詮說其比喻。
寅一(宣說意義)分二:一、產生寂滅安樂;二、產生有寂安樂之理。
卯一、(產生寂滅安樂)分二:一、產生一般寂滅安樂之理;二、產生寂滅果位三世佛之理。
辰一、產生一般寂滅安樂之理:
佛此般若大明咒,能滅有情眾憂苦。
佛陀這個般若波羅蜜多法門,實際上是大明咒。(所謂“明咒”,印度梵語叫“曼劄”,引申出來有兩層意思,一個是明、一個是知。)以此則能遣除或息滅眾生相續中的各種憂苦,從而獲得救護。
可能大家也清楚,只要對般若空性法門有所瞭解,或有所感悟,心裏許許多多憂愁、苦惱、傷心就會遣除。在世間,很多人就是因為對般若法門瞭解得特別少,所以天天都很傷心、痛苦,種種煩惱不斷產生。若他們能對大乘空性法門有所了悟,種種痛苦就不會存在,即使身體有重病纏身,心也不會痛苦。所以般若是名副其實的大明咒。《般若心經》亦雲:“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的確,佛陀是大醫王,他能無餘遣除眾生的煩惱疾患。在《雜阿含經》中,佛陀就以世間良醫治病的四個階段宣講了苦集滅道四諦,大家若深解其義,則能堅信四諦*輪無比合理,也會堅信佛陀就是大醫王。首先,佛陀以自己的智慧第一個發現所有眾生皆被痛苦所纏,這叫善知病,是第一個階段。在了知眾生的痛苦病後,還要知道病的根源,而這唯有佛陀知道,這是第二個階段,叫善知病源。其實這就像好的醫生,在知道病後他能確診病的來源。第三個階段是善知病對治,即佛陀完全清楚遣除痛苦的方法。第四個階段是“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即眾生飲用甘露妙藥後,能將病根徹底剷除,從此之後再也不會復發。這四個法門,任何世間仙人、婆羅門及種種外道導師皆不能了知。首先他們不知一切眾生皆被痛苦纏繞,其次不知苦的來源,再次不知除苦的方法,最後也無法完全斷除眾生的痛苦。可見,若不是佛陀,眾生雖然很苦,也無力擺脫痛苦的折磨與糾纏。
在這裏大家務必清楚,在所有遣除痛苦的方法中,空性法門最可靠、最徹底。也即依靠這樣的空性法門,眾生身心中各種各樣的痛苦皆能遣除。我想這一點並不需要詳細闡述,只要對空性法門稍微有所瞭解的人就會明白。比如說,我們以前沒有學習空性時,家中親人或親戚死了,就會傷心得不得了。但在學修一段時間空性後,自己就會想:他也不存在、我也不存在,這樣大聲地哭有什麼用呢?所以一般來講,證悟空性的人不會大聲地哭,也不會特別傷心。在現實生活中大家也看得出來,有些人在親人死了、錢包丟了、房子被人撬了等不順情況下,因為他對空性法門有所證悟,所以從來不會傷心、痛苦;而這方面沒有境界的人,心情就沒辦法調整過來。所以大家皆應通過長期修學實踐,來領悟或體會空性法門不可思議的威力。同時也應堅信,眾生相續中我和我所產生的痛苦,唯有空性法門才能徹底斷除,除此之外根本不可能。
辰二(產生寂滅果位三世佛之理)分二:一、成為過去現在佛母之理;二、成為未來佛母之理。
巳一、成為過去現在佛母之理:
過去十方世間怙,學此明咒成藥王。
過去十方世間中的怙主佛陀,現在十方世間住世的佛陀,他們皆依修學此般若波羅蜜多法才獲得了無上藥王的果位。雖然以前他們在顯現上也是凡夫,但學修了這樣的空性法門之後,最終完全能斷除種種世間疾病和痛苦,而成為無上藥王。
在有關經論中,佛是大藥王的相關教證非常多。《大智度論》雲:“佛如醫王,法如良藥,僧如瞻病人,戒如服藥禁忌。”意思是說,佛陀是醫王,佛法是良藥,僧眾是護理病人的護士,戒律是服藥時的禁忌。現在很多人對前兩條比較重視,但對後兩條卻不那麼注意。有些人說不用皈依僧寶,但不依靠僧眾的幫助,我們的修行就不能成功,也即在僧眾的團體中居住,我們的病才有機會痊癒,離開僧眾單獨治療則有一定的困難。還有人認為:“不准吃肉、不許殺生、不能結婚……這個不准、那個不准,各種各樣的戒好麻煩囉!其實什麼約束都不需要。”可見他們根本不懂佛法。如果病人病得很厲害,醫生告訴他有些東西不能吃,他一概不聽的話,那病永遠也好不了。因此大家務必依靠佛法僧三寶,且要嚴持戒律,這就是龍猛菩薩甚深智慧中流露出來的殊勝教言。
《八十華嚴經》(2)亦雲:“以智慧手,安慰眾生,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意思是說,佛陀能以智慧妙手安慰所有眾生,他是世間唯一的大醫王,能以善巧方便治療眾生異常嚴重的貪嗔癡病。現在世間上有很多非常可憐的人,有些學氣功,有些學特異功能,有些學外道,他們想以各種方法離開輪回苦海,其實都不現實。因為世間再了不起的人士,他們自己尚未出離苦海,所以也不可能將我們帶到解脫的彼岸。因此,我們所依止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千萬不能捨棄;若捨棄,就是非常大的過錯。有時候人的分別念非常複雜,再加上很多人都沒有取捨能力,若今天聽到廣告說這個如何如何好、那個如何如何妙,就跟著它而拋棄原來真正有解脫道的佛道的話,就非常可惜!現在這個社會,人際關係錯綜複雜,各種文化互相衝擊,很多人都迷失了方向。雖然人們都在追求快樂,但真正的快樂除了極個別有正見的人以外,誰都沒有獲得,這非常遺憾!
佛陀在《佛遺教經》中也說:“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意思是說,我相當於良醫,而我所宣說的妙法則相當於知病根源的醫生所開出的藥,但服不服,就看你自己了。若不服而導致病不能好,那就不是醫生的過失;同樣,若不認真依法修行,而不能獲得解脫,也不能怪我佛陀。的確,雖然佛陀的教法中已經開示了解脫妙道,但解脫完全依賴於自己。即使佛陀像父母對待幼稚園的孩子一樣——天天牽著我們的手,若心不如法,也不可能得到解脫。因此,要想獲得解脫就必須認真聞思修行佛法。所以大家千萬不要依靠其他方法來獲得解脫,而應自始至終依靠佛法。
有些道友認為:上師天天都對我笑,所以我能獲得解脫。雖然上師微笑很好,(不然,若像我這樣愁眉苦臉,天天都批評別人,那誰也不敢接近。)但上師的微笑總有一天會示現無常,所以正法最重要。如果沒有得到正法,即使上師在吃穿等方面非常關心我們,想獲得解脫也很困難。在實際生活中,有些人已經在很多年中依止上師,但在正法方面卻從未下過功夫。然而,我們依止善知識的目的就是依其獲得佛法,然後自己再精勤修持。若這些都沒有,那就沒有實在的意義。所以,如果一點都不精進,天天都吊兒郎當,甚至還搞破壞,那即生中的解脫就沒辦法成辦。而現在沒有謹慎取捨因果、好好修持,即生中有沒有再次的機會也很難說;再加上聽聞以及思維般若法門的機會相當難得,所以大家再不要搞一些形象上的事,而應認真聞思修行。否則,即使表面上看來自己非常了不起,而相續中一點空性與菩提心方面的境界都沒有,那也只是一種假像。但這樣的自欺欺人毫無意義,所以希望大家能早一點反省,這非常有必要。
巳二、成為未來佛母之理:
行利心懷慈悲行,學此明咒智證覺。
意思是說,對於一切眾生在行為上予以利益、心裏懷著慈悲,這樣行持的智者菩薩——未來佛,也不可能依靠花錢搞關係等其他方式來獲得佛果;他們唯一依靠積累資糧、修學佛法,尤其是般若空性的妙道,才能獲得真正的覺悟。即一切眾生未來獲證佛的菩提,都要依賴般若法門這一大明咒;所以大家皆應了知般若空性的重要性。
若人能對空性有所瞭解,利益眾生自然而然就能成辦。《菩提心釋》雲:“如是瑜伽士,若修習空性,內心喜利他,決定無困難。”可見,真正有空性境界的瑜伽士或修行人,其內心自然而然會歡喜利益眾生,這對他們來講並不是很困難。如果內心沒有空性的境界,可能一個月當中為眾生做事情也累得不行,最後肯定會寫辭職報告。或者說:“不行,我現在太累了!”“已經一個月了,可以了!若這一個月我去掙錢,一定能賺不少錢!”如果真正有空性的境界,不要說一個月,就是幾十年,甚至幾萬年,都會心甘情願住在最痛苦的角落去幫助眾生。
另外,在對眾生生起大悲方面,《華嚴經》講了十種觀察方法。第一、觀察眾生,無依無怙,而起大悲。即菩薩觀察眾生沒有善知識的引導,就像盲人漂泊在曠野中一樣可憐,從而對他們生起大悲。第二、觀察眾生,性不調順,而起大悲。菩薩觀察眾生貪心、嗔心等煩惱此起彼伏,每天都折磨得不開心,從而對他們生起大悲心。第三、觀察眾生,貧無善根,而起大悲。菩薩觀察到眾生的善根非常貧乏,即出離心、菩提心等善法方面的習氣極其薄弱,從而對他們生起大悲。可能大家也了知,很多眾生在惡行方面很有能力,但在善法方面一天讓他磕一百五十個頭都很困難。現在外面很多人都反映:“實在不行了,前行的壓力太大了!”我說:“壓力怎麼大啊?”他們說:“每天要磕一百五十個頭,一個禮拜還要聽一兩堂課,這樣折磨人,會嚇死人的!”真的,善根太微弱了!如果是世間法,甚至是造惡業,即使天天都做,甚至還熬夜,一點也不覺得累。但在行持善法方面,僅僅磕一百多個頭,也累得滿頭大汗、直喘氣。
第四、觀察眾生,長夜睡眠,而起大悲。即菩薩觀察到眾生每天都睡懶覺,從而對眾生生起大悲。的確,除了極個別高僧大德以外,很多眾生都很懶惰,根本沒有早起晚睡的好習慣。第五、觀察眾生,行不善法,而起大悲。菩薩觀察到眾生歷來都對十不善業很有緣分,行持殺盜淫妄等特別自然,所以對他們生起大悲心。第六、觀察眾生,欲縛所縛,而起大悲。即菩薩觀察到眾生被欲望的繩索一直束縛著身心,在貪欲海中始終拔不出來,從而對他們生起大悲。第七、觀察眾生,沒生死海,而起大悲。菩薩觀察到眾生沉沒在生死輪回大海中始終不能出離,從而對他們生起大悲心。第八、觀察眾生,長嬰疾苦,而起大悲。即菩薩觀察到眾生長期遭受種種痛苦,從而對他們生起大悲。的確,就是人類,其身心遭受的痛苦也接連不斷。第九、觀察眾生,無善法欲,而起大悲。菩薩觀察到眾生沒有善法方面的欲望或意樂,從而對他們生起大悲心。第十、觀察眾生,失諸佛法,而起大悲。即菩薩觀察到眾生失去了很多行持佛法的機緣,從而對他們生起大悲心。所以,大家皆應以這十種客觀存在的情況作觀察,從而對眾生生起大悲心,因為沒有大悲就不可能成就佛果。《涅槃經》雲:“三世諸世尊,大悲為根本……若無大悲者,是則不名佛。”
但在這裏大家一定要了知,若有空性境界,對眾生的大悲就會油然而生。所以在找一些發心人時,包括菩提學會當中,我都經常講:對空性法門有所認識的人能不能找得到?若能找到,他們應該能做負責人或發心人。真的,我以前也講過,認識空性與利益眾生這兩者是同時生起來的。雖然《中觀莊嚴論釋》等論典講:由於眾生根機不同,空性和大悲的生起有先後次第差別;但大多數上師的竅訣都講:一旦有真正的大悲心,就有般若空性的了悟,有般若空性的領悟,利益眾生的行為自然而然就會出現,即這兩者不可分割。所以,有般若境界而不願利益眾生,這樣的菩薩也不會有;而大悲心特別強,但對空性法門一點都不了知,這樣的菩薩也不會存在。
既然一切諸佛菩薩的來源就是般若法門,而有了般若空性的境界,利益眾生的事業自然而然就會出現,那成佛的究竟目的除了利益眾生以外就不會有。就像《現觀莊嚴論總義》中所講那樣:需求成佛並不是為了自己獲得快樂,而是為了利益眾生。現在很多貪污分子,他們之所以想當領導,就是為了搞錢。而我們發願獲得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的佛果,並不是為了到時天天都修行,或天天都有一些好的享受,而是為了更方便的利益眾生。的確,佛陀利益眾生是無勤當中任運自成。而我們現在利益眾生很累,因為完全要依靠身心的勤作來實現,所以空性的境界不可缺少。如果有人認為不修空性也沒事,只要行持善法就可以,那我們就要告訴他:這只是一般的世俗善根,並不是真正的解脫法。
卯二、生有寂安樂之理:
當知有為無為樂,一切安樂由此生。
總而言之,這個空性法門是世出世間一切安樂的根本,也即它們皆由此而生。我們知道,有為的輪回中有種種快樂,世間很多人都希求獲得,其實這些都是暫時現而不實的有漏之樂;至於無為解脫之樂,則指聲緣、菩薩、佛陀所獲得的安樂。而它們的來源就是般若空性,也即唯依這樣的般若法門才能獲得。
《般若心經》亦雲:“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可見,只要我們真能通達五蘊是空性,一切痛苦皆會消除,這個時候就獲得了究竟的身心安樂。智者大師在《法華經文句》中說:“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憂惱故樂。”可見安從身上講,樂從心上講。即身體沒有危險、痛苦,這就叫安;心裏離開恐慌、憂愁、煩惱,這就叫樂。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說我好安逸、我好快樂,其實這並非究竟安樂。只有各種身心痛苦皆依般若空性的威力而遣除,才能獲得真正的安樂。
寅二(詮說其比喻)分二:一、以地比喻說明產生一切功德之理;二、以轉輪王比喻說明一切功德隨行於此。
卯一、以地比喻說明產生一切功德之理:
種播於地將出生,得以聚合生眾色。
五度菩提諸功德,此等皆由般若生。
既然菩提道果的一切功德皆依般若而生,那我們應以什麼樣的比喻來了知這個道理呢?本經講了兩種比喻,第一種比喻講般若空性相當於大地。比如說,將種子播種在大地上,將會出現苗芽乃至開花結果,也即只有在土壤、水分、肥料等因緣聚合下,才會生長出這樣眾多的色法。同樣的道理,佈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五種波羅蜜多的道功德,還有佛的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十力等果功德,它們的來源皆是般若波羅蜜多。的確,有了大地,莊稼才有生長的機會,而有了般若波羅蜜多,其他五度等道果功德才能成熟。
所以,每一波羅蜜皆應以般若來攝持,若能攝持則成為解脫的正道,否則只成為世間善法。學過《入中論》的人都知道,如果佈施沒有以般若空性來攝持,只是世間的佈施;如果持戒沒有以般若空性來攝持,也只成為世間的持戒……但世間的持戒、佈施等能不能成為解脫之因呢?不能。所以三輪體空的般若跟佛果確實有無則不生的關係,也即有了般若空性的真正體悟,了知一切萬法的智慧才能出現。《大明度經》雲:“明度如地,五度如種,從中生成。”意思是說,作為明度的般若度如大地,其他佈施等五種波羅蜜多如種子,就像種子必須依靠大地才能生成一樣,五度要得以真正成熟,就必須以般若波羅蜜多攝持,否則不成解脫之因。永明延壽大師也說:“若萬善無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無為果。”意思是說,一切善法皆應以般若空性攝持,若沒有攝持,則只成為世間有漏之因,也即以此善根只能轉生在輪回中,而不會趣入真正的解脫道,更不可能契入大解脫的無為果。
現在世間,有些人對勝義空性法門極為排斥,這非常不好。雖然上師們在智慧及所學法門方面有差別,比如有些法師對般若空性很專業,就像我們學院裏的部分法師,他們在三四年中天天都講般若,那在般若空性方面肯定有很高的造詣;而有些法師天天都講《俱舍論》,那在《俱舍論》方面他的水準肯定比較高。但講《俱舍論》的論師能不能說“般若法門不重要,所以我唯一講《俱舍論》”呢?不能說,因為這毀壞眾生的善根。
在世間,一個人的知識比較全面,他就是難得的人才;或者說,若某人德智體都能全面發展,那他在社會中必將成為有用之才。作為學修佛法的法師、輔導員和修行人,他能不能說我只對這個法門有信心,其他法門都不想瞭解呢?不能。前一段時間我遇到一個人,他已經聽了五年因明。我說:你應該多聽一些般若空性和密法,這麼殊勝的法一點都不聽太可惜!因為在死的時候你不可能跟人辯論,而那時般若或密法的善根在相續中有所成熟則非常好。當然,在通過辯論或邏輯推理來摧伏外道、弘揚內道方面,因明極其殊勝,這一點我們也承認;但唯一求此法而不學其他法也不可取。
有人會說:在世間,有些老師在二十多年乃至更長的時間中,一直講某種課程,比如數學或化學等,而他們也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對社會作出了貢獻。雖然如此,作為修行人,大家對方方面面的法義都要有所瞭解,不但要學顯宗,密宗也應好好學習。但現在漢地很多人都很偏心,他們只學顯宗,一聽到密宗就露出不願接受的表情,這很不好。而有些人對密宗很有信心,天天都講一些非常高的《上師心滴》、《法界寶藏論》等大圓滿法,但對加行等基礎法提都不願提。即使別人講人身難得等,他也會馬上轉移話題,口口聲聲都是本來清淨和任運自成。雖然這些高法應該修習,但也必須遵循次第,而顯宗的聞思也是基礎,若這些都沒有,那高法也不一定能修成。所以大家皆應按次第修學,且應打牢基礎,若能如是修學則無比善妙。
的確,在面對困難或煩惱時,無上密法比其他任何竅訣都殊勝。尤其是蓮花生大士的教言,在末法時代它就像無盡黑暗中的唯一日月般,能令煩惱直斷,具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這一點,通過自己的修行經驗完全能斷定,但我們也不能否認顯宗和其他法門。因此希望大家能全面瞭解所有佛法,即對五部大論為主的顯宗、密宗的教法皆應瞭解;而人生非常短暫,所以還要選擇一個最殊勝、最適合自己根機的法門長期修行。而這樣的修行法門和所依止的上師千萬不能變來變去,否則要適應新的環境也很困難。在小學一般有這樣的說法:老師不能換,不然對學生很有害。但若學生因為各種原因而換了很多老師,那就非常吃虧。所以,唯一的一個法門作為自己終生的修行,此乃最佳選擇。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佛學大辭典》雲:“諸經論所說少異。
法華經受記品曰:‘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
無量壽經上就樹說七寶:‘金、銀、琉璃、玻璃、珊瑚、瑪瑙、硨磲。’
智度論十曰:‘有七種寶:金、銀、毗琉璃、頗梨、車渠、馬瑙、赤真珠。’
阿彌陀經曰:‘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般若經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虎珀、珊瑚,為七寶。”
(2)華嚴經有三譯。
一六十卷,東晉佛馱跋陀羅譯,一名六十華嚴,或名晉經,或名舊經。
二八十卷,唐實叉難陀譯,一名八十華嚴,或曰唐經,或名新經。
三四十卷,唐般若譯,一名四十華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