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頌(21)—(30)圖登諾布仁波切


佛子行三十七頌(21) 二種煩惱轉為道用——2.貪境轉為道用



一切妙欲如鹹水 任受幾許渴轉增


於諸能生貪著物 頓捨卻是佛子行

這個偈頌談的是面對『貪境』,也就是面對讓我們生起貪愛、執著的對境時該如何行持。

一切引發貪欲的境,如眼的貪境——美麗的形色,耳的貪境——悅耳的聲音,鼻的貪境——殊妙的異香,舌的貪境——美味的珍饈,身的貪境——滑膩的觸受等等的五妙欲,雖然獲得了天王般的受用,但一般人會不會因此而滿足呢?不會的。因為凡夫的慾望就像是喝鹽水一般,越喝越渴,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同時貪著及痛苦也隨之增長。所以貪著世間豐富圓滿的心,是產生現世來生種種過患的根源。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對任何一個會引發貪著的一般物質受用,尤其是令自己最愛著的事物,千萬不要留在自己身邊較長的時間。若死時仍留戀貪著某個物品,死後很可能化為蛇、……等等守護這個物品。為了清除貪著之心,要立刻將他捨棄。這就是佛子菩薩將貪境轉為道用所應該實踐的。

《大遊戲經》中說:「受用增長,則痛苦及傷害也隨之增長,並且常懷恐懼,敵人也隨之增長。具煩惱的緣故,所以聖者菩薩視之為鋒利的刀刃、毒樹的葉子,如盛裝嘔吐物的痰盂一般而捨棄。」

龍樹菩薩的《親友書》中提到:「一切財物中,最殊勝的就是少欲知足。這就是天人導師世尊所說的。」

阿底峽尊者說:「朋友們!妙欲如同喝鹽水一般,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所以請你們少欲知足。」

無著賢大師也說:「不論獲得什麼都能滿足的這樣一個知足的心,則身體自然獲得閒暇,心自然感到安樂,聞思修也自然增長。沒有積蓄的痛苦,也沒有保護的痛苦,也沒有折損的痛苦。」所以一個少欲知足的人,即使物質方面很貧乏,但精神方面卻很富裕。





佛子行三十七頌(22) 修勝義菩提心:——禪定時修離戲無執

諸所顯現唯自心 心性本離戲論邊

知已當於二取相 不作意是佛子行

修勝義菩提心主要就是修空性。這裡禪定時修離戲無執,就是說禪定時我們的心安住在空性當中。

頌詞中說:首先,要抉擇一切的顯現都是自心所幻現出來的。外器世間、內有情世間一切現象都是依靠自己的心假立出來的而已,除此以外,不存在一個由自性成立的法,所以諸法皆空。就能立的心而言,心的本性本來就遠離了有、無、常、斷等一切戲論邊,就這樣,能取(心)及所取(外境)所攝受的一切法的實相就是空性,要了解這個道理。外所取的境——色、聲、香、味、觸等,以及內能取的心,都沒有一個是真實存在的。心中要這樣想:原來萬事萬物都是遠離有無是非等戲論,都是空性的,而後現起任何一個執著戲論的相時,不放在心上,也就是不追隨它,在離戲空性的見解中,心自然無造作安住,這個叫作修,除此之外,其他沒有所修的。這就是佛子菩薩於虛空般的禪定時修持空性所應該實踐的。

外境一切法都是由自心所假立的,故而並非真實存在。因為我們的心被種種顛倒的習氣所束縛,所以輪迴惑亂幻相的續,像作夢一般顯現。這些如作夢一般所顯現種種現象的因,除了自心以外再也找不到其他。我們的心因為被煩惱障蔽的緣故,流轉輪迴,即使佛親自伸手也無法挽救。其實,論迴中所顯現的一切都是假的,但是由於我們迷或顛倒,把一切都當成真的,所以帶給我們巨大的痛苦。我們凡夫被執著一切都是實有的繩索牢牢束縛,因為沒有辦法破除這些顛倒執著,所以即使是佛也救不了我們。佛只能教導我們破除執著的方法,我們必須依教奉行才能解決。當自心證悟空性獲得自在的時候,不受任何外境的干擾束縛,到那個時候則內外情器世界一切也都獲得自在。像過去那些高僧大德,地水火風都無法阻礙他,因為他們的心已經獲得自在了。

修行人在修道時,確定這個見後安住,起心動念任何一個妄念生起時,不執取、不追隨,立刻於無戲論的空性中安住。也就是說,建立一切法都是離戲空性的見之後,無所念,也無所取,在這樣的境界中不放逸不昏沈而安住,這就是虛空般的禪定時修空性的方式。這就叫作修,除此之外,沒有所修的。






佛子行三十七頌(23) 後得時於貪嗔境遠離實執——1.去除貪境的執著

會遇悅意之境時 應觀猶如夏時虹

雖現美妙然無實 捨貪著是佛子行

後得的前提是必須先要有禪定,如果沒有禪定,則根本談不上後得。前面是如虛空般的禪定,而這裡是如虛幻般的後得。這兩個偈頌主要指示我們出座在日常生活中,不論遇到令我們生起貪心或生起嗔心的境界時,都要觀一切顯現如同虛空中的彩虹,一切都如夢如幻而修持。首先要去除的是對『貪境』的執著。

頌詞中說:平時,遇到很可愛很合意的境,如:自己的親朋好友、美麗的色相、悅耳的聲音、奇妙的異香、可口的珍饈、柔軟滑膩的觸受等等,幸福以及具有幸福的人,遇到任何一個可愛合意的外境時,應該把這一切都當作是夏天雨後現起的彩虹,雖然顯現出來的是非常美妙,但卻並非實質存在。如同這個比喻一般,一切顯現於外的悅意可愛之境,都不要把他當作是實有的而貪著不捨,要把一切都觀為是無實有的。所以在遇到親朋好友等等的可愛對境時,要去除把這一切當作實有的執著,以及捨棄對這一切所生起的貪愛,這就是佛子菩薩在後得時去除貪境的執著所應該實踐的。





佛子行三十七頌(24) 後得時於貪嗔境遠離實執——2.去除嗔境的執著

諸苦如夢中喪子 妄執實有極勞累

是故會遇違緣時 視為幻象佛子行

這一個偈頌說的是去除對『嗔境』的執著。

頌詞中說:遇到種種不可愛不合意的外境,如仇敵、魔障以及醜陋的色相、刺耳的聲音、衝鼻的臭氣、難以下嚥的劣食、粗澀的觸受等等,痛苦及具有痛苦的人,總之一切不想要的對境現前時,不要執著這一切都是真實存在的。如果執著的話,則如同夢中死了兒子,雖然在夢中也會感受種種痛苦的相一般,因為我們把痛苦等等的幻象當作真實而執著的緣故,所以飽受種種勞累憂苦。因此,當我們遇到種種違緣的時候,不應該生起:這是敵人,這個不可愛等等的執著,要視這一切僅僅只是幻象而已,他的自性是不能成立實有的。這就是佛子菩薩於後得時去除嗔境的執著所應該實踐的。

《禪定王經》中提到:「魔術師幻化出來的馬、象、車輪等任何一個顯現的象,實際上都不存在,一切法如同這個一般,請了知。」所以,色、聲、香、味、觸等等一切顯現的法都是無實有的,然而卻有種種的顯現。種種顯現的相,就如同魔術師以幻術幻化出來的馬、象,觀眾的確看到馬在奔跑,但正在看的當下,不用說馬,連馬身上的一根汗毛也不存在。它是虛幻不實的;但是不存在的當下,它卻顯現一個馬的相。萬事萬物都是這樣的,實際上我們眼睛所看見的是一個幻相的世界,表面上好像看起來都有,但仔細觀察的時候,如同魔術師所變現出來的馬一樣,牠根本不存在;根本不存在的當下,也顯現馬的相。

在禪定的時候,修持空性的能力強大的話,則後得時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保持禪定時的見解『一切相的本體都是空性』,所以視一切的顯現如夢如幻不起任何的分別執著,生活非常自在;若禪定的證悟比較差的話,於後得時則特別要加強提起正念,隨時隨地觀一切顯現都是如夢如幻而修持。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也就是菩薩出定後得時所修的法。

不僅如此,因為禪定時修持空性的緣故,後得時對眾生的慈悲心以及對業因果不錯亂的信心,都更加增盛,自自然然精進累積資糧。所以禪定時所修的是不是般若空性,後得時可由其行為表現窺知。禪定時越能夠安住在空性中,則出定後對眾生越能自自然然生起慈悲,這種慈悲是無緣的慈悲;同時越證悟空性,對業因果不虛的道理越是深信不疑。如蓮花生大師所說:「我的見解比虛空還要高,但是對於因果的取捨比粉還要細。」

無著賢大師說:「後得的現象如幻象般,顯而無實有,請了知。無執中行利他,這就是勝義菩提心後得時修持的方式。」後得的現象如幻象一般,雖然顯現但是要了知一切的現象都是虛幻不實的。既然是空性無實的,又有什麼可執著的。所以在無執中精勤地行利他,就是所謂的『夢中佛行,水月道場』。

所以,真正了悟空性之後,非但不是消極遁世,相反的,更加積極、無畏地投入利益眾生的事業。






佛子行三十七頌(25) 學習六度——1. 學習布施度

欲證菩提身尚捨 何況一切身外物

不望回報與異熟 布施即是佛子行

菩提心的學處中,最主要的就是學習六度。實際上,六度中涵蓋了所有菩提心的學處。六度中,首先談的是學習『布施度』。

頌詞中說:想要獲得正等正覺菩提果,首先必須學習布施。如同釋尊的《本生傳》中記載的那樣,為了利益他人,連自己的身體、頭及四肢等等都要數數地捨棄而布施,更何況是其他身外的財產、受用、妻兒子女等等。所以,不期望這一世的受用財產等回報,也不希冀後世的異熟果報大受用等等,精進地學習布施。總而言之,不期望自利,在一切都是利他的慈悲心的基礎上,行三種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以施心攝受一切善根,給予他人。這就是佛子菩薩學習布施度所應該實踐的。

什麼是善?施心就是善;相反的,貪心就是不善。施心是一種給予的心,以這種心態引起的身語一切行為,都是布施的本體。總之,布施是全然地付出不求任何回報,這樣的精神就是布施;如果其中摻雜了自私自利、貪求回報的心,這就不是聖道。這是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來講的,因為大乘佛教的基礎就是利他菩提心,自私自利恰恰與它的精神背道而馳。

布施的對象是誰呢?一切眾生。雖然布施時並非給一切眾生,但我們內心要想著:施予以這些眾生為主的一切眾生,迴向時也是迴向給以這些眾生為主的一切眾生。所以既是布施,同時也是迴向。以什麼來布施呢?我的身體、受用以及三世一切的善根。為什麼而施呢?為了令一切眾生,暫時獲得人天果報,究竟成就正等覺佛的果位而布施。以什麼心態來布施呢?不期望這一世的財產受用,也不希冀後世的果報受用。總而言之,殊勝的布施就是不夾雜貪欲。

學習布施時,首先從自己比較容易施捨的東西開始。比如,一個非常吝嗇的人,可以把一個東西放在右手,然後一邊從右手把東西交給左手,一邊說道:﹁給你。﹂然後,再從左手把東西交給右手,說道:﹁給你。﹂如此反覆練習布施。最後布施給他人時,也是從比較不值錢的小東西開始,再慢慢布施自己比較捨不得的東西。這樣由易而難,逐步訓練培養施心。

布施度,分三:1)財施,就是將外內的一切物質,如理如法地施予他人;2)法施,就是不顛倒而宣說正法,遠離世間八風的過患而指導學習;3)無畏施,就是於人及非人的怖畏中救護眾生。






佛子行三十七頌(26) 學習六度——2. 學習持戒度



無戒自利尚不成 欲行利他成笑柄


是故無世間希求 守護戒是佛子行

六度中,第二個要學習的是『持戒度』。
頌詞中說:自己承諾持守的戒律如果不能清淨守護的話,連利益自己的善道尚且不能成辦而墮入惡趣,卻想要希求利益他人成正等覺佛果,那簡直就是個大笑話。因此沒有任何對世間的貪求,如希求人、天果報等等的雜染,全然為了利益他人成就正等正覺這樣一個所緣的心來守護三種戒律。這就是佛子菩薩學習持戒度所應該實踐的。

菩薩有三種戒律:1)禁止惡行戒;2)攝善法戒;3)饒益有情戒。

1)禁止惡行戒。自己的身、語、意三門,不利他人的十種不善,如毒一般完全斷除。

2)攝善法戒。任何一個善根,從最細微的開始,不論大小,時時刻刻盡力而行。最主要是以六度等等的善法,令自己心相續中未生起的善令它生起,已生起的善令勿退失,並且不斷地增長的方法,這就是攝善法戒。

3)饒益有情戒。沒有希求自利的心,以四攝法來真實精進利益眾生。在初學者的階段,沒有能力做到真實度眾生,但有關斷惡修善的學處的修行,以三殊勝而攝受,一切功德迴向眾生,這也可以包含在這裡面。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抓到一隻蟑螂的時候,心裡想著:為了等虛空的眾生獲得佛果的緣故,我不殺這隻蟑螂,這個叫做禁止惡行戒;不僅不殺牠,而且進一步救護牠的命,送到安全的地方,這個叫做饒益有情戒;不殺而救牠,並且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迴向善根,這個叫做攝善法戒。

總之,要盡自己一切的能力來斷惡修善,一切學處都以三殊勝來攝持,善根迴向給一切眾生。







佛子行三十七頌(27) 學習六度——3.學習忍辱度


欲享福善之佛子 一切損害如寶藏

於諸眾生無怨心 修忍辱是佛子行

六度中,第三個要學習的是『忍辱度』。

頌詞中說:一切苦行當中最殊勝的就是修習忍辱,對於想要擁有善的廣大受用的佛子們而言,痛苦、違緣及障礙等等,產生任何的損害都是非常難得的如意寶藏,猶如一個乞丐的破屋中突然冒出如意寶一般,非常歡喜。所以對於一切損害者一點點的嗔怒也沒有,修持三種忍辱,這就是佛子菩薩學習忍辱度所應該實踐的。

忍辱的本體是心不煩亂。俗話說:「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資。」嗔心能摧毀什麼呢?千劫所積累的布施、持戒的善根。嗔心能將菩提心連根斬斷,如同一個容器中無法同時容納水火一般,嗔心和菩提心是不可能同時並存的。嗔恨的果報最終墮入地獄,而忍辱的果報最終獲得佛果。所以,我們認識到嗔恨的果報和忍辱的功德之後,一定要修忍辱。忍辱是一切難行中位居第一的。要修忍辱,首先必須要消滅嗔恨。所以,不論遇到多麼不稱心、不合意的事,都要心不煩亂、努力地修忍辱。

忍辱度,分三:1)忍他毀犯忍;2)忍法苦行忍;3)深義不驚忍。

1)忍他毀犯忍。當別人當面以粗惡語羞辱,背後以妄語批評毀謗,或以粗暴的行為毆打、傷害我們,不僅不生起嗔恨,還要以慈悲心去利益幫助他們。

阿底峽尊者也說:「對於傷害我們的人不要生起嗔恨,如果對於傷害我們的人生起嗔恨,那什麼時候來修忍辱呢?」所以,別人批評自己或者進行種種誣蔑毀謗時,自己如果能斷除嗔恚及怨恨,則很多罪障都能自自然然消盡。所以依著忍辱,就能圓滿廣大的資糧。

實際上,一個佛法真正融入心的人,身語意三門都越來越溫和,越來越寂靜,如同北方冰冷的雪地到了春夏解凍時,大地自然溫暖潤澤一般。

2)忍法苦行忍。就是為了修持正法,不顧一切身體及生活上的困境,忍受一切的飢、渴、寒、熱、苦、痛而專心精進修持。

過去一切獲得成就的大德們,都是背棄現世的一切瑣事,依於苦行,精進勇猛的修行而得到成就的。從來沒有為了成辦這一世的安樂、舒適、名譽三者,順帶修持正法而成就的,沒有一個這樣的成就者。所以,應當去除一切對於現世的貪著,堅忍一切艱困而修持正法。

3)深義不驚忍。對於甚深空性的實相,密宗深密的見解及行為,尤其是自性大圓滿的實相,遠離一切造作的要點。聽聞到這些深密的法要時,不要生起邪見,以正確的方法精進修習這些法要。如果對這些法門生起邪見或者毀謗,如,密宗不殊勝等等,這就叫做捨法罪業。造作此業,乃至無量劫中,恆時墮入地獄不能解脫,比五無間罪業還要嚴重的就是捨法罪業。

過去佛在世的時候,也有很多憍慢的比丘在聽聞宣說空性深義時口噴熱血,死後轉生地獄等等的事。所以對於甚深的法義及能夠宣說深法的人,應當要虔誠恭敬,如果因為自己的智慧有限不能生起勝解,也一定要斷除誹謗,這是非常重要的。







佛子行三十七頌(28) 學習六度——4.學習精進度


唯求自利小乘士 見勤猶如救頭燃

為利眾生功德源 發起精進佛子行

六度中,第四個要學習的是『精進度』。

頌詞中說:為了自己一個人獲得寂靜安樂而精進修行的聲聞、緣覺小乘行者,在道上修行的時候,猶如美女的頭上著火全力救火一般的精進努力。為了救度自己一個人尚且需要如此精進,更何況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獲得安樂而發菩提心,行種種廣大殊勝的菩薩行。一切功德的根源就是精進,所以為了成辦正等覺佛的果位而學習三種精進。這就是佛子菩薩學習精進度所應該實踐的。

什麼是精進?精進的本體就是對於世間的不善瑣事興趣索然,對於行善上充滿歡喜心;更進一步說,拋開身語的一切下等善行,歡喜致力於心的善法,這就是精進。也就是說積極地而且是恆時不間斷地斷惡修善,對治懈怠,圓滿善行。再說得清楚些,就是:未生的善令它生起,已生的善令它增長;未生的惡遏止它不生,已生的惡斷除,令它不再繼續。
這裡主要強調的是如果懈怠懶惰的話,則自他二利都無法成辦,所以要捨棄懈怠懶惰,修道上一定要精進努力。
發起精進的方法,就是時時刻刻憶念善法的功德和罪業的過患。諸如,皈依的功德、發菩提心的功德等等。若能想到行善的種種功德,必然會精進不懈。






佛子行三十七頌(29) 學習六度——5.學習禪定度


已知具寂之勝觀 能盡摧滅諸煩惱

遠離無色界四處 修禪定是佛子行

六度中,第五個要學習的是『禪定度』。

頌詞中說:具備心緣善法安住於一境的寂止,依著這個寂止而證悟空性的勝觀,也就是說止觀雙運,則能根除輪迴的因——無明等煩惱,要了知這個情形。真實超越偏於寂止的如無色界的四種世間禪定,才能獲得破除輪迴邊際的勝觀,以及能夠破除涅槃邊際的大悲等。具種種的方便而修三種禪定所攝受的一切禪定,這就是佛子菩薩學習禪定度所應該實踐的。

一開始修禪定的時候,要具足禪定的因緣,需要兩種遠離?哪兩種呢?

1) 身體遠離憒鬧。世俗間現世瑣瑣碎碎、大大小小的事,全部拋諸腦後,全然放下。

2) 心遠離妄念。捨棄謀取世俗間現世的一切心態和行為,念念只有佛法,此生除了正法以外在沒有其他的想頭。同時,作為一個學習菩薩道的行者,一定要遠離自私自利的心念。

除此之外,還必須守護心無惡作的清淨戒律。因為,戒律是禪定的基礎。

禪定的本體就是不放逸、不散亂,我們在行、住、坐、臥任何時刻,都要保持正念,不讓我們的心向外放逸,專注於所緣的境上。正知如同斥候一般,隨時觀察心有沒有安住於安定。然後對於要建立的以及要破除的小心翼翼守護,如同新媳婦一般謹慎。心若放逸的時候,則讓心重新安住於前面的所緣境。

對於初學者而言,為了不讓心向外散亂,要以觀察和安定兩者輪番來修慈悲及慈悲的等持,把心綁在正念的繩索上;正知如同斥候一般來回巡邏。

正式開始修禪定的時候,首先,禪定的座墊,每一邊的長度要適中,前低後高,在這個上面,自己的身體依著毘盧七支坐而坐。修寂止的時候,身體要放鬆,心上也不可以有任何牽掛。

寂止又分為二:1)有所緣的寂止;2)無所緣的寂止。

1)有所緣的寂止。心專注於慈悲及慈悲的禪定等善心所緣的相上,具足正知、正念、不放逸。

2)無所緣的寂止。心並非牢牢地盯在一個所緣境上,而是沒有任何造作,自然放鬆安住,但又不離正知、正念,不放逸。

這樣來修持禪定時,身的要點——毘盧七支坐,眼睛有種種看法,都是非常重要的。所謂身直則脈直,脈直則氣直,氣直則心直。所以禪定時不可躺著,睡著,歪歪的,不論在哪裡都要身坐端直,保持無分別,無所執的狀態,安住在這種狀態,就是禪定度的本體。






佛子行三十七頌(30) 學習六度——6. 學習智慧度

若無智慧以五度 不得圓滿菩提果

故具方便離三輪 修智慧是佛子行

六度中,第六個要學習的是『智慧度』。

頌詞中說:前面的五度,如果沒有如眼睛般證悟空性的智慧來攝持的話,則猶如眾多盲人聚在一起,是無法圓滿證得菩提果,所以修持具足大悲及菩提心等廣大方便,以及遠離所修的法、能修的行者、如何修三輪體空無分別的智慧,是獲得一切智佛果不可缺少的因。因此,修持具足方便的空性智慧等,學習聞、思、修三種智慧,就是佛子菩薩眾學習智慧度所應該實踐的。

三種智慧就是:1)聞慧;2)思慧;3)修慧。

1)聞慧。首先由上師宣說佛法的文字意義,自己聽聞之後,能了解它的真實意義,這叫作聞慧。

2)思慧。對於上師所說的一切法義,不單單停留在表面上的聽聞、了解就滿足了,進一步在自己的心相續中仔細推敲、思維觀察而作抉擇,不了解的部分再請教他人,直到生起定解。這樣在未來到寂靜處獨自修行的時候,則自己已具備修行之心要,不需要請問別人。

3)修慧。真正了解法義之後進行實修。通過修持,一切實相的意義完全沒有錯謬的在自心相續中生起,到那時是或非的疑網自然脫落,親見實相本來面目。

首先,以聞思來斷除一切疑問之後,進行實修時,應當透過八幻喻來觀修。實際上,一切法都是虛幻的,並非真實存在,但我們卻認為一切山河大地、親朋好友等等的人、事、物都是真實存在的,這就是虛妄顛倒。

實際上,我們眼、耳等所接觸的一切外境都是幻化的假相,偶爾因緣和合所現的假相,但是我們凡夫卻妄執為真實的,這就是顛倒妄想所致。如果我們將一切法皆執為真實,則將永遠無法脫離生死輪迴,所以我們必須要空、有兩邊都不執著。

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為了令眾生的心相續生起與大悲不分離的空性菩提心而宣說的。如果缺少菩提心而修持,則無論見修之法多麼深奧,但是對於獲得佛果上,沒有任何利益。

總而言之,具有大悲空性智慧來攝持的法,即使是最細微的功德,都成為菩提道。譬如一個明眼的人,可以領導很多盲人,安全到達彼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a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