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頌(31)—(40)圖登諾布仁波切


佛子行三十七頌(31)學習經中所說四法——1. 觀察自惑而捨棄


若不細察己過失  以行者貌行非法

是故恆察己過失  斷除其是佛子行


這裡主要強調:如果不能隨時隨地以正知正念觀察自己的身語行為、起心動念,則外表上看起來像個修行人,實際上,心和所修的法是背道而馳、不相應的。
頌詞中說:進入大乘道的行者,如果不能經常觀察自己的迷惑及過失,則不僅是自己沒有戒、定、慧的功德,而且自身如山般的大過失也看不到,還洋洋得意、自認為是個很好的修行人,而多數人也只看外相把你當作修行人。實際上,你並非行者而佯裝行者,所作所為都是非法,為了現世而降伏敵人,養育親眷,產生種種貪著世間法的過失。如果不詳細觀察自己的迷惑,則會產生很大的過失。所以,要經常仔細觀察自己身口意三門的迷惑過失而斷除捨棄,這就是佛子菩薩在認識自己的迷惑過失而捨棄方面所應該實踐的。
尤其進入大乘道的修行人,時時刻刻要觀察自己,善加守護眾生的心,不要因為自己不當的身語行為,讓眾生生起邪見,對佛教產生不好的看法。一般而言,菩薩在意念上不會生起什麼邪念,但身語的行為如不能善加守護的話,做出一些令他人生起邪見的顛倒行為,令他人不生信心,甚至批評毀謗,這樣一來,不僅令他人墮入惡趣,對於菩薩自己也產生過失。所以時時刻刻仔細觀察自己的行為,守護眾生的心。眾生的心中若對你生起信心,對眾生也有很大的利益。




佛子行三十七頌(32)學習經中所說四法——2. 捨棄談論菩薩過失


因惑說餘佛子過 令自違犯且退轉

已入大乘行者過 莫議論是佛子行

這個偈頌非常重要。一般凡夫由於煩惱增上的緣故,談論佛子菩薩的罪過。但無論他說了菩薩什麼過失,則根本無損於菩薩,相反的卻對自己造成很大的過失。這裡所說的佛子並非登地以上的菩薩,乃是指一切發了大乘菩提心者而言,一旦發起菩提心就算佛子。

頌詞中說:對於一個已經進入大乘道的行者而言,種種的煩惱,尤其是因為嫉妒其他的菩薩,而來觀察他的行為,批評談論他的過失,則會讓自己違犯墮罪,垢染自己,同時讓自己從大乘道上退轉。總而言之,任何一個眾生,對於已經進入大乘道的行者,即使是非常細微的過失也不應該談論,禁語就是佛子菩薩不觀察亦不談論他人過失所應該實踐的。

釋迦牟尼佛說:「誰是真正的佛子,唯有我才能知道,除我之外,誰也不可能知道誰是佛子。」菩薩度眾生可以顯現種種不同的相,甚至妓女、屠夫中也有菩薩的化身,如印度的八十位大成就者。所以,從外相的顯現上去評論眾生是非常危險的。除了全知佛陀外,甚至連菩薩也無法盡知。

總而言之,不能談論任何人的過失,因為談論他的過失,除了對自己產生種種壞處之外,沒有任何的利益。別人並不會因此受到傷害,但對自己無始以來的善根卻會造成很大的損失,同時也犯了菩薩戒。

在恰美仁波切的《極樂願文》中說道:「比殺三界眾生還嚴重的罪業,就是毀謗菩薩眾。所以無意間所造重大罪業,悉皆懺悔。」






佛子行三十七頌(33)學習經中所說四法——3. 捨離貪著施主家

貪圖利敬互爭執 令聞思修業退轉

故於親友施主家 離貪著是佛子行

頌詞中說:因為貪著的緣故,對於親友方面,已經進入大乘道的行者,彼此為了利養恭敬而產生爭執,因此而令聞思修等等的佛行事業衰退,所以捨棄對親友或是施主家的貪著,這就是佛子菩薩捨離貪著施主家所應該實踐的。

佛經中說:「利養恭敬會產生貪欲,所以要觀察;利養恭敬會毀滅自己的正念,所以要觀察;利養恭敬會產生無慚無愧,所以要觀察;利養恭敬會引起慳吝,利養恭敬令親友背離等等,所以菩薩應當了知利養恭敬的過失而觀察,必須少欲知足。」

無著賢大師說:「知足是富中富,沒有任何貪著是福中福。」所言極是。一個少欲知足的人,無論生活如何困乏,他都覺得自己很富足,這難道不是富中之富、福中之福嗎?






佛子行三十七頌(34)學習經中所說四法——4. 捨棄粗語

粗語傷害他人心 復傷佛子之行儀

故於他人所不悅 斷惡言是佛子行

《俱舍論》中說:「凡是不悅耳的話,都是粗語。粗語是一切引生仇恨的因。」所以對於任何一個眾生,以三毒引起的不悅耳的話,就是粗語。

頌詞中說:如果不觀察自己的過失,說一些粗語傷害他人的心,令他人心生仇恨,同時也令菩薩優雅的行儀退失,因為佛子說話時應當要寂靜合宜。說粗語的過失非常大,任何時刻對他人說話的時候,首先要觀察,會令他人傷心的,不悅耳的種種粗語都要捨棄。這就是佛子菩薩捨棄粗語所應該實踐的。

什麼叫做說粗語呢?不論真假,說一些種姓上的過失,或是身、語、意三門方面的過失,或是戒律上的過失等等,不論是當面說或是背後說,自己親口說,或是唆使別人說,只要對方聽到這些話時,則粗語業已成立。不論以溫和或粗暴哪種方式來說,除了出於善意以外都成為粗語。講說粗語的過失,在一些指導業報的佛經中,如《百業經》等等均有廣講。




佛子行三十七頌(35)學習斷除煩惱的方式


煩惱串習則難治 執持念知對治劍

貪等煩惱初萌時 即剷除是佛子行

頌詞中說:貪欲等種種煩惱生起的時候,如果不依止對治,讓煩惱生起來的話,則慢慢串習以後,即使再依止對治也很難去除。所以不忘記何者該取,何者該捨的正念,以及隨時觀察自己的身、語、意三門的正知勇士,執持尖銳有力的對治武器,在貪等煩惱剛剛開始萌生的時候,當下立即斬斷剷除,這就是佛子菩薩眾依止對治斷除煩惱所應該實踐的。

《入行論》中說:「種種煩惱,令此生後世一切時中產生罪過痛苦,心不安穩,且傷害自他,過失非常大。」所以我們應當在去除具有過失的種種煩惱上面精進努力。

又提到:「以智慧的眼睛來去除煩惱。」如何去除呢?經常以正知正念來認識煩惱,譬如:雙方交戰時,偵查員非常詳細的偵察監視有沒有敵人入侵,敵人一旦入侵馬上知道,並且以種種武器消滅敵人。同樣的,以正知正念來偵察監視內心有沒有生起貪嗔癡等煩惱,煩惱一生起時,馬上知道,然後依止對治摧伏煩惱。

阿底峽尊者曾說:「煩惱生起時,必須依止對治,如果任憑煩惱的氣焰高漲,那還要法做什麼?」又說:「修法的主要目的,乃是為對治一切煩惱而設。如果經過長時修法,連煩惱也沒有對治,那麼所修之法也沒什麼用,毫無意義。」

《入行論》中說:「口中說我常常觀察三門,在大眾面前也持守戒律。但卻秘密去做一些犯戒的事情,這是不對的。」你的過錯不論有多麼秘密,哪怕誰也沒有發現,但無論如何是騙不了上師或菩薩的,因為他們都是具天眼或慧眼的。你的所作所為他們一定會知道的,只是以大悲的緣故,所以不會揭穿你,說出你所犯的戒。你不要因此沾沾自喜,以為自己作得神不知鬼不覺、天衣無縫;甚至認為上師實在太單純、太天真,自己在世間法上面要比上師高明多了。所以,自己秘密犯戒時,應該感到慚愧,所做的事騙得了凡夫,騙不了聖者菩薩與上師。更何況,以因果的角度來看,如果內心還存有『只要他人不知道,又有什麼關係』的僥倖心理,那就表示對業因果不虛的真理你並沒有生起勝解信。如果自認為是個佛教徒,卻連最基本的因果之理都不能完全生信,那算什麼佛教徒?





佛子行三十七頌(36) 學習具正知正念而利他

總之何處行何事 應觀自心何相狀

恆具正念與正知 成辦利他佛子行

這個偈頌是歸納前面的教言,指導佛子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該注意什麼?

頌詞中說:佛子菩薩所應該實行的次第,將前面所說的意義作一個歸納的話,則不論身在什麼環境,不論行、住、坐、臥做任何一件事,都應該觀察自己起心動念的狀態是善的或是不善的?要不斷地觀察了知,而後恆時不捨棄正知正念,具備利他的殊勝的心而來成辦利益眾生的事業。這就是佛子菩薩如何成辦自他二利,實現一切的根本要點。所以是非常重要的。

總而言之,無論自己從事什麼事業,觀察自心是極為重要的。

所謂的正念是什麼呢?就是:自己的心時時刻刻憶念正法,不忘失如何取捨的準則。如果捨棄了正念的話,一切法都會毀滅。《入行論》說:「如果能以正念的繩索,將心的大象緊緊地栓在善法的樁子上,那麼一切畏懼都將煙消雲散,一切善法將唾手可得。」

所謂的正知是什麼呢?觀察身、語、意三門,檢視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善或是不善,這就叫做正知。

總而言之,菩薩的一切行為都以正知正念不放逸來攝受,就是完全按照經教來學習,而這些都以利他的殊勝菩提心來攝受。龍樹菩薩在《親友書》中提到:「如果離開了正知正見,一切修證功德都不可能成功。」阿底峽尊者也說:「最殊勝的功德是廣大的利他心;最殊勝的訣竅是恆時觀察自心;最殊勝的友伴是正知正念。」

作為一個正信的佛子理應常常觀察自己的心,並多作利他事業。如果能夠不捨棄為利他成正等正覺的願菩提心,則一切的菩薩學處都包含在其中。《釋菩提心》中提到:「即使沒有利他的能力,但是永遠要發利他的心。任何人只要有這顆心,則已實際行利他了。」

所以,隨時隨地都要發利他成佛的心,同時自己的身語意三門也要精進努力去實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37)學習善根迴向善果


如是勤修所生善 為除無邊眾生苦

悉以三輪清淨慧 迴向菩提佛子行

頌詞中說:按照前面所宣說佛子菩薩所應該實行的,歡喜而大精進地來學習、修持等等的善根為主的自他一切眾生三世累積的善根,為了去除無量無邊有情眾生的痛苦而迴向。迴向的時候,是三輪體空的迴向,所迴向的善根,能迴向的人以及迴向的方式,這三輪上的執著垢染都清淨了,以證得無實有的智慧來攝受,為利他迴向於正等覺菩提之因,這就是佛子菩薩令一切善根不唐捐,並且不斷增長的一種善巧方便所應該實踐的。

所做的任何一個善根都是為利他成正等覺菩提的因而迴向,如果能如此而迴向,則乃至成就佛果之間,這個善根不僅不會窮盡,而且不斷地增長。所以善根迴向是非常重要的。

佛經中以一滴水滴進大海,以及滴在旱地上作比喻。如果一滴水滴在旱地上,則立刻就曬乾了;如果一滴水滴進了大海,則乃至海水窮盡之間,這一滴水都存在著。所以具有迴向的善根,就如同滴進大海的一滴水;而沒有迴向的善根,就如同滴在旱地上的一滴水。

《入行論》中則以如意樹和芭蕉樹作比喻。沒有迴向的善根如同芭蕉樹,果子只能成熟一次後就枯萎了;具有迴向的善根,則如同如意樹一般源源不絕。兩者之間的差異有如天地這麼大。

那要如何正確地迴向呢?我們常常聽到:要三輪體空而迴向。所謂的三輪,就是所迴向的善根,能迴向的人,以及迴向的方式。如果對這三輪有實有的執著,那麼這個迴向就不是清淨的迴向。了知三輪只是心的名言假立而已,自性上不是真實存在的,以這樣一個了達的智慧來攝受,把一切看作如夢如幻沒有任何執著的迴向,這就是清淨的迴向。





佛子行三十七頌(38) 結義——1.為何人而著

追隨經續論典義 及諸聖賢之教授

為利欲學佛子道 撰此佛子行卅七

這裡主要表白自己是如何發心、如何造作這部論典的。

頌詞中說:追隨佛所說的經部以及菩薩們闡釋的論典中所說的意義,還有過去的高僧大德們,尤其是阿底峽尊者父子等,噶當派的諸善知識,以及自己上師的種種教授,將如何學習佛子菩薩的行為歸納為三十七個偈頌。為了那些希望修習佛子菩薩道的有緣者而寫下了這部論典。

由此可見,不論是講經說法或注疏造論,都必須依據如文殊、彌勒、龍樹、無著等諸大菩薩及高僧大德們的金剛語,而非憑著凡夫的分別妄想杜撰。所以,以往的高僧大德造論時,一定非常戒慎小心地言明教證出處,唯恐一不小心有所偏差,影響後學者,其因果是非常嚴重的。因此,無著賢菩薩在此特別說明依據哪些教證來造這部論典的。






佛子行三十七頌(39) 結義——2. 明此為無謬之佛子行

吾慧淺薄少學故 文劣難令智者喜

然依經典教言故 佛子行頌應無謬

頌詞中說:作者我自己先天俱生的智慧下劣,後天經由學習所生的智慧亦微小,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具有先天殊勝的俱生智慧而且博學經教的智者們所具備的能說方面——美妙的文筆及聲韻我沒有,然而所說方面,並非我自己杜撰創造的,如前面所交代的,乃是根據經部以及闡釋的論典,還有諸位大德上師們的教授,所以我自己認為,這部偈頌中有關佛子菩薩實修的次第是沒有任何錯誤的。




佛子行三十七頌(40) 結義——3. 謙虛行懺悔


然諸宏闊佛子行 智淺如我難測故

違理無關等過失 祈請諸聖賢寬恕

頌詞中說:如同上面所說的,自己認為佛子所應實修的次第沒有任何錯誤。然而佛子菩薩行的法門是浩瀚廣博,高深莫測如同大海一般,所以像我這樣一個智慧淺薄的人,實在難以揣測深深的佛子行。故而前面所說的偈頌中,如果有前後矛盾、文義不相連屬、不恰當等等的任何一個過失,我虔誠祈請諸聖賢大德多多寬恕原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iano 的頭像
    piano

    日昇的部落格

    pia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