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異同
分類: 藏傳佛教
相同點
藏傳、漢傳只是傳承的差異,實際上都是佛教。
我們以《中論》為例,無論是藏譯或漢譯,都是從同一個梵文版本翻譯而成兩種文字的譯本,其中除了極少數翻譯上的差別以外,無論是偈頌的數量、順序,以及偈頌的內涵等等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以前我也講解過《中論》,當時採用的是大譯師鳩摩羅什的譯本,比對之下,我發現除了幾個偈子以外,其內容跟藏文版是完全一致的。 鳩摩羅什的譯本簡潔暢達,每個偈子基本上是五個字,雖然用字不多,但內容卻表達得極其清楚精確,同時涵義豐富、遣詞優美。 藏文版的《中論》同樣也具有這些特點。 不僅僅是《中論》,其他的經論亦然,除了翻譯文字不同之外,其內容大致都是一樣的。

相異點

漢、藏佛教在經論的內容上雖大致相同,但在傳播的方法上卻略有不同。
根據史書記載:漢地以前的大成就者在傳法時,主要以講經為主,撰著論典的普遍較少。 關於這種情形,從《大藏經》的收藏內容中也可窺知一二。 就以目前漢傳佛教的《大藏經》為例,其中收錄的內容多為印度翻譯過來的經典,論典也都是月稱菩薩、世親菩薩等印度論師的著作,甚至包含以前藏傳《大藏經》中所沒有的經論,但卻鮮少看到漢地高僧們所寫的論著。

而歷來的藏傳佛教高僧大德都認為:無論是一般的學者、修行人或是成就者也好,若不通過前聖先賢,如龍樹、無著等菩薩的論著,而欲直接闡釋、歸納佛經意趣,的確有相當高的難度。 因為佛經的涵蓋面十分廣博,藏版《大藏經》雖有一百多函,但也僅僅是全部佛經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實際上,除了人間以外,在龍宮、非人處、空行剎土等很多地方,都留有佛經。 所以,要解釋浩如煙海的佛經一定得有方法。 方法是什麼呢?

往昔釋迦牟尼佛傳法時,文殊、彌勒兩大菩薩皆在佛前親聆,毫無疑問的,他們可謂是了知佛法全貌的兩大典範。 之後,龍樹菩薩傳承了文殊菩薩的思想重點,撰著了《中觀六論》等甚深派論典;世親菩薩、無著菩薩則承繼了彌勒菩薩的思想脈絡,也留下了大量廣行派的論典。 後來,西藏的歷代高僧大德又將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的法脈一代代地傳承下來。 他們認為,佛經需要靠文殊菩薩和彌勒菩薩的智慧來解釋,而文殊菩薩和彌勒菩薩的密意,則需依賴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的智慧來闡述,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的意趣,又需經由其他的高僧大德來演繹。 所以,在藏傳佛教的歷史上,留下了許多高僧大德闡釋經論密意的各種論典。 雖然在文革期間被損壞的非常多,但是,如今在藏地的每一個寺廟裡,仍藏有大量的論著。 其中雖也包括大、小五明,諸如醫學、聲明、史學、天文星算等著作,但這些只佔了一小部分,其餘大部分的論典都是用來詮釋佛經的。

舉個例子,僅僅針對《現觀莊嚴論》或者《入行論 ‧ 智慧品》的內容,在藏地就有上百個註解、難釋等。 《丹珠爾》裡面,印度本土的《現觀莊嚴論》解釋僅有十一部,其他的上百個論著都是西藏的高僧大德們撰著的。 這裡只是打個比方,其他的論典也都是這樣的。 歷來的聖者大德們代代相承,他們將佛經的精華愈加歸納、濃縮,寫成了一部部的論著。 如此一來,拉近了後世學佛者與佛經的距離,方便後人理解、掌握佛經的主旨意趣。

在藏地,有很多規模不同的佛學院,其中大部分的課程是顯宗的五部大論,剩下的一小部分才安排了密宗的課程。 所以,藏傳佛教本身就是一個顯密圓融,極其圓滿的體系。


~節錄自堪欽慈誠羅珠《藏傳佛教簡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a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